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有没有本事,从小时候就可以看得出吗?

听肥猫讲故事


我的意见是:

一个人有没有本事,从小时候不一定可以看得出,但需要从小时候就开始培养。

我看到很多人都举例说明很多名人小时候都有一些异于常人的表现,比如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但这些人的表现在他们小时候并不被人看好,而是大家嘲笑的对象。当然,也有很多人确实表现非常突出,比如莫扎特等天才人物,但这些人长大之后就真的一定有本事,很成功吗?事实证明,非也。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北宋著名人物王安石的作品《伤仲永》中的方仲永。虽小时候天赋异禀,但长大后泯然众人矣。

人们特别喜欢从成功的人身上总结他们的共同点,并美其名曰:成功学。甚至人们还会将之归结到性格以及小时候的表现上。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幸存者偏差”(百度:驳斥的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是指人们通常只看到了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成功的人小时候表现也许与普通人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生活窘迫的人小时候也可能具有这些特征,只不过没有人注意他们而已。

我们的人生确实有一部分是自己所不能把握的,但“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能不能把手里的烂牌打得漂亮,除了遗传、家庭等辅助作用,更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

0-6岁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家长能不能帮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将会直接影响到其日后的成长和成才。从这个方面来说,一个人有没有本事,与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有着直接关系。家长们应该抓住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从一点一滴做起,以身示范,让良好的习惯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扎下根。这样的努力绝不会白费,因为它们才是孩子长大后有没有本事的决定因素。


亲子沟通如何说


老辈子有句话,三岁看到老,其实是很有道理的。一个人将来有没有成就,除了努力和机会以外,关键看禀赋。而禀赋是与生俱来的,并不是后天培养的。而禀赋高低,小时候是能看得出来的。



而什么是本事呢?按现代的看法,无非就是事业成就,比如当官或者是做老板,这在普罗大众心中,都是有本事的人。在古代,因为重文轻商,商人是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所以老百姓心中的有本事就是能博取功名。纵览古今,通读历史以后,可以给有本事做一个通用性的定义,那就是:能力比一般人强,事业比一般人高,拥有了普通人梦寐以求而又无法企及的东西,比如官位、荣誉和财富。

小时候聪慧过人,大了以后也取得了不凡成就的人,古时候有很多,广为人知的有砸缸救友的司马光,三岁就懂得让梨的孔融……特别是中国古典儒学读物《三字经》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香九岁,能温席”的东汉人黄香。黄香九岁时,便知事亲之理,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长大时果然成就斐然,历任郎中、尚书郎、尚书左丞,后又升任尚书令,调度军政,一心为公,受到汉和帝的恩宠。其子黄琼、曾孙黄琬,都官至太尉,闻名于天下。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宅门》中的白景琦。白景琦其实并不是虚构的小说人物,而是有历史原型的,大宅门讲的就是百年老字号同仁堂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小孩出生叫呱呱坠地,意思是都会哭,只要一哭,就证明孩子是正常的。可是白景琦出生的时候,非凡不哭,还笑了出来,这就异于常人了。白景琦小的时候非常顽劣,打哥哥揍弟弟,而且还恶作剧捉弄教书先生,气的他母亲(二奶奶)没少修理他。可正是这样好勇斗狠、荒诞不经的人把白家老号做成了全国响当当的品牌。正如他的老师季先生所言:我喜欢这孩子,如果调教的好,大了以后不可限量。

当然,一个人将来的成就,除了天赋以外,还有后天的努力和机遇,三者缺一不可。小时聪明,大时了了的也有很多。我们小时候都学过王安石的《伤仲永》。方仲永小时候很聪明,四岁就能做诗文,而且写的有模有样,乡邻都非常惊讶,于是,求诗索文的纷至沓来。他父亲看有利可图,就不让方仲永学习了,带着他整天东拜访西交流,几年以后,诗文非但没有长进,还不如小的时候。及至成年,已经“泯为众人矣”。

温馨提示:阅后如果喜欢,请不要忘记添加关注哟😄欢迎大家关注、点赞、交流、评论、转发,谢谢😜


管理那点事


一个人有没有本事,从小时候就可以看得出吗?


有书君认为一个人有没有本事,是从小时候就可以看得出的。


1、什么是本事


本事,一般来说,即是本领,是指个人或集体的办事能力。


本事的释义形式多种多样,各种社会背景下所指的本事各不相同。在当下社会,指的是地位有多高,财富有多少,及自食其力的程度如何。


本事更多强调完成某一件事所需的全部资源,包括自己的能力和自己对其他社会资源的调动能力。


有本事更多强调对事情的完成,有点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味道,所以只要能达到目的就是有本事。


2、本事与本领、能力有关


本事包括本领,几乎等同于本领,又与本领不完全一样。本事可以是有本事,学本事,本事大。 本领则是指技能、能力;有本领,本领高强。



常人的理解似乎有本事的人要比有本领的人有办法。不管采取什么手段,达到目的就是有本事的人。


总的来说,不管你怎么做,只要把事办成了,那就是本事了。当然,如果办事时主要凭借自己的某方面的技艺,那么可以说是很有能力。


3、确实存在"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情况


1)有本事的人从孩子时就不简单


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电灯、电影、投票计数器、普用印刷机、同步发报机、留声机、电灯等。小时候因为总是状况不断,又不能考出好成绩,被学校劝退回家,在妈妈的引导下走上发明之路。


小时候的他就自己到鸡窝里孵蛋准备孵出小鸡来,他还问邻居小伙伴想不想飞起来,小伙伴很向往能飞,他就让吃泻药,因为他认为泄空了肚子里的食物应该可以飞。


在人们的眼里,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熊孩子",后来他成为了闻名世界的发明家和企业家。

小时候听过的"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小司马光利用了逆向思维,砸缸救了掉进大水缸里的小伙伴的命,他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成为了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2)"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从古至今,人们都知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受家庭环境所迫:这些孩子生活贫困,能吃苦耐劳,为他人着想,有责任心。长大之后敢于承担责任,会比受到家庭溺爱的孩子,有本事有出息。


3)心理学实验证明


有人在幼儿园做过类似"延迟满足"的实验。老师把糖块发给孩子们,跟他们说,等老师回来再吃的,老师回来会给没有吃的小朋友加发一块糖。


然后老师到隔壁教室观察:看到有的孩子根本没忍住就吃了;有的孩子忍了一会儿,后来还是吃了。有些孩子一直等到老师回来,得到嘉奖后才吃。



后来心理学家跟踪调查这些参与实验的孩子们,50年后得出结论。那些忍不住马上就吃的孩子生活状态不佳,那些忍了一会儿再吃的孩子生活状态一般。而那些忍住了,等老师回来才吃的孩子们,基本上成为了成功人士。


这个实验证明:如果从小就能克制自己的人将来获得的成就更大。所以"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科学根据的。


"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有书君提醒家长们:一个人的成长,确实是有从小看大的因素存在,这跟家庭环境的影响分不开,更与孩子自己的努力分不开。



作为家长不要完全满足孩子们的要求,可能的话,有必要尽量"延迟满足",可为孩子能够获得更美好的未来人生做准备。但请不要忽视孩子成长中对亲情温暖的需要。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我是滕骏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心理咨询师。

本事,是人易于他人的一种技能,只有在被别人认可后,才能称之为本事。大多数的本事是与生俱来的,由遗传决定的。


比如当年秦朝祸乱后宫的嫪毐,他就天赋异禀。在阉人出没的地方,唯独他可以用男根拉动大车,讨得太后的欢心,甚至当了九五至尊的秦始皇的“后爹”。

《隋唐演义》中,李元霸武功出众,在使用冷兵器战争的年代里,他的本领可以算得上当世第一。他的力气就是天生的,手拿一对擂鼓瓮金锤,在万军之中穿梭如天神下凡,挨着死碰着亡,这都仰仗着过人的天赋。

这给父母出了一道题目,自家的孩子有何本领?


许多父母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思想的引领下,跟风似的带着孩子赶场学习。却忽略了观察孩子身上的长处,因材施教。这无异于让李元霸去考状元,让嫪毐当教书匠,将他们的特质埋没,本领也无法发挥出来。

关于华大
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工作室,始于2003年,专注心理咨询、心理培训、企业EAP。300多名富有实战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团队,600余名志愿者服务团队,30门电话组成的免费公益心理服务热线向社会提供服务。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关注及私信我们的头条号,向作者提问咨询

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一个人有没有本事,从小时候就看得出!准确率高达80%!

一个人有没有本事,从小时候就看得出,那么从哪里看?

不是看这小的,而是看他爹妈,或者说跟他亲近的人。别以为我要说拼家庭富裕与否的问题,并不是!

三岁定八十,没错!

三岁定八十没错,那么请问,三岁的时候,这孩子他性格能力各方面形成靠谁?

一个孩子不可能一出生就是天才,不可能一出生就懂得是非黑白,不可能一出生就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些东西从哪里来?从他的父母那里来!

父母怎么做,怎么教,他就成怎么样的人。

所以看一个人的成就,真就得看他的父母。

为什么是80%?

著名的二八定律大家知道吧?

如果要让一个孩子有出息,那么他的教育就非常重要,而他的第一教育人是父母,影响他最深的就是父母。

首先要让他的父母摒弃旧有的坏习惯,才能教育好这个孩子。

举个例子,很多家长说知道打骂孩子不好,但是就是忍不住,就是道理都懂,但是做不到。

那为什么有人可以溺爱孩子到极致?一直不打不骂?

所以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仍旧在把你失败的原因,复制到孩子的身上。

今天你可以忍不住,那么孩子在你身上学到的就是这个:我知道不读书不认真就考不了好成绩,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做不到。

家长自个都没坚持,谈何让孩子懂得坚持?

那么,要教育好一个有出息的孩子,就必须先让其家长摒弃旧有习惯,这等于把改变一个人!不对,是两个甚至一家子。

讲个真实感受,在头条育儿领域这么久,私聊回答超过1000个家长的育儿问题,只有不到100个,真正的改变了。

50%的情况是咨询完:道理都懂,但是我做不到。

40%的情况是咨询完第一二天去执行:很有效!然后就认为孩子马上就改变了,断了不执行了。再强调一次:这是改变一个人的习惯!

剩余的10%,是深恶痛醒的,一直在执行的,每隔一两周,就来给报喜。

如果改变习惯那么容易,为什么那么多人喊着减肥却失败?

如果改变习惯那么容易,为什么那么多人没获得成功?

如果改变习惯那么容易,为什么那么多人晚上想他千百遍,白天起来该干嘛干嘛?

所以,看出一个人有没有本事,从小时候就看得出,从他的父母处就可以看出。

熊孩子专治


从小能不能看出一个人有本事?有书君认为这是可以的,老话说三岁看到老,想必古人也是很早就发现了这个现象,才留下这样的话。

那么这三岁看老这句话到底有没有科学性呢?

为证实3岁在一个人一生中究竟起到多大作用,1980年英国伦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们进行了一项别具一格的试验观察。

研究者以当地1000名3岁幼儿为研究对象,先是经过一番调查分析,然后将他们分为5种类型:充满自信型、良好适应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约束型和坐立不安型。

到2003年,当这些3岁孩子都长成了26岁的成人时,卡斯比教授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走访。

这些3岁幼童的言行竟然准确预示了他们成年后的性格,让卡斯比教授十分惊讶。他对自己的试验结果进行总结,并在2005年发表了报告演说,这一报告在国际育儿学术界引起了轰动,为“3岁看老”的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有书君在这里并不是强调三岁这个年龄的重要性,而是从这个实验中可以看到,幼时形成的性格,将伴随我们一生,人的性格对我们今后的道路也有很大的影响。

当然,你可能会说这可不一定,我的朋友小时候读书不怎么样,人又皮得很,老师家长都快愁死了,但现在混得比大多数人都要好。

有书君觉得,每个人对有本事的定义不一样,读书不好的不代表没有其他优点,也不代表没有本事。

有书君的小学是在老家的镇小读的,班上有一位同学,姑且称他为S君吧,S君的家在非常远的一个村里,在学校还不允许学生骑自行车上学时,他因为家实在太远,而被学校特批,允许他和高年级的学生一样,每天骑自行车上学。

我到班级的时候,S君往往已经到了,他每天都穿校服,而且校服看上去灰扑扑的,总是一副没洗干净的样子,他还有一个网袋,看上去像是装苹果用过的,用来装饭盒,对的,他每天都自己带中饭。

S君读书不可谓不用功,但不知怎的,成绩总是在后面几名吊着。S君的爸妈就是最普通的农民,也没读过书,他爸会写的唯一就是自己的名字,每次考试的卷子需要家长签名,我去收卷子的时候就可以看到他父亲那个歪歪扭扭,像小学生一样的签名。有好几次,S君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仿造他爸的签名,偷偷写在卷子上。

小学以后,我去市里读书,S君留在小镇上读了一年初中就退学了,因为他父亲意外去世了,听人说他去外面打工了。

等有书君再和他联系上已经是在大学,那时候,S君已经成家,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听他说最初去了深圳打工,后来去了杭州,意外进了一家健身房上班,最初的工作是拉人办卡,他利用空的时间一直偷偷锻炼,还和一些教练打听锻炼的方法,他的勤奋好学打动了一位年长的教练,做了他的师父,经过一系列专业的训练,他成为了一名健身教练。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他还专门去学习了营养学课程。现在的他已经拥有两家健身房,自己升级当老板了。

有书君想起来,S小时候唯一优秀的就是体育课了,另外他上学从未迟到,总是提前到校,这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等和他同龄的人毕业进入社会时,他早已在大城市扎根下来,甚至比很多同龄人要过得要好。

按照现在传统的定义,他无疑是一个有本事的人,仔细分析S君小的时候,虽然读书不好,但身体素质特别棒,而且他心态特别好,不管任何时候你看到他,他总是活得特高兴,另一个品质是他做事情很坚持,我记得老师有一次在课堂上批评他字丑,他就开始练字,一直坚持到毕业。

所以呀,不要简单的以成绩好不好来定义一个孩子将来有没有本事,善于发现孩子的特长,鼓励孩子,家长以身作则,对孩子的将来更有影响。

在有书君看来,一个人有没有本事,小时候可以看出来,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足以影响我们一生,在幼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坚毅的品格,我想这样一个人,在以后的生活中不出意外的话,都不会过得太差。


有书快看



一个人有没有本事,很大程度上和这个人小时候被怎样对待有关。所以,光看一个孩子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看他所处的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一项很有名的试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试后,罗森塔尔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对测验结果保密。其实,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实验者认为,教师应收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更高期望,而且有意无意地给予这些学生更多提问、辅导和赞许,从态度上更加关注这些孩子,以致这些孩子的智力、学业成绩以及社会行为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靠拢,使期望成为现实。


这个试验说明,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大的,在小的时候,他们如何评价自己,很重要的依据是身边的成人如何看待他们。而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和期待,能够影响将来孩子是否能够带着关爱看待周围的人、与他人相处,并且用自己的努力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我认为这些品格,就是“有本事”的人们所共有的。



超级育儿师兰海


关于这个话题我想应该换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理解有本事为幸福感,就是说其是否过得幸福,这个问题可能简单些了。

按人的一生阶段来说,其幸福50%来自于童年,40%要考靠学习和社会活动中的自我实现,10%来源自己的婚姻家庭生活。所以童年基本可以看大其后面很多事情,而且是骨子里的东西,一生都很难改变。也可以认为其童年呈现的东西必定照见长大后的模板。

但是这个模板会随着其后续见识多,经历多后逐渐完善了一些东西和性格。使得有形式上的改变而骨子里的东西没变。

当然也有些高人可以通过自我的修行到达另外一个境界,完全脱离其小时候的状态。


慧船


本事这件事情不一定能看出,但心理学中关于童年期“延迟满足”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成年期的成就。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王安石曾经著有名篇《伤仲永》,讲得就是天赋异禀的方仲永,父母抹杀了其学习的机会,导致长大后成为了一个普通人。

这就告诉我们小时候的成就并不能预测一个人长大后的成就。而且,本事这个事情是一个特别依赖外界评价的东西。在现代人眼里,一个有本事的人可能是有很多套房,开好车,有很好的事业,受过很好得教育等等。这些评价都是非常物化和外界化的标准。如果一个人没有达到这样标准,很可能就会被认为是没有本事,即使有很丰富的内在,也不能改变其他人的看法和社会对于“有本事”这件事情的评判标准。



童年期的延迟满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成年期的成就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米歇尔选择一些四岁的儿童做了这个延迟满足的实验。

研究者让这些儿童分别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摆放着儿童喜欢吃的食物:棉花糖、曲奇、棒棒糖等。实验人员告诉孩子们,他们有两种选择,一是,可以马上吃掉这些糖果;二是,不马上吃点桌子上的糖果,等实验人员回来时再吃,这样做的话Ta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 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是非常难熬的,因为房间里除了糖果以外,在没有能够吸引他们注意力的物品存在了。实验过程中,有些孩子通过捂住眼睛或是转过身体的方式,来避免自己承受事物的诱惑。实验结果发现,很多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会放弃等待,选择吃掉桌子上的糖果。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儿童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等到实验员回来兑现了奖励,这个时间间隔大概十五分钟。


研究者还对这些参加实验的儿童进行了追踪研究,发现那些能够暂时抑制自己对糖果欲望而获得更多糖果的儿童要比那些无法等待的儿童更有可能获得成功。能够延迟自己欲望的孩子学习成绩要更好一点。通过随后几十年的跟踪观察,那些有耐心的孩子在事业上的表现也更为出色。

也就是说,儿童时期的某些行为还是能够对成年期的成就有所预测的。

中国有句俗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并不是说孩子的成就,而是说气质类型的本身。气质类型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且是与生俱来,有很强的稳定性,通常我们所说的内外向就是气质类型的一种分类。这种气质类型在个体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在成年期也不会有所改变。


不倒翁小姐


这个观点是不能肯定,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学过王安石写的一篇文章《伤仲永》,故事的主人翁在几岁的时候就很厉害了,成为了十里八乡的名人,可是小小的年纪就跟随他老爸到处去赚钱,卖弄才华,在也不思进取了,后来在后来就什么都不会了,成为一个没用的草包。

其实当下很多人也是如此,或许是老子出名了,儿子或者女儿才两三岁五六岁就带去电视上面捞钱,在一般人看来是挺聪明的,事实上它们真的聪明吗?以其说是聪明不如说是世面比一般孩子大,见到的东西比较多而已,明星父亲明星母亲又有几个子女很有成就的呢?是人都是有虚荣心的,如果在小小的年纪就很有才华我认为不是很好的,但是如果我们在发现儿子或者女儿有这方面的才华,不虚心的教育反而让它们去显现,虚荣心变大了就会玩物丧志的。

先天很重要,但是后天更重要,有很多的人在很小的时候看不出什么,但是在长大后经过某件事或者某种环境的改变下,成长为对社会特别重要的人。

当然并不是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都会没用,只是不能笼统的这样说,所以我觉得不能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决定一个人,除非电视剧里面的狗血剧。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两面性的,林子大了,什么奇迹都会出现的,勤能补拙,聪明也可以在聪明,所以不要这样下定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