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比奢侈品更“奢”的……

愿你能从浮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源泉,带给你独特的韵味和稳定的价值感。愿你追求的精神奢侈品能陪你每个波澜不惊的日常,也能抵御世事无常的侵扰,随时光升值,无惧年华老去。

那些比奢侈品更“奢”的……

吴涓 深圳和易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

一些热播剧中,女人奋斗的源动力就是买包,囤鞋,攒首饰,甚至刚毕业开始奋斗的女大学生会把奢侈品入门级包设置成电脑桌面。不可否认,奢侈品,算是对我们奋斗的一种奖赏,但奢侈品对每个女人的定义也是不同的。那些得之不易,真正愉悦我们身心的“奢侈品”,能让我们确认奋斗的意义,鼓起前行的动力。因而,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需要时常审视自己的内心,确定自己最渴望的最贵重的奢侈品到底是什么?

追逐你的精神奢侈品

毫无疑问,奢侈品的设计感和品质感极具吸引力,但仅就这点还是无法解释:奢侈品咋就那么贵呢?昂贵、稀缺、珍奇是奢侈品的关键词,因此,奢侈品从来就不是以制作成本作为价值尺度,而是以特殊的附加值作为价格定位的。

奢侈品可以是财富、地位、阶层、自信及成就的一种象征,用来设定社交距离、划分“圈子”,一百年前“只有产自里海的才是正宗的鱼子酱”这句话,区隔了极奢的沙俄贵族和追风法国人之间的距离,也成就了今天的裴卓仙鱼子酱的神话。奢侈品也可是品位、格调、审美的表达:“你迷恋LV?我喜欢Celine,不好意思,我们不是一路人。”

时尚杂志说you are what you wear(你即你所衣),健康博主会说 you are what you eat(你即你所食),经济学家会说you are what you buy(你即你所买)。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我们的任何生活指标都可以被物化。一个人的幸福或成功可以用房子、车子、票子,甚至包包、鞋子的价格来衡量。所以,心理学家弗洛姆在《占有还是存在》一书中说,“现代消费社会,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我=我所占有+我所消费的东西。”消费已成为现代商品过剩社会中最重要的占有形式。弗洛姆认为,消费这种“占有”的形式,犹如一种“吞食”行为,通过拥有了某个消费品,我们似乎相信这个物品的某些特质也就象征性地被我们所吸收,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

奢侈品确实具有超越其本身价值的属性,加之“新品”“限量”这些咒语的加持,让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用品更具某种超凡脱俗的魅力,成为了被人追逐的珍宝。

弗洛姆的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拥有奢侈品会让我们产生一种感觉:获此宝物,也就同时获得了这个物品所象征的珍贵、稀缺、不凡的特质,继而也获得了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免遭被平凡淹没的力量。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是,在绝大多数人都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今天,幸福感、满足感、内心的平安……却成了日渐稀缺的奢侈品。

梁漱溟先生在《这个世界会好吗》中有一段话:人生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人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所以,无论你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还是城市新中产,抑或已功成名就,坐拥膏粱锦绣,内心和自己的关系这个问题,终究都无法回避。

美国《华盛顿邮报》曾评选出的新时代十大奢侈品:生命的觉醒与开悟;有一颗自由、喜悦和充满爱的心;有走遍天下去旅行的气魄;有与大自然连接的能力;安定平和的睡眠;享受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的能力;拥有彼此深爱的灵魂伴侣;拥有真正懂你的人;身体健康,内心富有;能感染并点燃他人的希望。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在物质主义盛行的美国,这十大奢侈品没有一件是对物质的占有,全部都属于精神层面的需要,你怎么看?

也许,我们可以试着把上面的问题反问一下自己:我拥有这样的奢侈品吗?

我是否能够不依赖任何占有物品,不依赖某个人,仅仅从体会自身的存在感中获得满足和幸福感呢?

这是个思考,没有标准答案或具体的解决方案,它可以是:开一家独特的小店召唤自己的同类;独自旅行,用双脚去丈量世界;在草地上撒个小欢儿,找回单纯无忧的童真;学一门手艺,让自己的能力星球再大一号;做社会公益,在帮助他人中感受慈悲喜乐……

挎3万的包包,仍挺不直腰杆

豆豆,26岁,奢侈品专柜高级销售

上学的时候,身边的人都说我挺聪明,就是对学习太不上心,否则能考上挺不错的大学。但我当时不太懂事,对未来真的没啥想法,就知道臭美,喜欢各种好看的衣服,经常偷穿我妈的衣服和鞋子,恨不得快点长大,可以随心所欲地打扮自己。后来,糊里糊涂地上了一所很一般的大学,毕业时感觉还是啥也不会。

我闺密大学毕业后应聘到深圳,我俩高中同学,一起追过郭敬明的《小时代》。在我们的想象中,深圳就是一个可以无限接近女主豪华衣帽间、不同色系铂金包的梦想之都。于是,我跟着闺密义无反顾地来到了大深圳。

和我不同,闺密是学霸,进的是五百强的公司,第一个月就给自己奖励了一个GUCCI的钱包,说是为了激励自己好好赚钱。而我每天面试,前前后后差不多一个多月才找到一个服装店销售的工作,环境还可以,关键是每天可以名正言顺穿的美美哒,也算是梦想成真了,哈哈。

接着,我开挂的销售生涯就开始了,可能我确实脑子不笨,反应够机灵,加上嘴甜,第一年不仅加薪还升了店长。来深圳的第三个年头,有一间猎头公司挖我到某奢侈品店做高级销售。

打着工作需要的幌子,当时,我把所有心思都放在研究奢侈品和包装自己上,除了基本生活开销,收入几乎全用来买奢侈品,还有用不完的化妆品。预支工资、借钱抢新款限量,是常有的事。

那个时候,浑身的行头就是我自信的来源。闺密早已被我甩出几条街,最风光就是回老家的时候,在同学和长辈的眼里,我就是那种“学没上好混得好”的典范。

但随着自己慢慢成熟,我注意到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让我的三观开始动摇,我的自卑也开始隐隐作痛。这类人无论有钱没钱,都自带气场,她们大多都能力很强。工作之外,她们并不会把钱和精力放在物质的堆叠上,而是放在其他可能一眼看不见的地方,比如进修、运动、旅行、公益……

她们完全不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真的是在为自己活。我感觉到她们由内至外散发的那种自信,但又不是那种自我中心的人。她们对周围的人很和气,谦逊有礼貌,心态也好,很少焦虑。

我也想过,是不是有了实力和能力,就一定有那种穿件白T都自带光环的气场?其实真不一定。

因为工作关系,我有机会到欧洲出差,我发现在法国大街上,这样的女性更多。随便背个帆布口袋就是时尚封面的范儿,完全不是靠用的东西有多矜贵,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美感。

我一度以为,等我有了漂亮衣服,名牌包包,讲究的穿搭,在别人眼里,我就有了尊贵的气质。我还记得刚去专柜应聘时,背着某宝上淘的盗版包包,心里七上八下的,后来,挎着三万的包包,感觉自己腰杆都直了不少。但是,说实话这种感觉带来的自我价值越来越不稳定,越来越让我惶恐。

当我面对那些内心充实,可以真实袒露自己,充满自信和满足感的女人时,我就会感到有压力,害怕暴露自己的虚弱。

我到底需要什么?才能感受到内心踏实的自信呢?

对这个问题,我至今仍处于困惑中,但是,至少我意识到真正的自信必须是源自内心的。衣服、包包、化妆品可以修饰我的外表,却遮不住我内心的空洞。

我需要面对自己的不足,积累阅历和见识,不断学习提升,充实自己。

我最近更新的奢侈品心愿单是:拥有自信和强大的心灵。

我知道追求这个一定不容易,但我不会再选择逃避,不会再简单地活在别人的成功标准里。我要尝试寻觅和慢慢沉淀自己,让自己更好、更优秀。

加油吧!趁我还年轻!

内心的澹静自由最“奢”

Helen,34岁,金融企业行政助理

我认为一个人小到制定每周的日程计划,大到规划人生愿景,每一次的抉择,都需要调用内心的力量才能完成。

读大学的时候,我就喜欢一个人待着,看书、写日记,就是去打饭、锻炼也是独来独往。开始大家可能会觉得我挺孤僻的,但相处多了,其实发现我并不排斥社交,也挺开朗的。但只要是能主动选择的,我还是喜欢独自一个人,即使是现在,也是这样。

独处带给我很多的乐趣。我愿意躺在草地上凝望天空的树枝和树枝间流变的云朵,看小鸟飞过,树叶飘落在身旁的草地上,我能感觉到和世界是一体同在的,同时又了了分明。

现在的我,是一个每周工作排得满满的金融业蓝领,因为要配合国外客户的时差,经常要夜里爬起来收发邮件,处理工作。同时,我还是一个6岁孩子的妈妈,有时候软糯的一声“妈妈”能让我瞬间精力满格;但有时候,觉得即使长出三头六臂来也难以应付熊孩子的挑战和工作的压力,经常陷入无力感中。

很长一段时间,“独处”成了我难以企及的奢侈品、白日梦。我发现自己渐渐失去了内心的宁静和感知周围美好的能力,开始动不动就急火攻心,怼上司、吼下属、骂老公、凶孩子。

后来,我重读美国人比尔-波特写的《空谷幽兰》有这样一段描写:“有些人需要更多独处的时间,独处让他们变得更加智慧、更为慈悲,我遇到的中国隐士,是我见过最幸福的、最和善的人。”他说在美国也有那种喜欢自己待着的人,但是因为一个人待久了,往往有点神经质,社交和语言功能会退化,总让人觉得怪怪的。但那些身居深山老林的中国隐士,即便闭关多年,还是能够保持清晰的思维和言语表达能力,而且更加智慧豁达,与人交流时的专注度和情感连接质量也非常高。

这让我突然间有了一个新的领悟,其实,所谓“隐士”也许不一定就是特指那种不食人间烟火,漫游山林得道的仙人,而是指一种和自己、和别人都相处舒服的精神状态。

记得大学的时候,特别喜欢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那时觉得书里说的“内圣外王”都是圣人的境界,距离我等太遥远。现在我发现:如果能对内调伏安放好自己的心灵,对外能在社会活动中驾驭自己的行为,那可以是一种很高级的活法!

在纷繁的城市罅隙里,找寻一切独处的可能,成了我最想拥有的奢侈品。

后来,偶然在博客,遇见了林糊糊——一个把日子过成诗的女子。琴棋书画诗酒花,她做的事情都是我特别想做的。年初,她的暄桐教室线上课招生,我盯着自己密不透风的日程表看了一会儿,硬着头皮报了名。

一开课,我就开启了摩羯座强迫症模式,练的特别狠。中午在单位,开着小台灯在水写布上狂练。晚上把孩子哄睡后,再正式写一个小时。

开始我还担心,在原本忙乱不堪的生活里再添这么个不轻松的任务,但事实证明,写字带给我极大的平静和愉悦。

当晚上不急不缓地写好一篇字,抬头看熟睡宝宝,会感觉到世界好安静,从那一刻起,那个在草地上卧看漫天流云的女孩儿又回来了。

除了写字,我还逐渐恢复了阅读和写日记的习惯。重拾内心的宁静,让我对自己的行为和想法都有了更敏锐的觉知,减少了很多因负面情绪带来的能量消耗。

比起以前,我的工作量一点儿也没减少,但心态和身体都好了许多,对孩子也更有耐心了,周围的人都能感受到我的变化。

大隐隐于市,跟随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喜欢的事,闭门既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我的隐士梦就这么不期然的实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