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和楚國被視爲蠻夷,而西周不在中原地區卻在關中建都,這豈不自相矛盾?

雷鎬


首先,西周並不會自認為周王畿在天下的中央,而是認為殷商所在的河南才是天下的正中,著名的青銅器何尊上“宅茲中國”四個字可以明證,中國古人的地理認知中,洛陽就是處於天下的正中的。

這個認知直到佛教傳入,中國文化第一次大規模與外來文化碰撞,才發生動搖,譬如佛經裡說世界的中心在印度,“日中無影”成為一個無法辯駁的證據,動搖了中原士大夫的信仰。所以到了唐代的時候,甚至有和尚造假,出現了所謂“洛州無影”的說法。

可見,洛陽作為地緣上的中心,在漫長的上古、中古時期,是不容置疑的。

周人一開始,也不是什麼正經八百的優越民族,而是從西邊一路打過來的,公劉、古公亶父、文王都是不斷往東邊擴展地盤的。甚至到了武王伐紂成功,武王在文化心理上還是不自信的,留下了紂王的兒子武庚在東邊繼承父親,自己退回宗周一帶。

直到武庚、管叔、蔡叔三監之亂,周公平亂之後,在洛陽建立了成周,所謂“成周”,大事業最終得成的意味很濃。


第二,當時的天下圖景,並不是類似於我們現如今這樣的,而是“奶酪”式樣的,大城周圍的空當地區,戎狄雜居,威脅著統治者。商代討伐鬼方、夷方,西周的時候獫狁、葷粥都是例子。如果玩過《文明》系列的遊戲,可能認知會更深刻點,你剛開始建立幾座城池,城池之間連綴到一起是需要時間的,冷不丁的你家附近就會冒出幾個蠻族來騷擾一番。

一直到春秋時期,尊王攘夷的口號依然是具有現實意義的。與這些未開發地區的少數民族的戰爭是上古史中重要的一部分。


第三,秦、楚之所以被人鄙視為蠻夷,自然有地緣上的因素。

犬戎毀掉周王畿之後,宮殿殘破,經濟估計也受到了極大打擊,秦國是去救火的,而不是去佔便宜的。而南方那時候遠遠未曾開發,江南真正的崛起要到衣冠南渡,湖廣的開發更是到中古末期還未完成。

但這種鄙視,更多也是文化心理上的。早期周天下的圖景裡,秦是東夷流放之後的後裔,造父、秦非子的遠祖是商代末期蜚蠊、惡來,因為戰敗在三監之亂後被趕到了西邊,從事的也都是駕車、養馬這樣上不得檯盤的時期,貴族老爺們怎麼看得上呢?而楚國的說法很多,羋有定義為南蠻姓的,也有認為是東夷一支的,總之也不太上得了檯面。


夜小紫


看了很多英明神武的答友高論,不由我由衷讚歎:真能胡扯!說關中是蠻夷之地是當時分封在現在河南等地的幾個諸侯國為弱化周天子、同時打壓其他諸侯國、顯示正統,從而提升自己地位的宣傳策略。到後來戰國時期,又被秦隔三差五的猛揍,天天向其他諸侯國求援,為了孤立秦,於是變本加厲,極盡醜化秦地之能事。幾千年後的今天依然如此,看看前面答友的作業就明白了,凡河南答友的結論,無一例外依然在醜化陝西顯示自己正統!我就想問問:即使你爸是李剛,你又能怎樣?


似水流年25703854


你這麼想也是周武王的想法,周人是從西部戎狄窩裡一步一步打出來,最後才不斷東遷從周原遷到灃,再遷到鎬,其正是為了擺脫戎狄而趨向“中國”,所以在西周建立後,周武王甚至沒有立刻回到關中,而是先來到洛陽這個地方。

《逸周書》王曰:“嗚呼,旦!我圖夷,茲殷,其惟依天,其有憲命,求茲無遠。天有求繹,相我不難。自洛汭延於伊汭,居陽無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過於三途,北望過於有嶽,鄙顧瞻過於河宛,瞻於伊洛。無遠天室,其曰茲曰度邑

在這段周武王與周公的對話中,周武王指出了三點:

第一,我能打敗商朝擁有天下全部都是依靠上天的憲命,所以我們應該定都在靠近天的地方。

第二,洛陽這個地方,是夏人原來的居所,對於以夏人後裔自居的周人而言,這就是自己幾百年前的老家啊,定都洛陽代表著返回故土,光復夏人天下。

第三,我看了很多地方,只有洛陽是距離天最近的地方,所以我們要定都於此。

只是周武王返回鎬京就病了,且沒過多久就死了(武王既歸,乃歲十二月,崩,鎬肂於岐周。)。於是有了周成王營建洛陽的事件,但其實從周武王攻克商朝決定定都洛陽那一刻開始,洛陽已經是周朝法理上的首都了。

“唯王初壅,宅於成周。 復稟(逢)王禮福,自(躬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茲命。

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嗚呼!爾有雖小子無識,視於公氏,有勳於天,徹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訓我不敏。王鹹誥。何賜貝卅朋,用作庾公寶尊彝。唯王五祀”

何尊銘文中的“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則又印證了《逸周書》中周武王克商之後選址洛陽為周朝首都的話,這也是為什麼說周朝建立的那一刻洛陽已經是周朝法理上的首都,無論周王是否居住在這裡,洛陽都是周朝首都。

當然,後世出現了紛爭,紛爭的原因是“周成王營建完洛邑”之後,是居住在洛陽還是居住在鎬京,其紛爭源頭竟然來源於下面一段話“學者皆稱周伐紂,居洛邑,綜其實不然。武王營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復都豐、鎬。至犬戎敗幽王,周乃東徙於洛邑。”這樣一段“無頭無尾”更無任何佐證的話如何會有人信?但這是太史公司馬遷說的,於是有人就奉為金科玉律了,但在司馬遷的周本紀中有兩點已經被證實為假的了,比如西周的共和執政以及西周末年烽火戲諸侯和周平王周攜王共立。那麼太史公那句而周復都豐、鎬又怎能視為定論?這個時候我們看看周公死的時候的遺言“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離成王”,如果如司馬遷所言成王復都豐、鎬,那周公應該說葬在宗周或者豐、鎬阿,說明司馬遷在這一點上又錯了。

那麼真實的西周都城到底是哪裡?西周末年的周幽王死在鎬京以及周平王東遷洛邑又該怎麼解釋?

首先關於西周的都城。我認為成周和宗周分別指的是周王室在函谷關以東的洛陽盆地,宗周則指代函谷關以西的關中地區,同時成周和宗周有時候也代指位於兩地的周王室都城。而成周地區的洛邑是周朝法理上的首都,是政治軍事中心;宗周地區的周原為西周的聖地類似於清朝的瀋陽盛京,而灃鎬作為曾經周諸侯國的都城在周朝建立後則是以陪都身份存在或者說是某種類似於清朝承德避暑山莊。周王居住在洛陽處理天下大事,在洛陽宗廟進行祭祀,同時也在周原進行祭祀,而灃鎬則是作為周王巡遊的玩樂之地,畢竟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地方又不大。

那麼西周末年那一系列事件怎麼解釋呢?其實周朝自周武王周成王以來周王一直是居住在洛陽,直到周穆王時期周穆王開始在南鄭(漢中)修建宮室,到了周穆王兒子的時候就開始長期居住在南鄭了。(《紀年》:穆王元年,築祗宮於南鄭),其後周懿王遷都槐裡(犬丘)(《漢書》槐裡,周曰犬丘,懿王都之),而到了周幽王的父親周宣王時才遷都鎬京(《紀年》曰:宣王三囗年,有兔舞鎬),於是就有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謬傳)身死國滅了,其實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用烽火示警是西漢才有的,500年前的西周怎麼會有,完全是司馬遷編造的故事,而在周幽王死前真實的記載是“《左傳·昭公四年》:‘周幽為太室之盟,戎狄叛之。”也就是說周幽王在嵩山進行會盟,出於某種原因戎狄開始反叛周王室。而且在先秦史書中周幽王的死是這樣記載的“《汲冢竹書紀年》:(伯盤)與幽王俱死於戲”而不是戲諸侯!所以才有周平王東遷,是因為在周穆王時有一次西遷。

綜上,西周首都只有一個就是洛陽,南鄭,槐裡和鎬京因為有周王居住故在周王居住期間為首都。所以周朝是建都中原而非關中!


雲星午夜


不矛盾!

西周末年,犬戎攻破鎬京後,大量的少數民族遷徙到關中地區。受這些移民的影響,這裡已經開始蠻夷化!所以,自從王室東遷,關中地區已經不算是純粹的華夏文化圈的範圍。

雖然秦人將犬戎打敗,奪回了西岐,但是當地的人口已經對華夏文明感到陌生。而秦人因為文化上的弱勢,在建國後也受到了當地蠻夷文化的影響。在很多習俗上和西戎沒什麼區別。比如,沒有分家的概念,男女老少都住在一起。

一直到秦穆公的時候,秦國才逐漸開始和中原各國有聯繫,引進了一些中原地區的人才,讓秦國逐漸從一個文化落後的國家變成被中原各國接受的文明國家。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文明的載體是人,如果人沒了,空留下地方是沒用的!


歷史風暴


首先搞清楚一個問題,秦國和楚國是被誰視為蠻夷?

是中原諸夏!

中原諸夏,也就是最早的華夏民族,是經過夏朝、商朝和西周,直到東周才形成的統一的民族共同體。在此之前,不管是夏朝的夏族,還是商朝的商族,乃至西周的周族,都還只是地方性的部落集團,換句話說,儘管西周天子可以被看做是天下共主,但此時的中國並沒有形成穩定的民族集團,殷商集團依然不認同周朝,中國依然是一個分散的大聯盟。

直到東周,經過幾百年諸侯國之間的不斷激盪融合,華夏族才得以最終形成,而它的中心就是在以河南為中心的中原諸夏。

中原諸夏之所以視其他諸侯國是蠻夷,乃是由於中原諸夏最早文明開化,掌握最先進的生產方式,在經濟制度和社會生產力方面走在前面,並且通過制度優勢和文化優勢,對周邊的諸侯國產生威懾力和優越感。

秦國雖說是姬姓後裔,但卻由於長時間和西戎雜交相處,早就浸染了蠻夷之風,不被中原諸夏認可,故而被視為蠻夷,楚國也是如此,楚國國君甚至自稱自己“我蠻夷之邦”。秦國統一六國後,滅了山東六國後,由於中原諸夏不復存在,秦國才開始了文明化的進程,逐漸中原化。

所以,這個問題並不矛盾。秦國被中原諸夏(河南諸侯國集團)視為蠻夷,而西周時期,中原諸夏(華夏民族)尚沒有形成,所以,秦國依舊是蠻夷。


天水一朝的千年榮耀


認為自己根正苗紅,現在的河南某些人思想不還是這樣的!華夏文化發祥地在河南。認為自己是正統的。天天吹牛逼吹了二千多年,被周邊諸侯國打了二千多年到現在。夏被商幹翻,商被西周幹翻,春秋戰國被楚秦,齊吳越乾的大國變小國,小國變無國,後被西秦統一後又被東劉邦項羽韓信(這仨原楚人現在都是江蘇人)幹翻。後來更慘,五胡亂華…


平靜64643908


不矛盾,一個為京,一個為邑。一個為宗,一個為成。漢字會解釋吧!混亂中國歷史的事難不成是文盲幹的。


手機用戶55598643182


首先要說的是,在不同的時期,蠻夷所指也有所不同。而且,所謂的蠻夷,並不完全是地域的概念或族群的概念,更多是文化的概念。在古人的觀念之中,文化落後,拒絕使用中原地區先進文化的,就往往被視為蠻夷。

西周王朝建立後,其原來的首都宗周鎬京相對來說比較靠西,不利於他們控制東方廣袤的土地,於是西周初年,在周公的主持下,他們又在東方建立了一座新的都城,成周洛邑。洛邑與鎬京,相當於東西兩京的地位。但,在成王之後,周天子基本上生活在宗周鎬京。西周末年犬戎之亂中,宗周鎬京殘破,不得已周平王東遷洛邑,放棄了宗周。而且當時的整個宗周地區基本上都被犬戎佔據著,周天子給秦襄公開了一張空頭支票,把原來周人的土地分封給了秦國。秦國從秦襄公開始,經過了幾代人的努力,終於控制了整個關中地區。到了秦穆公的時代裡,秦國的國力有了很大的上升,秦國也開始東向中原爭奪霸權。但是,秦國爭奪霸權的努力卻遭到了晉國的迎頭痛擊。秦國始終無法突破晉國的阻礙進入中原。不得已,秦穆公調轉方向,開始向西發展,滅國十二,益地千里,遂霸西戎。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秦國逐漸開始和西戎融合,在中原民眾看起來,秦國已經蠻夷化了。到了戰國時期,東方各國雖然軍事實力並不如秦國,但是他們在文化上都是高於秦國的,他們更是從骨子裡把秦國視為蠻夷。

至於南方的楚國,他們本來和周人就不是一個族群,楚人的文化也不同於中原的文化。楚武王就明確說過,我蠻夷也!也就是因為他們和中原文化是不同的。更何況到後來,楚武王率先稱王,脫離了周人的分封系統,不再使用中原地區的禮樂制度,這就更被中原民眾視為蠻夷。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民族融合劇烈進行的時期。春秋時期,楚國積極北上爭霸中原。另外,長狄、赤狄、山戎等北方少數民族也進入中原。洛陽周圍還有陸渾之戎。經歷了春秋戰國四百多年之後,這些民眾已經徹底融合為一體。到了漢朝以後,無論是關中人,還是南方的楚人,都不再被人視為蠻夷了。


野叟雜談


論打臉我最服西安,他們一邊說洛陽五胡亂華云云,一邊又厚顏無恥地把在洛陽建都的西晉列入所謂的13朝,這種實力打臉的做法,陝西人說第一沒人敢說第二,他們還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五胡就是以陝西為大本營禍害中原,說陝西為罪惡之源也不為過。他們標榜自己是13朝古都,卻東拼西湊,把東漢和西晉,還有胡人建立的前秦、後秦和前趙也列入其中,滑天下之大稽也。 西安還開了中國亡國於異族的先河,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亡國就是西周,接著,西安又引領了第二次亡國,就是晉愍帝的西晉,說西安是喪亂之都,絕對是名至實歸。西安再接再厲,在以後的歷史中先後導致了安史之亂,荼毒華夏四百年,簽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賣國條約《唐番清水盟約》,西安,驕傲吧。 一些西安戎真的很自相矛盾。他們一邊詆譭洛陽,一邊忙不迭的把東漢、西晉收入囊中,他們說五胡亂華云云,卻把前秦、後秦、前趙等不被正史承認的五胡偽政權列入13朝,他們不承認武周,卻承認新朝,這種實力打臉的做法大概只有西安才會做的出來。他們不斷吹噓唐朝,把唐朝捧得神乎其神,卻對唐朝的屈辱視而不見,他們隻字不提賣國的《唐番清水盟約》,不提河湟之恥,不提天子七逃,因為他們的自尊心建立在欺騙之上,他們欺騙國人,顛倒是非,他們美化歷史,他們拒絕承認歷史真相。但請記住,如果你對以上行為不理解的話,想想他們的祖先是獫狁,是鬼方,是犬戎,是不是一切就豁然開朗了呢?


月下獨酌say


說他們是蠻夷不是因為具體的地域,而是因為他們國家的主體民族和風俗,與具體地域關係不大,還有就是南蠻,東夷,西戎,北狄的觀念和認知形成的更早,春秋只是延用罷了,秦是從甘肅畜牧後,打敗西戎回遷的,秦的先祖,商之惡來是被周打敗後後人被髮配過去甘肅畜牧的,那時的甘肅東部主體民族已經不再是黃帝后裔,那時伏羲和黃帝的後裔已經東遷至黃河流域,也就是河南河北一帶。原甘肅地域主體民族已經被遊牧民族也就是戎取代,但由於離周較近部分被歸化,秦人由於是空降領導故漸漸成了主流,但主體依然是大部分歸化的西戎,楚的情況類似,不同是楚的先人是因功受封的,但是楚地因是當時不毛之地,主體民族是歸化的百越故被稱蠻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