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高踏网开捕第一网“大丰收”,估摸着有五六万斤

(晚报记者 王晶/文陈大春/摄)昨天,是太湖高踏网开捕的第一天。记者跟随滨湖渔政深入太湖,见证第一网的“丰收”。据一位船老大介绍,今年第一捕的产量估摸着有五六万斤,高于去年。

上午10点,记者所在的船只从渔港中队出发,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航行,到达太湖乌龟山水域。不远处,渔民朱岳明家的两张高踏网正在作业。“已经在往回收网”,望着湖面,皮肤黝黑、身材精瘦的老朱心里有了底,“今年的收成不会差,水面上看得见不少鱼了。”老朱有30多年的捕鱼经验,他估计这第一网足够有五六万斤的产量,“今天的湖面风平浪静,有利于作业。”除此以外,今年太湖水质更好了,再加上渔政方面对非法捕捞打击力度大,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所以产量比去年增多。

老朱家的两张高踏网,分别由两条大船拖着,在乌龟山东、西两侧作业。除了自己一家人外,还雇佣了15名有海上捕鱼经验的渔民。老朱的儿子朱林强也“子承父业”,加入了渔民队伍。要知道,现在的渔民年龄普遍在五六十岁,年轻人非常少见,面临着断代的危机,“渔二代”更是凤毛麟角。朱林强是80后,十几岁时就曾跟随父亲捕鱼。在父亲眼里,儿子比自己有文化,点子也更多,“将来把捕鱼事业交给他,放心!”

高踏网不比传统的丝网,一张网通常超过1公里长,号称“水中巨无霸”。下水的时候能从水面一直兜到湖底。因为尺寸大,所以要两只渔船才拖得动。每条船上各有三名工人拉网,“嗨哟嗨哟”的号子声此起彼伏。高踏网每拉动一米左右,渔民就把渔网打一个结,防止下滑。收网的过程也非常缓慢,完全靠人工进行。旁观者眼睛盯着看几分钟,也看不出网子在水里移动。

整个收网过程持续了近3个小时,到下午2点,老朱家的一张高踏网终于收缩到固定在湖里的绿色围挡中,可以看到网内的水面上是成群的梅鲚鱼。此刻两只小船划到围挡的口子处,跟大船配合——大船继续拖网,小船上的渔民负责收起围挡,将围满水产的渔网固定在赶来的两条货船之间。然后,十几位工人合力,慢慢收网,原本沉在水里的渔网被逐渐拉近水面,网内的鱼儿争相往上跳,激起阵阵水花。无数的鱼儿在渐渐收拢的网里跃出水面,吸引成群的鸟儿围着渔网上下翻飞,贴水啄食,它们趁着渔民捕鱼的机会也可以尽情饱餐一顿。

紧接着,负责分拣的工人开始忙活起来,将网内鱼虾捞上来分拣。工人们面露喜色,熟练地将混在一起的梅鲚鱼和虾分开。一位工人说,“梅鲚鱼都浮在表面,大鱼在下面,先把小鱼小虾分好,再捞大鱼。”为了保证鱼虾的新鲜,工人们还将一块块大冰块倒入船舱里。从现场看,第一网网上来的“宝贝”里面,梅鲚鱼和鲢鱼较多。

太湖高踏网开捕第一网“大丰收”,估摸着有五六万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