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法在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时选择忍让,在德国进攻波兰后立即对德宣战?

洛雅水晶


这个问题需要从当时的捷克和波兰两国的国内局势、以及当纳粹德国对这两个国家提出领土要求的时候的欧洲局势,以及1938到1939年之间英国的国内政治三个方面解释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准确客观的解释。

(内维尔张伯伦先生可能就要以这个形象走入历史了但其实他是伯明翰人的好市长,市民医院和工人新村的缔造者)

首先从国际局势上看捷克和波兰有什么不同,纳粹德国对捷克提出的是苏台德德意志人问题,对波兰提出的是但泽走廊问题。这两个问题其实性质是一样的,那就是都违背了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威尔逊纲领》所许诺给中欧交战国人民的民族自决原则。1917年4月美国对德意志帝国宣战,1917年12月对奥匈帝国宣战。之后美国总统发布了关于恢复和平的十四点纲领。许诺在民族自决的前提下重建中欧秩序和和平。根据民族自决原则协约国承认了捷克民族委员会为协约国成员,并且许诺在战争胜利之后建立一个波兰国家。这两者表面上看起来都是符合民族自决原则的,但事实上却给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1918年建立的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的地图,你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什么是苏台德问题)

首先捷克这个国家就又历史和文化传统上的波希米亚王国与捷克民族国家两种不同的概念。如果按照历史和传统上的波希米亚王国,也就是所谓的“温塞斯劳斯王冠领土”来理解,那么波希米亚、莫拉维亚和奥属甚至是普鲁士属的西里西亚,理论上都属于“温塞斯劳斯王冠领土”。但这些领土上并不都是捷克人地区,很多地方实际上是德意志人占多数的地区。当捷克民族主义政治家要求领土的时候他们按照温塞斯劳斯王冠领土要求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大波希米亚,但在这片领土上组织国家的时候他们却又不承认少数民族的权力,强硬的要求所有人都必须讲捷克语成为捷克族人。这就造成对德意志少数民族和犹太少数民族的压迫为日后的苏台德问题埋下了祸根。

如果说捷克的苏台德问题是捷克人自酿苦果,那么波兰的但泽走廊问题则干脆是协约国给波兰造成的。波兰独立国家符合民族自决原则,但是威尔逊纲领同时还许诺给波兰民族国家一个波罗的海出海口。一个国家拥有出海口的需要是客观的,但是整个波罗的海东南岸是德意志人多数的地区也是客观的。当波兰国家对出海口的政治需要与民族自决相矛盾的时候,协约国选择了政治需要而不是民族矛盾,这就伤害了居住在但泽走廊上的德意志人的感情。

所以事实上这两个国家的民族问题从1919年签署《凡尔赛合约》之前就开始了。1918年11月随着皇帝退出统治而建立的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实际上是旧奥匈帝国境内所有德意志人多数的地区的总和。但《凡尔赛合约》把所有在温塞斯劳斯王冠领土上的德意志地区都授予了捷克斯洛伐克。而这片土地上的民族矛盾在战前就已经非常激化了,所以1919年合约一签字在苏台德地区就爆发了德意志少数民族的反抗,和捷克政府对他们的镇压。而随着合约的签署而成立的国际联盟也意识到合约把大量少数民族都留给了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所以把这些少数民族的权力和处境的监督权授予了德国。承认德国有权在德意志人遭到压迫的时候向国联控告。捷克在之后的20年间对德意志人和犹太人的压迫让整个欧洲都感到不满。所以当纳粹1938年提出苏台德问题的时候,西方强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是缺乏同情的。

(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的领土和红线内的奥地利共和国领土,可以让你们更好的认识到有多少德意志人被留在捷克斯洛伐克之内,同时还遭到捷克人的压迫)

然后是当时的欧洲局势在1938年可以遏制德国的其实就是英法苏三个强国,美国当时奉行鼓励政策根本不愿意为了一个中欧的陌生国家去对德国作战。而苏联和德国捷克都不接壤,苏联要对捷克提供武力支持的前提是波兰必须合作。但是波兰和捷克围绕西里西亚的切申问题也有领土争端,而且波兰同等的惧怕德国和苏联,不可能向苏联开放领土领空。那么剩下的强国就只有英法。

这两个强国当中法国对捷克和波兰都有条约义务。这是战后法国为了遏制德国而组织中欧和东欧小协约国的时候自己主动承担的。但是法国在一战里损失了一代人,而且很多领土成为战场遭到德国有计划的破坏,但客观上没有拿到什么赔款。所以到30年代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法国政局动荡士气低落,虽然清楚这时候是对德国作战的最好时机,但法国不愿意自己独自对德国作战,法国希望英国能跟自己一起行动。

但英国事实上没有为这两个国家担保的义务,仅仅对法国有义务。所以张伯伦在1938年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完全采取的是一种想搞个大新闻的心态到慕尼黑去的。说到这里我们就要转到英国国内的政局了。

(内维尔张伯伦不是一个丘吉尔式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政治家,他是经济萧条之下痛苦挣扎的一代人支持的总理)

英国从一战结束就处在经济萧条失业骤增的局面之下,而英国的社会主义党也就是工党却不肯削减社会福利,其结果就是到1931年工党内阁把整个国家搞到财政崩溃。当然说英国财政破产完全是工党的责任也不客观,准确的说应该是英国在工党内阁执政期间终于财政破产了。之后工党的首相拉姆齐-麦克唐纳不得不几乎是孤身一人和保守党人合作组织国民内阁。而张伯伦则现在这个内阁里作卫生大臣之后当财政大臣。

从1931年到1937年成为首相之间的六年里张伯伦一直是财政大臣,作为英国公认的财政和经济专家,张伯伦的威望是无与伦比的。张伯伦了解经济萧条时期人民的疾苦,也在他做市长的伯明翰搞了非常出色的社会福利改革。很多英国失业工人觉得是张伯伦让他们有屋子住有饭吃。所以到1937年张伯伦成为首相的时候,第一保守党的地位几乎是岿然不动的,第二张伯伦在保守党内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

(论颜值奥斯丁张伯伦爵士真是爆表不比裘德洛差。也难怪他不给自己那个辛勤苦干的弟弟面子。)

但是张伯伦有一个短板,那就是他几乎一直都是惯财政经济和福利的大臣,他不懂外交。对这一点没有人比他哥哥长期担任外交大臣曾经获得不存在和平奖的奥斯丁-张伯伦爵士看的更清楚。他还活着的时候有一次在公开场合直接对未来的张伯伦首相说“内维尔你真是对外交一窍不通!”而张伯伦完全没有对此提出任何异议。但是自从张伯伦被鲍德温首相视为接班人之后他就开始插手外交事务。

而且张伯伦是英国第一个“总统”式的首相,也就是说张伯伦作为首相并不尊重英国内阁传统的集体领导,喜欢插手指导各部大臣的部务,所以他既有管外交的动力又有管外交的能力。1938年当他来到慕尼黑的时候他就准备反客为主搞个轰动的大新闻。从1933年希特勒上台欧洲各国政治家就相信希特勒是不可信任的,希特勒肯定要破坏和平发动战争。张伯伦作为财政大臣被迫把钱拿出来搞再武装也是因为英国内阁普遍相信战争就要爆发。张伯伦唯一能做的就是把钱花在防御性武器上,比如用来保卫英国本土的战斗机中队就是他的贡献。

(没有一个伟大的外交大臣是张伯伦内阁的最大短板,不过这也许是想在外交上搬回一局的张伯伦自己的私心)

但是张伯伦因为长期处在间接参与外交的局面下,所以并不如其他大臣比如外交大臣艾登那样清楚的认识到希特勒对欧洲的威胁。所以作为一个经济危机时刻的财政大臣,他一直寄希望于跟希特勒开诚布公的谈判,找到希特勒耀武扬威和再武装的真正目的。然后结束这一轮欧洲的军备竞赛,让英国把更多的钱用在恢复生产和平衡财政上。这个目的就是张伯伦要的大新闻。

而希特勒对张伯伦说他的目标就是苏台德,张伯伦觉得他的机会来了。所以促成了《慕尼黑协定》,如前所述苏台德问题本来跟英国没有直接的关系,英国只存在被法国卷入战争的风险,张伯伦可以不插手,即使插手也只是起一个调停的作用。但是张伯伦误判了希特勒的态度,他觉得希特勒其实是可以信任的,苏台德问题解决之后德国会停止导致欧洲军备竞赛的再武装。于是他热烈的支持法国人跟希特勒妥协签署了《慕尼黑协定》。

(慕尼黑的合影到处都是我给你们换一个吧)

当张伯伦拿着协定回到英国的时候,当时的人称赞说没有哪一个从“战场凯旋而归的统帅获得过如此热烈的欢迎”,张伯伦自己则宣布他手里的这份协定带来了“一代人的和平”。但是希特勒并没有履行协定。相反德国军队进一步占领了整个捷克,到1939年年初希特勒宣布占领整个捷克。这一下张伯伦的的声誉遭到了沉重打击。

但同样如前所述当时保守党的地位空前稳固,而保守党内张伯伦的地位也是无可替代的。所以如果1939年初张伯伦就垮台了,英国还可以在波兰问题上采取一个新的政策,因为英国对波兰也没有条约义务。但是张伯伦没有下台,所以当张伯伦因为捷克问题遭到普遍抨击的时候,张伯伦作为回答向波兰提出了无条件保证波兰独立和领土完整的担保。换而言之这下英国从对捷克和波兰都没有条约义务的旁观者,变成和法国一样武力担保波兰的盟友。

(安东尼艾登也是个有意思的人,大学毕业没考上外交部的公务员,所以后来当了外交大臣)

对这一点其实安东尼-艾登也是反对的,但是艾登无法挑战张伯伦的权威地位。而希特勒并没有意识到他在慕尼黑协定之后占领捷克所造成的英国条约义务的转变。反而认为自己流氓外交手段在捷克的成功可以在波兰被复制,所以在1939年又悍然入侵波兰,其结果就是世界大战的爆发。

其实无论是捷克问题还是波兰问题,德国的要求都有合理的一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都受到国际舆论的同情。收复这些领土甚至德奥合并也是魏玛共和国在签署《凡尔赛和约》之后一直努力的方向。但是希特勒从1936年开始在国内已经没有谋求进一步的突破的情况下,就开始转而在外交上谋求突破以便维持他基础脆弱的统治。在莱茵不设防区和奥地利成功之后,他在1938年的慕尼黑问题上又赢了第三次。这让他觉得自己的流氓外交是行之有效的。但却没想道其实1938年的慕尼黑是英国最后一次试图找到德国的底线并对德国妥协。德国人的《二战史》说希特勒在听说英国人对自己宣战的时候情绪低落到近乎崩溃,证明希特勒到这个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在波兰问题上采取简单粗暴的流氓手段的失败。


克罗采和春天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第二次世界大战应该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正是一战对德国敲骨吸髓班的榨取才让德国倍感屈辱。才会让纳粹崛起希特勒上台。上台以后的希特勒迅速地恢复了德国经济,希特勒就开始准备恢复德国昔日荣光,开始等待时机。

而英法在一战在损失惨重,根本无法从扼制希特勒的野心。而且英法国家希望德国进攻苏联,而坐收渔人之利。美国当时孤立主义盛行。也使得英法在军事和战略上比较孤立。因此绥靖政策就成为英法外交的首选。洛迦诺公约就是典型的绥靖产物。

而放弃捷克则是绥靖政策的顶峰,英法最初是希望以牺牲捷克苏德台地区来满足希特勒的欲望,但无奈的是希特勒肚皮太大,他也从英法的作为中看清了英法虚弱的本质,进而要求整个捷克。野心都是逐步膨胀的,也是英法纵容的结果。吞并捷克以后,英国首相大言不惭地对所有人说,我带回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

但为何英法绥靖政策横行,关键是民意使然,一战惨痛,让英法痛恨一切战争,参加过一战士兵在这个时候。恰恰是社会的中间力量。他们的强烈抵制战争也让英法领导者不得不妥协,民众厌战情绪严重,也就是和平主义盛行。普通民众强烈反对增加军费,为了选票,只要自己当政的时候不发生战争,去牺牲别国的利益也未尝不可。英法大国的丑恶嘴脸由此可见一斑。那为何当希特勒侵略波兰的时候,英法字在1939年9月1日对德国宣战,标志着二战的开始呢?

当英法意识到希特勒要染指波兰的时候,而且希特勒连理由都不需要,就要兵指波兰的时候,英国外交部紧急致电希特勒并严重警告,如果德国政府再肆无忌惮地入侵波兰。英国政府不会坐视不理。英国首相张伯伦也难得的硬气了一回,公开表示,如果波兰的主权受到侵害。英国将全力支持波兰主权完整。法国也采取了同样的措辞。

但这一切在希特勒看来,都是胡说八道,是英法在凡尔赛合约强压在德国身上的。而希特勒之所以必须战领波兰,就是看上了战略要地波兰走廊,波兰走廊的但泽地区原是德国领土。德国的领土属于波兰,这在希特勒看来,无疑是奇耻大辱,当希特勒和波兰提出要求收复但泽地区的时候,自大狂妄的波兰自恃有英法支持,断然拒绝了希特勒的要求,波兰的强硬让希特勒既出乎意料又暴跳如雷,立即入侵波兰,从9月1日入侵到10月6日结束就完全占领波兰。

但面对德国入侵,英法两国仅仅是宣战,而没有任何实际军事行动,唯一的军事行动就是法国调兵25个师去保卫马奇诺防线。英法的宣战也就是口头上履行保卫波兰的义务而已,也仅此而已。于此同时,根据苏德的秘密条约,苏联也入侵了波兰。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在此显露无疑,而英法不出兵,也有怕引发苏联不满意思,也希望祸水东引让苏德在波兰交兵,英法做收渔人之利,但真正坐收渔人之利的是希特勒。

由此我们也必须永远铭记,国家的战略安全必须永远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寄希望于他国是可怕的,也许有一天就成为他国谈判的筹码。


清水空流


捷克斯洛伐克,对于德国来说,属于嘴边的肉,想吃就吃。对于英法来说,这块地盘的实际意义不大,英法最希望的是对德国实现牵制,以降低德国发动战争的可能性。事实上,希特勒自己也很清楚英法的“套路”,英法最希望的局面,是实现“祸水东引”,即挑动德国和苏联发生冲突,然后英法坐收渔利,保障自己的安全。

波兰正好处于苏联和德国之间,这就给英法提供了“布局”的机会。假如德国和苏联直接接壤,接下来发生的局面,是英法无法预料的,如果苏德两国不开战,英法的如意算盘就打不响,如果苏德两国开战,英法也无法给与苏联实际意义上的帮助。最终,英法两国会对整个局势失去控制,坐视德国大杀特杀,早晚会引火烧身。因此,英法两国既需要实现“祸水东引”,同时还要对局势实现掌控,最佳的策略就是让波兰入局,一起怼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显然不具备这样的价值,英法两国就算干涉,德国依然会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如果英法两国不干涉,这就暴露了自己的软弱,让德国人看不起,反而会增强德国的信心。因此,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是在“投石问路”,借此摸清英法的底线,看看他们到底是“真老虎”还是“纸老虎”。英法两国也比较明白德国的用心,只是此时的“绥靖主义”已经深入骨髓,不可救药,只要不跟德国爆发战争,可以牺牲任何国家的利益,既可以背信弃义,也可以摇尾乞怜。很显然,德国人抛出的石头,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彻底看穿了英法两国的真面目,真的只是“纸老虎”。与其说英法两国“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倒不如说英法两国放弃了捷克斯洛伐克,英法两国的政治家也很清楚,为了捷克斯洛伐克,与德国开战,是不明智的,因为此时与德国开战,立马就可以大打。

英法两国需要完成关键一步,那就是让德国把重心放在东线,实现“祸水东引”,只有德国陷在了东线,英法两国才可以在西线布局,创造战机。波兰入伙后,英法两国的信心大增,想以此对德国实现牵制,同时还要让苏联入局,在东线彻底牵制德国。但是,英法玩脱了,英法高估了波兰的能力。波兰人入伙后,自信心爆棚,既然有了英法两个大国的保护,那为何还要怕德国和苏联?按常理来说,波兰的最佳策略,是搞“左右逢源”,既不得罪德国,也不得罪苏联,努力发挥自己的价值,在东线牵制德国,让德国顾此失彼。只要波兰坚持的时间越长,苏德两国的关系就会日益恶化,双方都会因为波兰这个特殊的存在,而陷入对抗状态。此时的英法两国,就可以趁机在西线牵制德国,如此一来,德国就会处处掣肘,苏联也会加入英法的阵营,最终德国将被彻底锁死。

然而,波兰的表现让英法大跌眼镜。波兰人,将这一手好牌,打的稀烂。既不能利用德国来牵制苏联,也不能利用苏联来牵制德国,因为波兰人同时得罪了德国人和苏联人,尤其是让德国人恼羞成怒。最终,苏联为了自身的安全需要,和德国瓜分了波兰。苏联人认为,波兰迟早要被德国吞并,如此一来,苏德两国就直接接壤了,爆发战争将成为大概率事件,如果放任德国吞并全部的波兰领土,苏联的安全将受到严重的挑战。面对这种局面,波兰人依然沉迷于盲目的自信之中,认为有了英法的保护,自己可以与德国一战。再就是,波兰人认为自己实力并不弱,在欧洲也能跻身于列强,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德国人恐怕不敢轻易动手。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引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英法来说,这是个巨大的难题,如果不对德国开战,这个军事同盟就会名存实亡,信誉彻底破产,也会让德国人更加肆无忌惮的搞侵略。如果对德国开战,英法两国目前心里也没底,德国的战斗力“爆表”,这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英法两国在西线选择了“观望”,期望形势出现转机,可惜波兰很快就亡国了。英法两国的政治家认为,德国只是为了吞掉波兰的领土,并不想和英法开战,说不定打完波兰后,就再次握手言和呢!很显然,他们想多了,德国此时的战争机器不可能停,可是英法内部也有人认为,德国在入侵波兰后,东欧的战略平衡被打破了,德国很快就能和苏联开战,英法暂时是安全的,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可是却误判了德国的战略。


图维坦


确切的说并不是德国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这件事情时候选择了被动的忍让,而是德国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时候英法两国选择了默认牺牲。当时英国一边要保证波兰的军事安全,另一方面英国和法国认为东欧之间的战争没有必要进行插手,毕竟这不涉及到自己的国家利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德国的诉求。


没有想到德国一心想要掀起更大的波浪来一场世界大战,在慕尼黑的时候英法两国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的时候,没有要求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部分的主权做出担保。希特勒在英国和法国暧昧的态度之间感受到了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希望,况且历史上波西米亚地区也属于德意志帝国的组成部分,希特勒理所应当的把捷克吞并了。

当时英国政府的态度从最初的仅仅为法国做担保,转变成了给波兰做担保。这是因为当时英国支持法国,所以法国政府有了后台之后关于国际政策的态度十分强硬,做了波兰的担保国家。这等于说英国也因为法国变成了和波兰在一条板凳上的蚂蚱,要死一起死德国如果对波兰宣战的话等于说是对英国法国同时宣战。波兰政府认为既然有了英国和法国的支持,那么在关于德国问题上就可以硬气到底。令希特勒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英法两国真的会因为波兰参战,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慕尼黑签订的协议大家都认为只要满足德国的合理诉求就可以阻止德国进一步的扩张。

苏德条约的情况下,即便是英法两国救波兰也是在做无用功。假设英法联军打败了德国,苏联一定会趁机占领波兰。如果德国和波兰开展德国战胜那么波兰将会被德国统治,就是这样的局面是。假如德国战败,没有战时允许苏军入境的协议,苏联也会在英法打败德国的时候占领波兰。


品读武器装备


英法在一战时损失太大,一战在1918年结束,1938年德国就开始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所以20年的时间,英法根本就还没有缓过来。

英法的经济、军事、民意都不足以再发动一场战争,而德国之所以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是因为捷克靠近德国的苏台德地区有很多的德语人口,所以英法为了避免和德国发生冲突,就“借花献佛”,把捷克的领土划给德国,以此来和德国签署《慕尼黑协定》。

而且当时的苏联威胁要更大,因为英法的工人阶级受到影响会革命,所以英法也希望祸水东引,让德国和苏联打起来,好自己渔翁得利。

为什么德国攻打波兰后,英法就对德宣战了呢?因为英法波是签有同盟条约的,一国受到侵犯,另两国按照法律就必须宣战,但英法虽然宣战,可是却没有攻打德国,也就是光动嘴不动手,英法还是希望德国再向东去攻打苏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