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晚年为何提倡种植鸦片?

蝶恋花绯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1847年,林则徐的门生文海,时任江西抚州署知府,致信林则徐,求教如何防止白银外流和保持一方经济诸事。林则徐此时已经没有了严禁鸦片的强硬态度,而是从经济和收买人心的角度来分析:

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无如知此味者,无不舍近图远,不能使如绍兴之美醍,湖广之锭烟,内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脉贯注,何碍之有?

林则徐禁烟的根本原因,英国通过鸦片捞走了满清太多的钱。

1845-1849年中国年平均进口鸦片3.9万箱,1850-1854年年平均进口5.35万箱。

长此以往,会导致中国的财政日益枯竭。

林则徐禁烟,本质是因为这个因素。

其实,当时对于鸦片的认识,无论满清还是英国都有分歧。

以英国为例,很多人认为鸦片是一种药物,没有害处,甚至还可以医治百病,就如果海洛因刚刚问世时候一样。

当时英国大量的贫民贵族,都滥用鸦片。而直到1868年英国才制定《毒品药店法案》,对英国本土的鸦片贸易给予一般性限制,真正禁止鸦片则是在1914年。

而鸦片战争已经打败,国内又无法让数百甚至上千万吸毒人口放弃鸦片。

万般无奈下,林则徐只能支持鸦片国产。

最低程度,这样至少白银没有留到国外。

其实,禁烟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

民国时期一度出台了吸烟片就枪毙的禁令,但仍然还是有人抽大烟。比如黄金荣都是大烟鬼,以前唱戏的十个有十一个抽大烟。

后期民国也放弃了杀无赦的命令,通过对鸦片争取高额税收,抑制了外国鸦片的输入,同时导致老百姓无钱购买鸦片还逐步戒掉。


所以,林则徐建议用本都鸦片,取代印度鸦片,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萨沙


以虎门销烟青史留名的林则徐晚年提倡种鸦片,这样的历史事实想必会“伤害”很多人对民族英雄的朴素情感。

要把这事聊清楚,聊释怀,得从林则徐为什么要虎门销烟谈起。

1840年代前,到处殖民掠夺、殖民贸易的英国人在和大清国做贸易的时候,遇到的问题很大。英国人发现,除了钟表这类可有可无的玩意,他们根本拿不出天朝子民们需要的东西,相反大清国的茶叶、瓷器、丝绸却越来越受欧洲人的欢迎。

有进没有出,每年好几百万两白银的贸易逆差让英国人苦不堪言。为了扭转此种困局,英国人随后歹毒地想到了鸦片烟,既然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那就索性来了沾上就甩不掉的。

就这样,“阿芙蓉”成了大清子民的成瘾之物。

如果说,起初的鸦片贸易,英国人是为了扭转贸易困局,但在暴利面前,再文明的商人也会变成罪恶的强盗,所以当鸦片烟在大清国风靡起来后,不道德的贸易很快就演变成了没有硝烟的掠夺,而掠夺的背后更是让人触目惊心的残害。

简单说,钱被弄走了,人还让彻底给废了。

任凭那是个怎么闭关锁国的时代,国库空了,兵士扛不动枪了,再昏庸无能的君王也得醒,所以,在面对“无可筹之饷,亦且无可用之兵”这一不日之局时,1838年满清朝廷立下彻查鸦片的基本国策。

但警醒不代表清醒!对于怎么清除鸦片之祸,可以说整个大清国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两眼一抹黑地妄动、盲动。

那是一个需要放眼看世界的关键时代,而大清国的上上下下却无一不浸泡在古老中国的老陈汤中,什么在引领着时代?什么在决定着时代?强者横行的真相是什么?弱者周旋的智慧又在哪里?

这些,大清国没人知道。

全部都是愚昧无知、妄自尊大的天朝上国思维,包括虎门销烟时的林则徐。

当下,对林则徐虎门销烟是英雄壮举,还是误国愚举?很多人有争议。

究竟该如何评价,还是先来看看林则徐上任后具体是怎么干的?

领受道光的皇命后,林则徐赴任广州后手段可谓是强硬十足,不深究,不细查,不谈判,随即下令对境内的鸦片商贩“入即正法,船货归官”。

因为手段强硬,行动迅捷,朝廷很快从英国鸦片商贩手中缴获了两万多箱鸦片,并在1839年6月3日在虎门沙滩掘池一把火烧了。

正是因为有这铁拳捣毁沿海烟毒的壮举,更主要的是虎门升起的那股浓烟太振奋人心,因此林则徐成了我们的民族英雄。

但以暴制强真的算明智,算英雄吗?

林则徐虎门销烟后,短时间内的确获得了举国赞誉,官声也是如日中天。但好景不长,一年后遭受损失,或者说找到暴力借口的英国人就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大清的国门。

大刀长矛对抗洋枪洋炮的结果可想而知,大清开埠通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有人说,这是林则徐鲁莽无知一手造成的,禁烟没错,但他这烟禁得毫无智慧,实属毁了芝麻丢了西瓜。

针对此种说法,在此想表达一种看法,这是不是用当下的眼光来苛求古人呢?是不是用当下的意识、常识、手段来衡量一个刚直不阿的封建儒家士大夫呢?

诚然,林则徐在禁烟一事上的确有重大瑕疵,他对当时世界格局、游戏规则都缺乏基本了解,所思所想所为尽是天朝上国妄自尊大的那一套,以为用对付愚民的那一套就能彻底整治强横的帝国主义。

然而,昨日哪有今日诸葛亮!

在那个年代,又有谁能那样站出来,并一定比林公强呢?

不管干臣、清流、庸吏,哪一个不是双眼紧闭之人呢?

所以说,指责林公的人是另一种偏激,上升到哲学层面,这就是以超人攻击常人,属于另一种不切实际、妄自尊大。

但也必须承认,在我们的朴素历史观中,对如林则徐这样的历史人物在认知上也存在一刀切的问题,只能好,不能灰,不能坏,即便有灰坏的一面,也必须一刀砍掉。

其实这不是真正的尊重。

人是有本质的,英雄也不例外。就说林则徐,本质上他首先忠的是君国,其次才是心系黎民百姓。所以,他禁烟首先想的也不是救病夫草民,而是为了阻断白银外流以及保全大清的基本国防力量。

不是纯粹的高尚,但足以称得上心系天下。

有了这个认知,再看林则徐晚年提倡种植鸦片,一点不显得突兀,更不会有颠覆之感。

林公最值得后世尊重不是因他而燃的虎门浓烟,而是他后来的痛定思痛,知耻后勇,敢于睁眼看世界。

痛定思痛让他不再如昔日那样愚昧、偏激,他变得很务实,正因为如此,当朝中有人问他该如何对待鸦片这一毒瘤顽疾时,他才会说出这样的看法——

“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无如知此味者,无不舍近图远,不能使如绍兴之美醍,湖广之锭烟,内地自相畅通,如人一身血脉灌注贯注,何碍之有?”

这是高大上英雄该有的想法吗?

虽然不是,甚至不道德,但在当时的局面下,谁又能说这不是务实有效之道呢!

事实上,正是在林则徐的倡导下,自1860年开始,云贵川开始试点种植鸦片,然后迅速向全国扩展开来,截至1882年,达到了什么样的局面呢?大清不仅实现了鸦片的自给自足,并且开始向欧美返销。

最终,铁腕虎门销烟没达成的一个重要目标——终止洋人对华鸦片贸易,让这一办法办成了。

这一切,林则徐没看到,但没看到也是他最好的结局,因为这并不值得欣慰!

因为黎民百姓还在受毒害。


黑句本


古医学巨大著《黄帝内经》中有一个说法叫以毒攻毒!实际上,连久治不愈的癌症,也能以“毒蛇液”等巨毒入药治疗,近代作家张爱玲的姑姑癌症后,就是靠毒蛇液治疗得以延长寿命。

晚年,以禁烟闻名的林则徐,提倡大面积种植鸦片,用的就是“以毒攻毒”之法。这一招如果成功了,可以叫: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不成功,那就叫:作大死!

最初,林则徐提出此法时,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甚至有人认为林则徐“老糊涂”了。直至今天,因为这个决定,无数人对林则徐依旧有着很深的误解。但这一切结果,林则徐在寄出那封信时,已经有了心理心理准备。

1847年,在林则徐过世前三年,林则徐接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信是一位在职的官员写的,信中该官员问“如何才能改变目前国内的困境呢”?

时年已62岁的林则徐想了很久后,提笔给他回了一封信,这封信原文摘录如下:

“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

这话翻译成白话文的大意就是:我(林则徐)恨的是国人只抽洋烟而不抽土烟,导致白银外流,我提议在国内种植鸦片,以阻止国内白银外流……


林则徐的思路是:以国产毒品对抗进口毒品,至少还能挽回经济上的利权。说不定,还能间接促成“禁烟”。

于是乎,很快,朝廷就默许了这一提议,鸦片的种植区域,从云贵川等地,迅速扩展到全国,美丽动人的罂粟花在全国到处开放。

再于是乎,中国“山寨”的鸦片已经华丽的赶超洋烟,挤占了英国殖民者的份额。

但此举毕竟是“以毒攻毒”的险招,很快,此法虽阻止了白银外流,但因为鸦片烟越来越多,林则徐预感“鸦片对中国人身心的最大残害”即将来临。可以想见,一心为国为民的林则徐心里的“痛”该是多么入骨。

1850年,林则徐带着遗憾突然离世了。或许,如果林则徐能多活几十年,他将会含笑离开,因为:林则徐死后的第32年,即1882年,因为全国大范围种植鸦片,大清国实现了鸦片的自给自足,并开始出口返销至欧美。最终倒逼英法等国开始主动提出禁止鸦片贸易。

图为种植罂粟

1906年9月20日,光绪帝明降谕令,宣布严厉禁烟。1908年3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禁烟条约》。

自此,中国的禁烟真正走上了正轨。世人可知:这一切背后,至始至终,全是林则徐的良苦用心啊!他,无论禁烟还是鼓励种烟,看似截然相反,实际却:从未变过初心啊!



奇扒公式


林则徐是一位民族英雄,他在广东禁烟,得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好评,因此林则徐之名流芳百世,直到现在我们都认为他是一位民族英雄。他在虎门的销烟壮举意味着那个时代中国人不愿屈服的精神象征。

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国人为了争取大清的银两,他们引进鸦片这一让人成瘾的物品,通过高价的鸦片赚取中国大量的白银。每年挣取了大量的白银还不说,对于国人的身体素质也有着极大的影响。经常吸食鸦片的人会变得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身体慢慢变得脆弱,这一现象引起了大清统治者的注意。



正是因为如此,林则徐受道光皇帝的命令前往广东禁烟。林则徐一到广东,便以雷霆万钧之势查收了英国人的两万箱鸦片并且在虎门销毁,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虎门销烟。可是林则徐的这一壮举,也直接引起了1840年的鸦片战争。清军战败,被迫签订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林则徐随后被贬职。


林则徐晚年痛定思痛,他一心想着挽救国家,却又无可奈何。于是1860年起,林则徐开始提倡种植鸦片,并随后在全国推广,其目的就是满足清朝国民所需要的鸦片,这样就可以减少国人购买英国人鸦片的数量,减少银两的流出。不得不说,林则徐此举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到1880年,清朝自己种植的鸦片基本已经可以满足国人所用,甚至可以返销英国。


麦地传奇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林则徐为什么要禁烟。

林则徐本人的解释是: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几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认为,英国对华的鸦片走私会引起白银大量外流,最终会使得朝廷国库空虚,没钱去扩充军备。

也就是说,林则徐并不会考虑人民吸食毒品后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他只是担心白银外流所造成的财政危机。

但在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门户洞开,这时候再想禁绝鸦片那肯定不可能了,各地方政府为拉动经济,也纷纷通过种植鸦片来抵制进口鸦片对市场的抢占。1847年,林则徐任陕西巡抚期间,结合新的经济形势,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


他说: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无如知此味者,无不舍近图远,不能使如绍兴之美醍,湖广之锭烟,内地自相畅通,如人一身血脉灌注贯注,何碍之有?

可见,林则徐已经转变了之前的严禁观点,逐渐接受了弛禁的主张,这也是基于自由贸易不断发展的需要。他唯一担心的是,自家种植的鸦片质量比不上洋烟,然后在市场竞争中被打翻在地。

但林则徐的担心显然多余了。自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鸦片进口被明确合法化,这刺激了民间的鸦片种植。到1882年前后,中国的本土鸦片不仅完全自给自足,竟然还能大量出口创汇。

就这样,40多年前因鸦片而外流的白银,如今又奇迹般地流了回来,真是事事难预料。


达摩说


说起林则徐,大家肯定会想起虎门销烟,毕竟在初中的历史课本上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

很多人肯定无法理解,为什么以禁烟闻名的林则徐会在晚年提倡种植鸦片?是不是故意有人在抹黑我们的民族英雄?

其实不必大惊小怪,虎门销烟的是林则徐,提倡种植鸦片的也是林则徐。二者之间并不冲突,本质上来说是一样的。

林则徐虽然被称之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仍旧改不了林则徐是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忠君爱国的思想仍旧在他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他首先能想到就是维护清朝的统治,而不是革清朝的命,哪怕清朝已经腐朽不堪!

不论是虎门销烟还是提倡种烟,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点,那就是维护清朝的统治!

林则徐为什么要虎门销烟,无外乎两个原因:第一个是鸦片会让人腐蚀国民的身体和精神;第二个则是会导致大量白银外流英国。个人以为,第二个原因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若犹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但是问题来了,林则徐虎门销烟是痛快了,但是英国人不爽了。林则徐以如此强硬的姿态禁烟,明摆着是要断英国人的财路。而且这些年英国人在跟清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在就发现了清政府已经是外强中干,不堪一击了。既然软的不行,那就只能来硬的,于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了。

鸦片战争的结果我们都知道,清军在英国人的枪炮面前简直不堪一击,迅速溃败。后果就是林则徐被流放新疆,鸦片重新进入了中国。

前些日子可能还在虎门销烟现场鼓掌叫好的吃瓜群众,看到鸦片重新开卖,转头叼着大烟枪去了。


林则徐很无奈,想要禁止民众吸食鸦片看来是不现实了,想要靠禁烟来防止白银外流已经是不可能了。那么怎么办?与其把这个钱让外国人赚钱去,那么干脆还不如自己种植鸦片,自产自销,把这个钱挣回来!

上图里面的一段话,就说的很清楚了。后来的林则徐是提倡种植鸦片的,他所担心的就是怕民众喜欢洋人卖的鸦片而是自产的鸦片。

如果国民都能买自产的鸦片,那么白银就会在国内流通,就像血液在人体内部循环一样,没有什么害处!至于说吸食鸦片会对国民的身体造成什么影响,那就不是林则徐所考虑事情了,当务之急就是要遏制白银的外流!

林则徐后来做过云贵总督,正式在他的提倡下,云贵一带开始大量种植鸦片,因为价格合理,云贵的鸦片还远销国外!


最后在以林则徐的一句名言作为结尾: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眼中的国家,是大清朝,而不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国家!

没有必要去苛责林则徐,相比于他同时代的人来说,他已经领先太多了!


小镇月明


说起来,这倒也是事实,林则徐公晚年的确是提倡过种植鸦片的,他原话是这么说的:

“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无如知此味者,无不舍近图远,不能使如绍兴之美醍,湖广之锭烟,内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脉贯注,何碍之有?”

意思大概是国内种植罂粟亦无不可,我所恨的是国人只抽洋烟而不抽土烟。如果我们种出鸦片比外国便宜,谁愿意舍近求远?让银钱在内地自相流通,也无大碍。

这段话的确是林则徐说的,而且是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之后很多年说的,听起来的确让人惊讶。

林则徐之所以这么说,实在是出于无奈。

当年林公向皇帝建议禁言,是基于两点原因:1.鸦片摧残国人身体。2.鸦片造成中英的巨额贸易逆差,导致严重的白银外流。

对于满清政府而言,第二点比第一点更重要,所以清政府支持了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林则徐虽然是所谓的“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但其实受时代局限,他对英国的了解也是非常少的。一场禁烟导致了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战争中的惨败,是林则徐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晚年的林则徐,面临的局面是——禁烟已无可能,鸦片基于摧残身心,让白银大量外流。

在这个基础上,林则徐只能尽力减少损失。那么就由中国种植鸦片,既然禁烟不可能,就干脆让中国人自产自销,总好过白银外流,把钱让外国人赚去。

基于如此思想,从十九世纪后半叶开始,中国开始种植鸦片,最早从西南云贵一带种植,后来迅速流传到西北陕西甘肃。在小说白鹿原中,当地的农民们广泛的种植鸦片,因为鸦片带来更多的利润。

农民们不知道,大量种植鸦片导致粮食产量骤减,后来陕西的大饥荒,主要原因就是广泛种植的鸦片烟。

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烟土不仅能自产,甚至能外销,反杀欧美东洋市场,真是讽刺。民国政府一直的禁烟运动形同虚设,鸦片有增无减,甚至成为了军阀军费的最主要来源之一。黑帮、军阀、地主等等都将鸦片作为重要财源,农村的地主,有了点积蓄就在镇里开个烟馆。上海的黑帮,用货轮来运送进出口的鸦片。中原的小军阀们,更是公然用军队保护鸦片贩运,整个中国已经成了毒品的世界!

鸦片的禁绝,要等到建国后才真正实现,一部中国禁毒史,其实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小约翰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一件事,林则徐禁烟不是为了那些吸鸦片上瘾的大烟枪的身体考虑,而是为了国家的未来考虑。

在许多书籍中,林则徐的形象都是一位大义凛然、义正言辞的禁烟英雄,人们很难将他跟提倡种植鸦片扯上关系,但事实上他就是提倡了,原因在于他对鸦片的看法。

鸦片,是用罂粟果的汁烘干制成的,可入药,具有安神、镇痛等多种效果。在公元七八世纪的时候,罂粟作为药材从印度等地传入中国,但进口量很少,本土并不种植。

鸦片逐渐泛滥,是在晚清,原因跟烟草有关系,虽然烟是当今中国最常见的东西之一,但其实它是舶来品,而且来的时间不算早,在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荷兰殖民者将原产于美洲的烟草带到了东南亚、日本等地,随后烟草一路经菲律宾进入中国东南,迅速遍及南方,一路经日本进入朝鲜,在进入中国东北,很快传播至北方。

烟草的蔓延一度使得统治者担心,不论是崇祯皇帝还是皇太极等,都曾下令禁烟。在禁烟期间,鸦片成了烟草的代替品,但显然,它的成瘾性远大于烟草。

鸦片在清朝民间逐渐流行开来,但由于来源的稀少,并不快。直到十八世纪中叶,清朝官员黄喻普首次记录吸食鸦片的具体过程,并断言除了杀掉吸食鸦片者,否则根本无法戒除。

清朝发现的事,英国也发现了,当时清朝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英国白银流入中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以牟取暴利。

英国的目的很轻易地达到了,中英贸易形势逆转,中国白银流向英国。清朝为此屡禁鸦片,然而效果微乎其微,因为清朝自己的官员就有不少吸鸦片的。

长达二十余年的鸦片走私给清朝带来巨大影响,白银大量外流,国人呈现一种病怏怏的状态,已经关系到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在这种情况下,林则徐会登高疾呼抽鸦片危害生命进行禁烟之战?不会,林则徐不信佛,不普渡众生,不关心大烟鬼的身子,他关心大清的银子和未来,他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上写的是“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明确说明不禁言的危害,是没有强壮的士兵和足够的银子,国家还有何未来。

在林则徐等禁烟派的劝说下,清朝开始了禁烟,然后鸦片战争,清朝战败,林则徐被诬陷贬到新疆。

林则徐关于种植鸦片的言论出现在1847年,离他去世只剩下三年,林则徐因病赋闲。某一天,林则徐接到一位在职官员的来信,该官员在信中询问如何才能改变国内的困境,林则徐的回答是:

“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 ”

意思是说种鸦片不妨事,我林则徐恨的是国人只抽洋鸦片而不抽土鸦片,导致白银外流,如果国产鸦片比洋鸦片好,谁不愿意买国货呢?还能阻止白银外流。

也就是说,此时的林则徐已经明白,强硬禁烟不行了,为了阻止白银外流,不如换一种方法,以国货对抗洋货,毕竟肥水不流外人田,抽谁的鸦片不是抽,银子还在国内。

禁烟禁酒禁鸦片,这在人民大众的层面上,是禁欲与纵欲的伦理斗争,但在统治者面前,视角大不相同。

只要整个社会的底线没有崩塌(即所有人都吸鸦片了),统治者并不嘱意那些堕落者的吸鸦片行为,他们关注的是随之带来的国家稳定性问题。太多人吸走私鸦片,钱没了、人没了,严重威胁经济国防安全,所以要禁,禁不了,那就换种方法。

这个言论是林则徐私下的见地,并没有上禀,而他自己也没有时间去实施了,三年后,重病缠身的他离开了这个世界,不过他的设想却成为了现实,美丽动人的罂粟花在全国到处开放。

很快,国货鸦片赶超洋鸦片,挤占了英国殖民者的份额。到1882年,大清国实现了鸦片的自给自足,并开始出口返销至欧美。

英法等国也不缺少吸鸦片的,所以他们也开始禁烟,在没有列强开战的环境中,他们逐渐建立了禁止鸦片贸易的国际协定。1908年3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禁烟条约》。


平沙趣说历史


我们看历史书的时候,对林则徐的第一印象是大义凛然,义正言辞,民族英雄的这样一个人物,认为林则徐是虎门销烟的功臣,代表了当时清政府对禁烟的态度。

结果,人们找到了林则徐虎门销烟后提倡种植鸦片的言论,所以诋毁之词,铺天盖地而来,好好的民族英雄,竟然就成了民族败类。

其实,禁烟并不是林则徐提出的,种植鸦片也不是林则徐提出的。

道光帝上台后,鸦片屡禁不止,已经成为腐蚀清政府的毒瘤,关于鸦片的问题,已经关系到清政府的统治基础,长期走私鸦片导致的结果是,国人呈现一种病怏怏的状态,而白银又大量外流。

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大一部分官员认为,关于禁烟就和治理河水一样,有时候堵还不如疏,因此,他们认为国内应该种植鸦片,第一,能够抵抗外来鸦片的倾销;第二,能够防止白银外流(在当时,白银外流被看作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第三,可以降低吸食者的负担。

当然,他们是不敢放在明面上说的,而且广州官员,其实挺欢迎鸦片走私的,当时清政府关税也就在2%左右,结果这帮贪官硬给加到20%的水平,这大概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贸易壁垒(贪官形成的贸易壁垒,所以,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国迫切的要关税协定,定的税率还是5%,其实是让广州这帮贪官给弄怕了)。

所以,主张禁烟的人也都主张禁食鸦片,而不是禁销鸦片。林则徐则主张,既要禁食鸦片,也要禁销鸦片,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道光皇帝便派林则徐到广州主持鸦片。

林则徐到广州之后也是雷厉风行,秉公执法,在虎门进行销烟,道光皇帝为了嘉奖林则徐,还让他到两江去任总督,林则徐表示,鸦片一日不禁,一日不离开广州。结果英国借机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大败,英国人提的要求清政府都答应了。

其实,这个时候林则徐已经意识到西方的实力已经超过中国了,而且,鸦片战争后,鸦片运往中国,还逐渐有合法之势,走私的鸦片量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环境下,林则徐也逐渐倾向于提倡种植鸦片,但是,林则徐的这种说法是私下里面和朋友说的,并不是公开提倡,这种行为就好比我们告诉青少年,看小片是不好的行为,可是私下里有时候也会自己看一看。

林则徐给朋友的信中这样说的:“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无如知此味者,无不舍近图远,不能使如绍兴之美醍,湖广之锭烟,内地自相畅通,如人一身血脉灌注贯注,何碍之有?”

所以,林则徐一直以来都是两个林则徐,一个是我们看到的,义正言辞的,虎门销烟时的林则徐,而私下里的林则徐则是提倡种植鸦片的人。

当然,林则徐对于当时的国人来说,已经是率先开眼看世界的人了,当时的清政府估计也没有几个比林则徐还了解西方的了!


史论纵横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林则徐就是那个“人死了,但精神永存”的人。虽然,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还有一些诋毁、质疑林则徐的人,但无论如何,也难以将林则徐曾经的“丰功伟业”掩盖。

林则徐曾经销过烟,起复后的几年里,也倡导过种烟,这些都是真的,但为什么会这样做?为什么前后矛盾?

虎门销烟没有错,只是中华太虚弱



十九世纪初,西方列强开始向东方发展,特别是英国,更是大规模的进入。名义上打着通商往来的口号,实际上带进来大量的走私鸦片。

由于鸦片容易让人产生幻觉,而且还有很大的成瘾性,所以下到众多黎民百姓,上到稀缺的王公大臣,很多都成了“瘾君子”。

可是,鸦片的副作用也一样厉害,他能让人的身体仿佛住进了魔鬼,最终掏空其身体。

林则徐看见鸦片带来的巨大影响,坚持认定“鸦片是大患”。

公元1838年,林则徐上奏皇帝:“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这话说得很严重,如果对鸦片再不管不顾,整个国民的健康,整个国家的经济将走入深渊。



道光皇帝认为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让其明察暗访,收缴烟土,最后集中销毁。

林则徐虽是个文人,但有一颗大心脏,对于各种势力的阻挡,丝毫不低头。面对前方未知的苦路,林则徐发出了来自心底地呐喊:“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公元1839年四月二十二(6月3日)起,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烟,20天中销毁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

这让大英帝国颜面扫地,而让我泱泱中华扬眉吐气,大快人心。但,英国做为一方霸主,岂会如此认输?

于是,英国人带着长枪短炮,从遥远的英吉利来到了中国,鸦片战争爆发。

面对强敌的侵略,林则徐积极组织应对,数败大英帝国。折腾了大半年,实在讨不上便宜,英军失望地离开了,林则徐则松了一口气。



但,没有想到的是,英国人并未返回,而是在1840年的六月,开始攻击浙江,并打下了定海,又北侵进入大沽。

道光帝慌乱当中开始求和,并将责任归到了林则徐,数次斥责林则徐,称其在广东的“禁烟之事”办理的不好。

林则徐满腹的郁闷,不是皇帝同意的禁烟吗?到哪里说理去?不仅说不上理,林则徐随后被降职,最后发配至新疆伊犁。

1842年,清政府低声下气地签订了《南京条约》,开放港口,赔偿两千一百万白银,割地“香港”。

林则徐花大力气禁烟,到最后,政府开放港口,鸦片从此堂而皇之地进来了,哪里还需要走私。

林则徐禁烟有错吗?没错;抵抗侵略有错吗?没错。那么到底谁错了?

是政府错了,错在实力太弱

提倡来种植鸦片,只是不让白银往外流



林则徐去了新疆,虽然偏远,但时局看得很清楚,不是不能禁烟,而是中国太弱,挡不住洋人的火器和大炮。

眼睁睁地看着大量的白银送了出去,换了鸦片进来,中国人的身体越来越弱,“东亚病夫”的恶名开始四处飘扬……

此时的林则徐对政治、对环境、对趋势等,有了更深的了解。

既然鸦片不能禁得住,为什么不能落一头呢?为什么不能让中国人自己把银两赚了呢?思索,不断思索……



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林则徐被重新启用,先后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在其任间,提出:

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无如知此味者,无不舍近图远,不能使如绍兴之美醍,湖广之锭烟,内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脉贯注,何碍之有?


什么意思?林则徐说“在我看来,国内种鸦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鸦片客们恨禁烟,是因为国外有而国内没有。如果我们国内也有,价格又便宜,那些烟民又怎么会舍近求远呢?”

从客户角度分析,确实如此,相同的产品,价格低的更占优势啊!如此下去,白银就不用送给外国人了,至少落了一头。

林则徐1850 年因病去世了,但后来,中国自产的鸦片确实大行其道,还出了口,并且成为了大清财政收入相当大的一部分。



林则徐禁烟没有错,反抗侵略也没有错,但最后倡导种鸦片有些争议,但确实落了一头,让白银少了外流。

这个“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虽然离开了一百多年了,但“虎门销烟、反抗侵略”的精神永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