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庄稼地常见的“油葫芦”你吃过吗?怎么吃?

半雨江南922


农村庄稼地常见的“油葫芦”你吃过吗?怎么吃?

在胶东农村,庄稼地里常见的“油葫芦”又叫“小黑嫚”,是蟋蟀(蛐蛐)的一种,圆头圆脑,身体敏捷弹跳力大,暗黑色,白天少见,天黑出来觅食、求偶、鸣叫。

别看油葫芦长得跟个小精灵似的,却实实在在是对庄稼蔬菜危害极大的害虫,尤其爱吃花生、大豆、瓜果蔬菜类作物,那两瓣牙齿如同凶悍的一把锯齿铁剪(见下图),一通撕咬下去,瓜果蔬菜庄稼作物“非死即伤”,常常造成严重缺苗。

熟悉农村的人自然知道,吃农民庄稼蔬菜的害虫,基本都能吃,油葫芦也逃不掉,最常见吃法是油炸。

“油葫芦”虽小,性格凶悍好斗,先是看到人就逃,逃不掉就上嘴。阿兮儿时捉“油葫芦”就被咬过,手指上直接见血见肉,横绞的两个大牙印,疼死了。估计农村娃吃过暗亏的不少。

捉“油葫芦”自然要顺着它的习性,在8月左右的夜里,拿着手电去油葫芦最爱出没的地方捕捉。不需要什么经验,远远就能听到鸣叫声一片了。

油炸“油葫芦”,简单粗暴,酥脆喷香,非常好吃

“油葫芦”的药用价值

油葫芦也是一味中药,可利尿、破血。农村有偏方用“油葫芦”焙干存性研末冲服,主治水肿病(小便不通、尿结石、肝硬化腹水等),也可治小儿尿床。也有直接“油葫芦”煎汤服用治 阳 痿 早 泄 。

农村催产常用方子两种:①蜀葵②油葫芦。蜀葵活血化瘀的性能还可理解,但这油葫芦煎汤也可催生,阿兮倒是分析不出什么原因,故此半信半疑。

您还知道“油葫芦”的哪些习性与用途?欢迎在评论区补充分享!

我是三农科普答主阿兮随笔,喜欢我的观点别忘了关注转发收藏点赞哦!

阿兮随笔


农村庄稼地常见的“油葫芦”你吃过吗?怎么吃?

吃过,不光我吃过,我想农村长大的野孩子,大概都吃过油葫芦。

油葫芦蟋蟀科的昆虫,也就是说是蟋蟀的一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喜欢栖息在田野、山坡的沟壑、岩石缝隙中和杂草丛的根部,以各种植物的根、茎、叶为食,所以也早农业害虫之一。夏末秋初为其旺发期,特别是晚上,荒野的草丛中到处都可听到其吉吉的鸣声,声音极为悦耳。它和蝈蝈、蟋蟀一起,被称为中国三大鸣虫。油葫芦和蟋蟀一样,两只公虫放在一起极为好斗,所以我们小时候经常仿效半蟋蟀而捉来观斗。

至于说这东西好吃不好吃,答案是肯定的,蝗虫类的东西,除个别品种有毒外,大部分可食,油葫芦也不例外。这种虫子秋天是最为肥胖的时候,胖胖圆圆的,形态比较可爱,看直来便有食欲。说起吃法其实也很简单,小孩子捉了去掉有力的大腿,攒多了随便找个地方弄点火一烧,但香喷喷地吃了起来。但正宗的吃法肯定不是烧着吃了,和其他蝗虫科及蝉类昆虫一样,最正宗的吃法是油炸。洗净控干水份,油烧至七成热入锅,一会儿便可炸熟,油太热易炸糊了。

油葫芦也可作为药用,取其干燥成虫入药,捉其成虫用开水烫死,晒干或烘干备用。可以利水消肿、清热解毒,用于小便不利、身目浮肿、疮毒。可研粉内服,也可外用调敷。

其实这东西在农村的秋天还是随地可见,只是我们远离了农村,所以这种可爱的小虫子及其香香的味道只能存在在我们的记忆中了。


齐东晏子


农村庄稼地的“油葫芦”是蟋蟀的一种,那可是小时候的一道美味佳肴。一般捉到“油葫芦”之后,回到家用清水冲洗干净,把“油葫芦”头给摘掉,同时也就把它的内脏给带出来了。然后用盐给腌一会就可以用油炒了(一定要多放点油),炒熟之后特好吃。如果捉的多了当时吃不了,还可以用盐水煮熟,晒干存贮起来(那时没冰箱),等吃的时候用水泡一下,然后再油炒。

捉“油葫芦”是小时候夏秋常做的事。那时候地里的“油葫芦”特别多,草丛中、小麦秸秆堆中只要用脚踩一下,就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油葫芦”跑出来,只要挑选大的捕捉就可以了。其实最好吃的时候在玉米收完之后,大部分“油葫芦”体内已经有黄黄的卵了。清晨一大早起来,跟着母亲去庄稼地里,母亲在前面捆玉米秸秆,我就在后面捡“油葫芦”,为什么不是捉呢?因为清晨露水大,温度低,“油葫芦”基本不动弹,一早上就可以捡很多。可惜现在地里已经很少见了,也好多年没有吃过了,只剩下满满的回忆了。



首都农业人


说起“油葫芦”,真的甚是怀念,甚是想念。它小小的躯体,圆鼓鼓的肚子,浑身锃亮像抹了油一般,长相特别可爱。

不知道在别的地方它叫啥,总之我们叫它“油葫芦”,也叫“香油葫芦儿”,且不说它到底好不好吃,光听这名字就感觉到香了吧!它的名字源自于外形和声音。全身油黄光亮,像穿了“小皮衣”,叫声也特别,就好像从葫芦里倒油的声音,再加上它爱吃花生,所以叫“油葫芦”再合适不过了。



虽说它长得小巧可爱,又很讨人喜欢,但也没逃过我的馋嘴。小时候经常上山抓油葫芦,翻开抛在地里的苞米秸,油葫芦就慌乱的跳出来了,瞄准后一扣一个,抓起来就把大腿掐掉,防止它逃跑,待抓满一小瓶,便找来几块砖,四边一围,像砌了一口方锅,里面放点干草,着起来后就把油葫芦都丢火里,它个头小一烧便熟,用树枝把烧好的油葫芦巴拉出来就可以吃了,那叫一个香啊。


也有的人抓回去过油炸了吃,我始终觉得不如露天“烧烤”的做法好吃。然而,这萌萌的“油葫芦”我也已经好多年没见过了,更别说吃了。


小十六123


农村庄稼地常见的“油葫芦”你吃过吗?怎么吃?

很多人都分不清油葫芦和蟋蟀对吧?包括很多农村人也分不清。其实它们是一样的,都属于蟋蟀的品种。

应该说南方蟋蟀叫油葫芦,北方就连蟋蟀了。但是还是有区别的。油葫芦尾巴上还有一根尾翅,蟋蟀是没有的。不信大家看看图片识别一下。

看到没?油葫芦就是一图那样的,而二图就是常见的蟋蟀了,很多人分不清的,就看看蟋蟀的尾巴就行了。

油葫芦可以拿来玩的。小时候捉到油葫芦或者蟋蟀的话,就会用蚂蚱串(一种长长的野草)来串了,能逮住好多,串上满满一串子就拿回家油炸了吃。家长不愿意麻烦的,直接在锅灶里面烧了吃的,不用加什么油盐酱醋的,就是一种美食小吃了。

油炸油葫芦也不用加什么佐料啊,直接加点盐巴就好。吃的时候也不用费事,直接囫囵吃了。外焦肉嫩,还有一股子草香。

小时候也不忌讳,连油葫芦肚子里的青菜屎也吃了,但也不会有恶心的感觉,都是庄稼叶子变的嘛。

油葫芦可以解疮毒的,直接煮熟了吃,也可以磨成粉调香油外敷。


农民妹子一枝花


对于油葫芦这种昆虫,陌上花可以说是记忆深刻。小时候,每到夏季,一群农村小伙伴就会去野外找寻个头大的油葫芦,然后把它放在一个罐子里,两两相斗。

油葫芦白天都隐藏在石块下或草丛中, 要找寻它可不容易,而且只有雄虫相遇时才会斗得激烈。每当两只雄性油葫芦在罐中相互撕咬时,一边观战的小伙伴们不停的呐喊助威,那场面可热闹了,经过一轮轮的激烈竞争,最后获胜的那只就是当天的“虫王”,而拥有它的主人别提有多得意了。然后那些失败的小伙伴们又会去找寻更厉害的油葫芦,来挑战这一届的虫王。陌上花在回想这一段时,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场景中,实在太有意思了!

虽然油葫芦带给我们这么多的乐趣,但在庄稼人的眼里,它却是非常招人讨厌的。

因为它的成虫爱吃各种油脂植物,以各种植物的根、茎、叶为食,对大豆、花生、山芋、马铃薯、栗、棉、麦等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性。油葫芦在我国分布极广,几乎各省都有。

后来长大了,查阅了一些资料之后,陌上花又知道了这种让农人讨厌的昆虫其实还可以入药。

将油葫芦成虫捕捉后用沸水烫死,再晒干。入药具有利水消肿、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小便不利、身目浮肿、疮毒等病症。可以研粉内服和外用调敷。具体用法用量应谨遵医嘱。

至于食用油葫芦,陌上花之前去桂林倒真的尝过一次,是油炸的,不过陌上花是被朋友怂恿着闭上眼睛吃的,只记住了脆脆的口感。


陌上花开且缓归


油葫芦在我们的家乡又叫做蟋蟀,是最常见的一种昆虫。作为在农村有些二十多年的生活经历的笔者来说,它算是老家为数不多的简单易得,数量丰富,操作方便且口感经验的田野美食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我的那些关于农村的美好回忆了,而油葫芦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每逢秋收时节,大人们在辛勤收获玉米的时候,正是我们那些孩子放秋收假期的时候,而也刚好是蟋蟀一年之中最肥美的时刻。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是它们食物最为丰富的时刻,它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啃食田野里的任何作物,玉米,大豆,芝麻甚至是西瓜,都逃不了他们的口。

但是,正所谓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出来混迟早是会还的,蟋蟀也没有逃过这个天理,吃了农民这么多的粮食,终究还是要还回来的。


所以,在秋收的时候,蟋蟀往往是很多人打牙祭的好东西,也算是取之于民,最终回归于民。

蟋蟀不难捉,它们一般会在被砍倒的玉米杆下,只要翻开玉米杆,肯定会发现大量肥美的蟋蟀,然后,就地取材,不一会,就可以用一根狗尾巴草串起几十只蟋蟀。

接下来,到田地边生起一堆火,把蟋蟀扔进去,几分钟后拿出来,像吃小龙虾一样,去其头部,抽出食道,只吃腹部,不用调料,就是美味。


粮油市场报


以前到了夏天,路灯亮的时候这些小虫子会绕着路灯飞,飞累了就落在了路上,有油葫芦,土狗子,蚱蜢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大小甲壳虫,这时候孩子们可高兴了,拿着酒瓶子上路上捉虫子,捉到油葫芦土狗子之类的虫子便塞入酒瓶里绝对跑不了,第二天便拿这些虫子喂鸡了,油葫芦的公母是很好分的,尾巴上未端中间长着根象是注射器针头的是公的还是母的大家猜猜看?


用户11354476929


也许十里乡俗不同,我在三秦大地长大,从未听说过吃油葫芦的事。我是一个蟋蟀迷,幼时对于蟋蟀类的昆虫还是比较熟悉的。我们所知的油葫芦是一种与蟋蟀同时在秋天活跃的昆虫,终日在田野里生活,叫声是"呼噜噜"连声,并不尖脆;个头大约是蟋蟀的2一4倍,夜来凡有室外灯火处,必有油葫芦成群来;圆头,多数翅膀有延展翼。和它同时生活的还有一种方头被称为“棺材头"的昆虫,棺材头与蟋蟀个头大小相仿。不知题主指的是哪一种?我想那玩意儿能吃吗?油炸也难调起人们的胃口。我见过吃烤蚂蚱的。有机会我们再聊聊斗蟋蟀。

咸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