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史玉春老師原創作品」詼諧有似東方朔:明憲宗朝太監阿丑

【原創】詼諧有似東方朔:明憲宗朝太監阿醜

既然題目說到了東方朔,那就先簡單介紹一下其人。

東方朔(公元前154年~公元前93年),本姓張,字曼倩,西漢平原郡厭次縣(今山東德州陵城)人,著名文學家。

漢武帝(劉徹)即位(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在位),徵四方之士,東方朔上書自薦,詔拜為郎。後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

東方朔性格詼諧,言詞敏捷,滑稽多智,常在劉徹跟前談笑,供皇帝取樂。他曾言政治得失,陳農戰強國之計,但當政者始終把他當俳優看,未予重用。

東方朔一生著述頗豐,有《答客難》、《非有先生論》等名篇。後人還假託其名作文。明人張溥彙編有《東方太中集》。

關於東方朔的資料,可參見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介紹完東方朔,接下來,就說一說詼諧與其類似的明朝人。

明憲宗(朱見深)時期(公元1464年~公元1487年在位),有一位太監,名叫阿醜,他善於詼諧,有東方朔之風,常常在朱見深面前做院本。

所謂做院本,也就是演雜劇。

資料顯示,雜劇在明初進一步宮廷化,已非鼎盛時期的元雜劇的情況可比。雜劇的宮廷化,也成了雜劇衰落的原因之一。

話說,阿醜在朱見深跟前所演的雜劇,很有當年東方朔委婉規諫皇帝的意味。當然,也有其效果。

阿醜演雜劇之一:權宦汪直事。

劇中人物介紹:汪直

汪直,廣西大藤峽瑤族人,明代權宦之一,自幼入宮,曾伺奉明憲宗萬貴妃。歷任御馬監掌印太監、西廠提督。開內廷宦官通過特務系統與外朝官員勾結的先例。又因監軍遼東有功,總領京兵精銳“十二團營”,開明代內臣執掌禁軍先河。後因久鎮遼東,與朱見深逐漸疏遠,失去寵信,遂被東廠提督尚銘等人彈劾,貶往南京,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話說,其時太監汪直用事,權勢傾動朝廷內外。汪直得勢時,無人敢攖其鋒。阿醜曾作雜劇,演汪直事,給朱見深觀看。

在劇中,阿醜扮作喝醉的人。

醉酒者藉著酒勁,酗酒鬧事,喧叫吵罵。

此時,一人假裝嚇唬,對醉酒者說:

“某位官員到了。”

其意在驚醒醉酒者。

醉酒者聽言,並不在乎,酗酒叫罵如故。

那人又嚇唬,對醉酒者說:

“皇上駕到!”

酒醉者仍未理會,繼續罵不絕口。

那人見狀,接著說道:

“汪太監來了。”

醉酒者馬上驚惶窘迫、順從服氣、俯首收斂、清醒如初。

隨即,旁邊又一人問醉酒者道:

“天子聖駕到來,您都沒有半點驚懼之意。怎麼聽說汪直到了,您就那麼害怕啊?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醉酒者回答道:

“我只知道有汪太監,不知道有天子!”

觀劇畢,朱見深自此便對汪直有所戒備。

於是,汪直的恩寵便逐漸衰減,直至後來被貶斥。

阿醜演雜劇之二:汪直同黨王越、陳鉞事。

劇中人物介紹:

人物一:王越

王越(公元1426年~公元1499年),初名王悅,字世昌,大名府浚(xùn)縣(今河南浚縣)人,明朝中期名將、詩人。

明代宗(朱祁鈺)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王越登進士第,授御史。累官右副都御史、巡撫大同。明憲宗時,官至兵部尚書,總制大同及延綏甘寧軍務,以功封威寧伯,為明代因功封爵的三位文臣(另兩位為王驥、王守仁)之一,世稱“王威寧”。亦為首任三邊總制。明憲宗成化十九年(1483年),權宦汪直被貶後,王越遭奪爵除名,謫居安陸。

明孝宗(朱祐樘)即位後,王越獲赦回鄉。後以左都御史致仕。明孝宗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起復原職,並加太子太保,總制甘、涼邊務兼巡撫,其後兼制延、寧兩鎮。次年(公元1498年),於賀蘭山擊破韃靼,以功進少保兼太子太傅。旋受命經略哈密。弘治十一年十二月(公元1499年1月)在甘州逝世,年七十三。追贈太傅,諡號“襄敏”,後世稱其為“王襄敏”。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王越傳》可參看。

人物二:陳鉞

陳鉞,字廷威,直隸獻縣人。

明英宗(朱祁鎮)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登進士第,授兵科給事中,後改監察御史,再遷山東左布政使。陳鉞工於心計,貪財奸詐,官吏百姓無不畏而恨之。明憲宗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陳鉞擔任遼東巡撫,因不瞭解當地事務,被馬文升調換,並被約束舉動。宦官汪直抵達遼東後,陳鉞身著戎服俯伏道左邊,為其掃除道路、裝飾廚房、供帳鮮麗。時獨馬文升仍與汪直分庭抗禮,並頤指其隨從。汪直的隨從遂詆譭馬文升,陳鉞乘機誣陷馬文升擅禁農器、不與交易,而招致外敵入寇。同年六月,明憲宗命汪直同刑部尚書林聰即訊遼東事,馬文升被逮捕,下錦衣獄,遂謫戍重慶。(見《明史紀事本末》卷三十七《汪直用事》)

話說,汪直被貶斥後,汪直的同黨王越、陳鉞尚在用事,也就是手上還握著可能左右朝政的權力。

針對王越與陳鉞,阿醜又做雜劇,演給朱見深。

劇中,阿醜扮演宦官汪直。

開場,汪直持了兩隻斧子,步趨中節而行,似乎是要外出做官的樣子。

有人問汪直道:

“您拿著兩隻斧子,是做什麼啊?”

汪直回答道:

“我要統帥兵士,全憑這兩鉞啊!”

為了便於理解,必須簡單解釋一下鉞。

鉞,是古代兵器,青銅製,像斧,但比斧大,圓刃可砍劈,中國商及西周盛行。又有玉石製作,供禮儀、殯葬用。

那人又問:

“請問,您這兩鉞都叫什麼名字啊。”

汪直回答道:

“王越、陳鉞啊!”

朱見深觀劇,大約會意。

隨後,王越與陳鉞二人,先後獲罪貶謫。

阿醜演雜劇之三:保國公朱永事。

劇中人物介紹:

人物一:朱永

朱永(公元1433年~公元1496年),字景昌,河南夏邑人,明朝中期重要將領,撫寧伯朱謙之子。

朱永早年隨父征戰,曾拜見獲釋歸來的明英宗(朱祁鎮)。明代宗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襲封撫寧伯。奪門之變後,朱永分領宣威營禁軍。其後統領三千營,兼領神機營。明憲宗繼位後,改督團營。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率軍討平第一次荊襄流民之亂,論功進侯爵。毛裡孩犯邊,朱永佩將軍印,率軍抵禦。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再討阿羅出,獲勝,論功予世侯。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拜靖虜將軍東征。班師後,進爵保國公。延綏告警,朱永再為將軍,與王越、汪直分兵出塞,無功而返。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再與汪直等出兵大同,抵禦亦思馬,獲首功,賜襲世公。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率軍抵禦蒙古小王子,獲勝。累加至太師。

明孝宗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朱永去世,年六十四。追封宣平王,諡號“武毅”。朱永治軍嚴肅,征伐所及之處,多有奏功。前後八次獲佩將軍印,在內總管十二團營兼掌都督府事,諸勳戚均無與之相比。

話說,朱永掌管十二營時,曾經役使兵卒為自己建造私人府第。

因為此事,阿醜亦做雜劇。

劇中,阿醜扮一儒士。

其間,儒士朗誦詩歌,他高聲吟詠道:

“六千兵散楚歌聲。”

還未吟罷,有一人糾正儒士道:

“不對!是八千兵散。”

儒士所吟誦的詩句,出自唐末詩人胡曾的《詠史詩·烏江》:

爭帝圖王勢已傾,

八千兵散楚歌聲。

烏江不是無船渡,

恥向東吳再起兵。

詩中的“八千兵散”,用的是項羽的典故。

據《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記載: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隨後,儒士與那人就六千、八千爭得不亦樂乎。

最後,儒士徐徐說道:

“我說是六千,就是六千。難道您不知道嗎,還有二千兵士在保國公家蓋房子呢!”

於是,朱見深就派遣太監尚明(或為尚銘)秘密查探。

朱永得知消息之後,馬上撤走幫自己建房的兵士,並私下賄賂尚明,此事才得善罷。

阿醜演雜劇之四:刑政鬆弛事。

話說,明憲宗成化末年,刑政頗為鬆弛。

為此,阿醜還做有雜劇。

劇中,阿醜扮六部主事者,作差遣官員情狀。主事者命令,擇人必須精細挑選。

既選得一人之後,主事者問那人的姓名。

辦事者答道:

“名叫‘公論’。”

主事者說道:

“‘公論’如今沒有用。”

緊接著,再選一人,問其姓名。

辦事者答曰:

“名叫‘公道’。”

主事者說道:

“‘公道’眼下也難行。”

於是,又選得一人,問其姓名。

辦事者答道:

“名叫‘糊塗’。”

主事者首肯道:

“‘糊塗’如今儘可去得。”

明憲宗觀劇,微笑而已。

本文依照明人鄧士龍所編輯《國朝典故》中佚名氏所撰《琅琊漫抄》一節而成。

(全文結束)

「轉載史玉春老師原創作品」詼諧有似東方朔:明憲宗朝太監阿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