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京張鐵路開工

1905年——京張鐵路開工。

歷史上的今天——京張鐵路開工

京張鐵路為詹天佑主持修建並負責的中國第一條鐵路,它連接北京豐臺區,經八達嶺、居庸關、沙城、宣化等地至河北張家口,全長約200公里,1905年9月開工修建,於1909年建成。是中國首條不使用外國資金及人員,由中國人自行設計,投入營運的鐵路。這條鐵路工程艱鉅。現稱為京包鐵路,以前的京張段為北京至包頭鐵路線的首段。

京張鐵路是袁世凱在清政府排除英國、俄國等殖民主義者的阻撓,委派詹天佑為京張鐵路局總工程師(後兼任京張鐵路局總辦)修建的。2009年是京張鐵路一百年紀念,現代京張鐵路沿線圍繞旅遊主題開發,有關方面還將京張鐵路申報文物保護單位,另外京張鐵路的姊妹鐵路京張城際鐵路已開工建設。

2018年1月,入選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

歷史上的今天——京張鐵路開工

京張鐵路起始自北京豐臺柳村,經居庸關、八達嶺、河北省的沙城、宣化至張家口。全長為201.2公里。從北京北至張家口的鐵路,現為京包線的京張段。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建造的第一條幹線鐵路。由中國傑出的工程師詹天佑負責設計和修建。

1905年10月2日動工,1909年10月2日通車。實際建造時為豐臺至張家口,全長約200公里,始發站為豐臺,與原有的京奉鐵路(京師至奉天,今北京至瀋陽)接軌。

張家口為北京通往內蒙古的要衝,南北旅商來往之孔道,向來為兵家所必爭,因此京張鐵路就有著重要的經濟價值和政治價值。

歷史上的今天——京張鐵路開工

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幹線,是中國人民和中國工程技術界的光榮,也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反帝鬥爭的一個勝利。由中國人自己修建京張鐵路,這雖然是當時特殊歷史背景下的一個心酸勝利,但詹天佑和京張鐵路,以及蘊涵其中的民族精神卻成為國人永遠的驕傲。京張鐵路—“中國人民的光榮”京張鐵路作為工業文明走進中國的象徵,它的發展與變遷映射著中國百年發展的年輪。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漢族,字眷誠,號達朝。英文名:Jeme Tien Yow。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省上饒市)人,生於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現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12歲留學美國,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謝菲爾德學院土木工程系,主修鐵路工程。他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其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歷史上的今天——京張鐵路開工

1905—1909年,主持修建我國自主設計並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創設“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形線路,震驚中外;在籌劃修建滬嘉、洛潼、津蘆、錦州、萍醴、新易、潮汕、粵漢等鐵路中,成績斐然。著有《鐵路名詞表》《京張鐵路工程紀略》等。

詹天佑是建設京張鐵路的總工程師,後兼任京張鐵路局總辦。詹天佑勘測了三條路線,第二條繞道過遠為不可取。第三條就是今天的豐沙線。由於清廷撥款有限,時間緊迫,詹天佑決定採用第一條路線,即從豐臺北上西直門、沙河、經南口、居庸關、八達嶺、懷來、雞鳴驛、宣化到張家口。全線的難關在關溝,這一帶疊巒重嶂,懸殊峭壁,工程之難在當時為全國所沒有,世界所罕見;詹天佑把全線分為三段:豐臺到南口為第一段,南口到康莊為第二段,餘為第三段。

歷史上的今天——京張鐵路開工

這一段故事是人們所熟知的:詹天佑採用南北兩頭同時向隧道中間點鑿進。但隧道實在太長,後加上在中部開鑿兩個直井,分別可以向相反方向進行開鑿,如此就有六個工作面同時進行。他運用“折反線”原理,修築“之”字形路線降低爬坡度,並利用兩頭拉車交叉行進。在鐵路興建之初,有車廂出軌事件。詹天佑想到一個辦法:將美國人詹尼發明的自動掛鉤加在每節車廂,使之結合成一個牢固整體,確保爬坡時的安全。

京城近旁修築鐵路,常要付出意想不到的“代價”。鐵路要經過一個前任道員家的墳地,他是皇室的親戚,在朝野均有勢力。此人率眾鬧事,阻止工程,私下又許以重賄,要求改道。可是北面、南面、西面都是權貴的墓地,要大改道不知要造成多大的浪費。詹天佑忍辱負重,花費許多時間跟權貴周旋,終於讓鐵路從墓牆外通過。但為保持“風水”,答應另修一條河,派官員拈香設祭,路成後,再立碑紀念。工程人員忿忿不平,但詹天佑表示,只要鐵路能修過去,其他小事都可容忍。

歷史上的今天——京張鐵路開工

1912年9月6日,躊躇滿志的孫中山從北京乘坐火車來到張家口考察。在視察張家口火車站時,孫中山發表演說,高度褒揚了詹天佑創造的這一為民族增光的驚世之作,並與群眾合影留念。

2009年是京張鐵路建成通車100週年。

歷史上的今天——京張鐵路開工

提到晚清政府,人們一直以來的印象和看法是腐敗無能,賣國求榮,好像一無是處,不過京張鐵路是個例外。在修建京張鐵路這件事上,卻不失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值得借鑑,那就是晚清政府在修建京張鐵路上所體現出的難能可貴的人才觀。一是鼓勵人才幹大事,支持人才幹成事;二是論功行賞,助才成長;三是不拘一格用人,天馬行空展才;孫中山先生就講“人能盡其才則百事興。”晚清政府能夠修建京張鐵路,離不開詹天佑這個關鍵性人才,甚至也不能缺少像袁世凱這樣的薦才、助才的功臣。而詹天佑的傑出貢獻,不止是主持設計和修建了京張鐵路,更重要的是在修建鐵路的過程中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這方面急需的愛國的專業工程技術人才。京張鐵路的修建也恰恰是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京張鐵路建成通車著實是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