我們應該怎樣看待樣板戲?

CTNWEIQI


樣板戲是特殊年代的特殊產物。

樣板戲是指文革時期被樹立為“革命樣板戲”的以戲劇為主的二十幾個舞臺藝術作品的統稱。其代表性的作品有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杜鵑山》、《龍江頌》、《海港》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劇目。


拜託歲月流轉,所幸時代進步,樣板戲又一次重新走進大眾視野,其積極意義不容忽視。

樣板戲是對國粹京劇的一次傳承性創新

國粹京劇無疑代表著中國戲劇的文化符號,但無可置疑的是伴隨著戲劇整體的衰落,京劇早已成江河日下之勢。今天來看,樣板戲之“革命現代京劇”的出現卻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曲調編排的不拘一格,特別是大量西洋樂器的引入;置景佈局的寫實逼真,劇情安排的緊湊緊張……毫無過去才子佳人、帝王將相一類的矯揉造作,拖沓冗長。


樣板戲中的一大批演職人員展現出了至今難以超越的驚人才華

《智取威虎山》之《打虎上山》中楊子榮扮演者童祥苓的唱唸做打功夫堪稱後無來者,尤為唱腔的高亢激越、乾脆清麗可謂響遏行雲,令人回味無窮。《沙家浜》之《智鬥》片段令人叫絕,無論演員的演唱、演技,還是劇情的安排、唱詞的精細都把樣板戲推向了繼承性創新的頂峰,成為經典,化作永恆。這其中演員的功力固然令人稱羨,但支撐這些經典場面的背後大量導演、編劇、劇務等人員,無疑也是當時中國京劇藝術的佼佼者,其驚人的才華恰恰被激發,才成就了樣板戲的傳奇。


樣板戲承載了一個時代的多重記憶

樣板戲這個特殊年代的產物,深深地打上了那個時代的“政治烙印”,造成了一些人的雲泥之別命運,導致了人們至今褒貶兩極的諸多評價。但從人生的年輪來看,從青春的記憶來說,從孩提的耳濡目染來論,這是一段不能抹殺的歷史,承載了太多太多的家國情懷。當然這樣的情懷有喜有悲,更多的可能是悲。
單純地以樣板戲窒息了文化發展的“百花齊放”批判固然也有道理,但看不到樣板戲的創新繼承則是對“百家爭鳴”民族發展精神的反諷。


今古達觀


其實如果拋開政治因素不談,就單說樣板戲,那絕對是京劇史上水平最高超的二十多出現代戲了。樣板戲給當時匱乏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寶貴的精神食糧,同時又促進了人民對於京劇以及芭蕾舞劇的認識。

樣板戲的誕生,可以說是現代戲崛起的一個標杆,使戲曲界的創新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八大樣板戲的評出,使得其他地方劇種紛紛效仿,也為傳統戲曲走向新時代,鋪下了很好的基礎。

首先,樣板戲是屬於京劇,這是無可否認的,無論是從唱片、板式,樣板戲都極大部分借鑑了京劇,甚至樣板戲的演員,也幾乎都是一直表演京劇藝術的。

樣板戲是傳統京劇與外國藝術的結合體,因此有很多人認為樣板戲不屬於京劇。但是以傳統京劇為主,外來藝術為輔。而且當時京劇已為國劇、國粹。

雖然很多傳統劇目禁演,不少京劇演員也被迫下崗,但樣板戲仍然屬於京劇。而且不管如何,樣板戲的確是傳播了正能量,使得沒有經歷過戰爭的50、60、70後,對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尤其是在那個電影、電視還不普及的時代,樣板戲作為國家主流戲曲,也算是當時主流的文化了。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幾乎都能隨口哼幾句樣板戲,而且都是極具正能量的戲詞。

同時,由於樣板戲演出團體有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時我國幾百個地方戲,大部分都對樣板戲進行了移植——當然基本上是原封不動的移植,沒有進行改編。

並且當時有名的幾個電影廠,比如北京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等,都將樣板戲拍成了舞臺電影片,在全國各地發行反映,並且錄製成各類唱片發行。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樣板戲可謂是全國性的文化藝術了,即便放到今天,也是依然火得一塌糊塗。那時候各個地區的廣場、大型商鋪以及唱片店裡,整日都在循環著樣板戲。

在那個傳統文化衰竭的時代,樣板戲的出現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填補了文化空虛。不管它出現的目的如何,它都是戲曲藝術最寶貴的部分,是現代京劇的驕傲,也對其他地方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魏青衣


當年樣板戲的宣傳畫

樣板戲深入人心,影響幾代人。不管藝術成就還是影響力與普及面,都在京劇228年的發展史上躍上了高峰。但要把她與傳統京劇對比分析,還是各有特色的。

首先從編導來看,傳統戲一般在這方面不太注重。特別是以前(20一60年代),幾乎每天有戲。演員不可能為每晚的演出去進行長時間的編,導,演,練,只是每天白天簡單的排練而以。更注重的是舞臺實踐,有問題也是邊演邊改進。好在演員都有豐富的舞臺經驗,這些都不是事。而且戲演的多,又是主演中心制,所以藝術大家層出不窮。

傳統戲終場演員目送觀眾退場

現代戲不同,由於很多虛擬表演程式都不能用,只能是動用布萊希特寫實表演體糸與梅蘭芳虛擬表演體糸相互取長補短。所以只能採用導演中心制來編排。而且導演中心制又能靈活的採用各種手段,來加強戲劇的表現力。比如場景可虛實接合,在唱腔方面在不得不用大拖腔的地方,儘量不拖,採用音樂演奏過渡。
樂池裡伴奏的部分藝術家

特別是創造性的引入了管絃樂伴奏,使這種音樂過度,更是大大的加強了京劇音樂的表現力。在寫情寫景寫意等多方面非傳統三大件可匹敵。唱唸都不能用湖廣腔,中州音,都以普通話為基礎,讓大家都聽得懂,學得會!

現代京劇武打劇照

做,打,舞方面更是得重做創新,才能用來刻劃現實生活及英雄形象。比如開打,傳統戲是冷兵器,原來的武打程式很多都不能表現熱兵器的開打場面,只能重做創新。現代戲開打是不能失手的,特別是正面人物的開打,幾乎要求演員萬無一失,可見對演技的要求之高,非傳統武戲可比!

總之現代京劇特別是樣板戲,雖源於京劇,但又不同於傳統京劇。雖令人遺憾的捨去了部分傳統京劇的表演精華,但她的創新卻極大的豐富了京劇的表現力,為京劇的普及,提高,創新,發展做出了作越的貢獻。

觀眾向演員致意

在欣賞現代戲與傳統戲時,觀眾也應有不同的心態。不能生硬的進行類比,欣賞傳統戲注重表演者的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欣賞現代戲,單有這些還不夠,還得接受另類的手法。演員更是不同,你不但要專攻梅蘭芳體糸,還要學習,接受其他兩大表演體糸的元素,才能唱好,演好現代京戲!現代京劇又是世界兩大頂級藝術形式(京劇與交響音樂)的完美接合!



智取威虎山“追擊"一場劇照


乾杯安德烈


去年冬天在第三節芭蕾舞演出季上看了中央芭蕾舞團的《紅色娘子軍》,這個作品在名家雲集,經典薈萃的整個演出季中是比較特殊的一個。



原因其實還是在於它的題材,國外作品多是《馴悍記》《堂吉訶德》《安娜卡列尼娜》《安魂曲》等等經典名著改編之作,而《娘子軍》是一個革命題材的故事。

離該劇首演的1964年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也不知換了多少代演員,如今看來,依然為它的整個舞臺呈現而感動和振奮。關於樣板戲,大家常指的是京劇《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後來也有澄清說,樣板戲其實不止八個。

但不管是八個還是幾個,我認為樣板戲最大的特點在於,它們樹立“戲”在人們心中的位置。此處的戲,不僅指故事內容,而是指從演唱、到舞美、舞蹈、音樂、作曲等等多個方面。 樣板戲,不否認是特殊年代的特殊作品。


在必須扔掉水袖、髯口、貼片子化妝的傳統創作手段和方式的情況下,樣板戲的誕生為“新戲曲”做了立地而起的標杆,集藝術性和觀賞性為一體,對於如何創新戲曲,是名副其實的“樣板”。

幾個戲迅速演至全國,全國院團紛紛扮演效仿,“樣板戲”是文藝向大眾普及的最迅速最集中最有效的載體,可以這樣講,全國觀眾的審美和趣味在這一時期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即便是現在不需要過分強調藝術為制度服務,但是從藝術性來說樣板戲,一定是現在一些戲劇院團追求突破和創新需要好好研究和學習的“樣板”。


不止看戲


樣板戲是時代的創新,從編劇、唱腔、音樂、演員、燈光、佈景等都是最好的。從中央領導到普通群眾對其都很關心和關注,毛主席親自對樣板戲作指示改戲名,《沙家浜》就是他改的。周總理等老一輩革命家對樣板戲都很喜歡,親自觀看。事隔幾十年後今天再看仍然十分精采,鼓舞人,教育人。所以評價樣板戲是精典,的的確確是精典。


雲哥147038573


別管政治不政治,也別管傳統與現代,更不管誰主抓誰審批。文革時期的樣板戲,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積極向上,催人奮進。它帶給人們的是滿滿正能量,是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決心。是為勞苦大眾求解放的革命目標。是為真理而鬥爭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時至今日,讓人看了仍心潮彭湃振奮不已,是教育後人最優秀的教材之一。比當今那些什麼褲子導演拍的爛片,強上一萬倍。我相信這些樣板戲會載入史冊,永遠傳承的。


勸也不喝


我是60後,對樣板戲有一種特殊的情懷,毫無誇張地講,我是在樣板戲的唱腔聲中長大。

在學校唸書,音樂課上就是學唱樣板戲和紅歌,每年逢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紀念日,學校都要包場看多部樣板戲電影,寫的作文題目是《學習樣板戲、永做革命人》,春節家中牆面上貼的年畫也是樣板戲中的人物畫,可以這樣說,當年樣板戲在人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

我現在還經常哼唱著楊子榮的:"共產黨員時刻聽從黨召喚……",郭建光的"朝霞映在陽澄湖上……",李玉和的"臨行喝媽一杯酒,渾身是肝雄赳赳……"等朗朗上口的唱段,自娛自樂。

感謝樣板戲陪伴我度過那個年代!



老夥計61322


首先,“樣板戲”的提法是不準確的。當年一共有六部京劇現代戲《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海港》和兩部芭蕾舞劇(後來連“芭蕾”二字都不用了)《白毛女》和《紅色娘子軍》,一共八部,為第一批。這也是民間“八大樣板戲”說法的由來。後來才增加了《龍江頌》~《杜鵑山》兩部京劇,至於京劇《平原作戰》~《紅色娘子軍》和《紅嫂》以及舞劇《沂蒙頌》都是文革後期的產物了。

說到以上現代戲的價值,本人覺得不可一味吹捧,也不可一棍子打死。我們要跳出純粹政治性的窠臼來看待它們,更要站在時代的高度和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評判它們。毋庸諱言,當年排練這些現代戲,演員們精益求精,完全忘我的態度和精湛的技藝無可挑剔,對後人從事藝術事業樹立了光輝的楷模,至今仍有強烈的感染力。同時,“我花開後百花殺”也是不爭的事實,更有甚者,凡是從事傳統戲劇的老藝術家受到強烈的衝擊和嚴酷迫害,令人不堪回首。但是,把責任歸咎於這些現代戲卻是不公正的。在那個時代,沒人能夠置身事外,也無人可以逃脫歷練。

那些受到過殘酷迫害的藝術家和他們的親友後代,對“樣板戲”深惡痛絕可以理解,但也不必耿耿於懷。但需要警惕的則是對以上現代戲一味追捧帶來的否定時代進步的錯誤思潮,有百害無一利。時代發展從來都是單向的,誰也阻擋不了。現代戲和傳統經典共生共存與發展,既決定於觀眾,也決定於演藝專家,更決定於人們的思想認識。但願藝術的發展不要受到來自外部的過多幹涉和干擾。


鐵馬冰河220804896


我是七十年代末生人,雖然沒有機會親眼在舞臺上欣賞過這八個能代表我國戲曲水平新高度(就藝術水準而言)的樣板戲,但從小接觸過很多當年的宣傳資料和散落在民間的戲曲從事者。可以說並不陌生。


樣板戲是文革時期被樹立為“革命樣板戲”的以戲劇為主的二十幾個舞臺藝術作品的俗稱,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特殊產物。文革開始後,轟轟烈烈的運動橫掃一切,很自然的就衝擊到了文化領域。在當時所有的電影,圖書,文藝演出被停止,因此文藝革命,京劇革命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就產生了革命現代京劇——樣板戲,當初並不叫“樣板戲”,而是叫現代京劇,或者叫革命現代京劇。

這八個文藝作品是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

“樣板戲”一詞最早源於《人民日報》1967年5月31日的評論《革命文藝的優秀樣板》文章中,但在當時並沒有流傳開。真正有這一說法的是在七十年代以後,為了批判江青,批判京劇中的“高,大,全”而形成的三個字,這樣在媒體上,在人們口中便有了“樣板戲”三個字,以後便流傳開來。


樣板戲和所有現代京劇一樣是時代的產物,是歷史的必然。樣板戲的產生是複雜的,多方面的。但毛澤東的思想、對文化領域裡的指示等等才是產生樣板戲的根源,是唯一。



這些曾經代表現代京劇一個新高度的時代產物終究離我們越來越遠了。現在的人除了偶爾在一些文章見到隻言片語外,很少有人再記得它們了。但我認為不是歷史文化的淘汰,是一個時代代替另一個時代的犧牲品。

我想不管時代怎樣發展,有些東西會永遠存在的。就像樣板戲,它畢竟輝煌過,畢竟伴隨著、影響了幾代人。


純陽命理


這是一個很爭議的問題。

之前我參加票友活動,大家也討論過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的是,當時我們大多數票友是因為樣板戲接觸到的京劇——比如《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紅燈記》等等。也因為紅色歌舞樣板戲《紅色娘子軍》對於芭蕾舞有了解或者興趣。

如果以對藝術的普及性來說,樣板戲堪稱經典,也是進步和有功勞的。

同樣,在當初推廣過程中,完全要求一絲一毫不能有變化的貫徹,也是對藝術的一種束縛。又是不利於藝術家的發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