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出了一道哲学题,却无人能懂

王与马,共天下

公元312年,匈奴大军攻破洛阳,西晋王公贵族被胡人军队一网打尽。

镇守下邳的司马睿,在王导、王敦兄弟的扶持下,占据江南虎踞龙蟠之地,并在5年后正式称帝,史称东晋。

这时最显赫的士族是“琅琊王氏”。

王导做丞相主文治、王敦掌军事镇荆州,家族的叔伯、兄弟、子侄纷纷占据要津,连带着亲戚、小舅子、七大姑八大姨,东晋几乎一半的大权,都被“琅琊王氏”收入囊中。

一切都在向美好的方向发展,王家人很开心,走路都虎虎生风。但在后院里却有一个小孩子不高兴,

他叫王羲之。

他的父亲王旷一路官至淮南太守。

公元310年,王旷率领3万兵马直奔山西,想要收复被匈奴人占据的上党郡,却全军覆没,王旷也下落不明,留下小小的王羲之在寒风中凌乱。

在无数个孤寂的夜晚,王羲之都在怀念那个宽厚的身影,虽然他是个领兵的军人,但眼中的温柔,却骗不了人。

现在,那个叫父亲的人再也不见了,他每天面对的,都是同龄人投来的白眼,和鄙视。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出了一道哲学题,却无人能懂

蹉跎的仕途

家族的冷眼、父亲的失败,让王羲之从小就立下大志向:“读书做官,光耀门楣。”

对于“琅琊王氏”来说,他的志向是锦上添花,但对于王羲之来说,却是一条必须走到尽头的不归路。

好在“琅琊王氏”家大业大,没有父亲的王羲之,还能享受到最顶级的教育和生活,让他小小年纪就表现的出类拔萃。

13岁那年,大V周顗在府里请客吃饭。

车水马龙的客厅里,达官显贵们在周顗面前卖力表演,希望能得到提携。王羲之也来了,但他不跟别人争抢表演机会,只是在角落里默默的吃着美食。

或许是看惯了世人的虚情假意,突然冒出个不争不抢的王羲之,让周顗感觉像是高山流水间的泥石流,那么惹人注目。

像个吃货一样的王羲之,偏偏被周顗看中了。

正因为欣赏王羲之,周大V就把压轴菜“牛心炙”端到他面前,请他吃第一口,而这原本是最尊贵的客人才能得到的待遇。

在这里,王羲之第一次享受到万众瞩目的滋味。

恩,感觉不错,太美妙了。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出了一道哲学题,却无人能懂

▲丧乱帖

王羲之的好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

3年后,太尉郗鉴想为女儿择婿,就派亲信下属去拜谒王导,想让他推荐几个优秀子弟。哪知道王导大手一挥:

“王家的孩子很多,各个都优秀的不得了,还是你去家里挑吧。”

当听说太尉大人派人来挑女婿,王家的子弟们梳发型、穿新衣、包香囊,一个个都在型男的路上一去不返。

就在兄弟们忙着参加选秀的时候,王羲之干嘛呢?

小王同学正躺在书房读书呢。

想想吧,太尉亲信兴冲冲的来选女婿,结果一扭头看到王羲之四仰八叉的躺在那,一只手摸着光肚皮,一只手捧着书,这画面太美不敢看。

当王家的情况传到郗鉴那里时,他偏偏就觉得小王同学不走寻常路,马上就定下来:“我要把女儿嫁给他。”

王羲之“人在家中卧,妻从天上来”,顺便还创造了一个成语:东床快婿。

短短3年时间,王羲之撞了2次大运,从此有名、有妻、有靠山,出人头地的光明前程向他走来。

都说王羲之运气好,其实他只是不愿亦步亦趋。与其走别人的老路,不如跳出固有圈子,另起一段。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出了一道哲学题,却无人能懂

▲平安帖

有家族的背景和岳父的提携,王羲之想不当官都难。

在以后的二三十年间,他从秘书郎起步,一直平步青云做到征西将军府长史、宁远将军兼江州刺史,再到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他顶着“王右军”的名头行走江湖,到哪里都有人让着、敬着、巴结着,看似走到人生巅峰了,可做官是他的理想吗?

得到官位的目的,是为了建功立业啊。可王羲之做官一辈子,都干了些什么?他又能干什么?

在朝廷做官的时候,为了适应“清谈”的大环境,他不得不加入其中。可王羲之内心清楚的知道:“这种扯淡,是没有前途的。”

他在跟谢安游览建康冶城的时候,就曾站在城头指划山河:

“你看周围的大小山头,连绵起伏。现在天下局势也是这样的,我们必须整军经武,不能清谈啦。”

看着王羲之义愤填膺的样子,谢安不禁感到好笑:“你看秦国任用商鞅变法,老老实实干工作,对吧?结果呢,还不是二世而亡?”

一听这话,王羲之彻底懵逼了:“这是一回事吗?”

在东晋这片污泥浊水中,没有一滴甘霖能够生存。要么同流合污,要么选择离开。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出了一道哲学题,却无人能懂

在王羲之内心苦闷的时候,殷浩不失时机的帮了他一把。

公元347年,桓温平定四川崛起成为实力派,总领朝政的会稽王司马昱,就提拔扬州刺史殷浩来对抗桓温。

自从南渡以来,东晋就怀着一个伟大的梦想:北伐。

谁能完成北伐、恢复中原,谁就是再造乾坤的功臣,裂土封疆甚至走向九五之尊,也不是不可能。

殷浩和桓温争夺的,就是北伐的主导权,而司马昱主导的朝廷,支持的当然是殷浩。

作为朋友,王羲之觉得有义务提醒一下殷浩。他就写了封信:

“现在国内经济形势不好啊,农民的收入也不高,随时都会有陈胜吴广之辈出来搞事情。不如好好整顿国内、养精蓄锐,等到实力足够了再北伐,必定大功告成。”

殷浩看了信后,就回了俩字:“呵呵。”

公元353年,北伐失败。

在桓温的弹劾下,殷浩被废为庶人。如果说殷浩是咎由自取,那几万将士的牺牲、怀才不遇的人生,就像一根绳子勒在脖子上,让王羲之喘不过气来。

出身贵族、身怀绝技、志存高远,却偏偏遇上黑暗的时代、肮脏的官场,王羲之欲哭无泪。

再加上他和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痛定思痛之后,他做了一个决定:“去他大爷的,老子不干了。”

既然不能改变世界,那就要适应世界。

哪怕眼前山崩地裂,心里也要歌舞升平。

从此以后,那个官场的王羲之死了,而“书圣”却涅磐重生。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出了一道哲学题,却无人能懂

▲上虞帖

书圣是怎样炼成的

在忙忙碌碌的官场生涯中,王羲之留下的传世作品很少。

一方面是公务繁忙,一方面是境界不够,直到他放弃半生执念后,才感受到真正的自由,不知不觉中,王羲之的心境变了。

他早年学习卫夫人的书法很飘逸:“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眏水,碧沼浮霞。”

在半生的琢磨学习中,他又博览秦汉以来的篆、隶、碑等古迹,形成古朴、刚硬的另一种风格。

现在一柔一刚、一文一武两种字体风格,在“自由博大”的心境中合二为一。就像打通“任督二脉”一般融会贯通,真正纳百家为一炉,成自家之风格:

“动必中庸。”

以“中”为核心,求取楷书与草书的平衡,形成独创的行书。

而“中”也成为他的人生哲学,在理想与现实、人生与山水之间形成平衡,真正活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

王羲之的字有多好?当时的人们就有一个评价:翩若惊鸿,宛若蛟龙。其实用这个评价形容他的后半生,也恰如其分。

在王羲之的生命中,唯一真心的朋友是书法。

在他孤独寂寥的时候,毛笔和纸张告诉他:别怕,有我在。

在他难过无助的时候,龙飞凤舞的汉字带着他的心,直上重霄。

在他失意彷徨的时候,无数的帖子在陪伴着,听他的喃喃自语。

为什么1700年来,无数人学习王羲之的字,却从没有人达到他的成就?

就在于王羲之把书法当作最亲密的朋友,相互了解、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在自由精神的指引下,成就“人书合一”的最高境界。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出了一道哲学题,却无人能懂

▲何如帖

人无癖,不可交

刚到浙江任会稽内史的时候,王羲之就看中了这片山水宝地,打算将来就终老在会稽了。

辞官之后,他彻底放飞自我,每天游山玩水、吃喝玩乐,硬生生活成一个大逗比。

在诸多动物中,王羲之唯独喜欢鹅。

他听说会稽有位老太太养了一只鹅,鸣叫起来声音特别好听,放佛在唱歌一样。王羲之顿时来了兴趣,他带着亲友不顾山高路远,跑去听这位“动物歌星”的曼妙歌喉。

没想到啊没想到,刚敲开门说:“大婶,能把你家的鹅给我们看看吗?”

老太太一看来人丰神俊朗,就说:“你是王羲之吧,早听说你们要来了,我就把鹅炖了招待你。你看,就在锅里呢。”

啥玩意?炖了?

王羲之的脸拉的比驴都长,掉头就走。

没过多久,又听说山阴有个道士养的鹅不错,他拿根拐杖拔腿就走。这次他谁都不带,自己悄悄的去,打枪的不要。

到了山阴,王羲之看着白白胖胖的鹅,心满意足。

“道长,卖我一只吧?”

“如果能给我写一篇《道德经》,就送给你。”

写字对于王羲之来说是小意思,一张纸哪有可爱的鹅珍贵?他开开心心的写完《道德经》,带着一笼子鹅高高兴兴的回家。

一路上嘴角45度上扬,哼着“我得意的笑,我得意的笑......”

王羲之就是这么任性。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出了一道哲学题,却无人能懂

有一年秋天,王羲之看到房子旁边的橘子熟了,就打算给朋友送点。

他亲自摘了300枚橘子,并写了一封信:“这有300枚橘子,给你丫尝尝鲜。但还没有霜降,再多就没有了啊啊啊。”

后来橘子被朋友吃了,信却保留下来,这就是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奉橘帖》。

又一年冬天,茫茫山野间下了一天大雪,到傍晚时分,大雪才停。

王羲之在屋子里吃着炖肉、喝着小酒,看着屋外银装素裹,正惬意的很。突然想起一件事,马上给山阴的老张写了一封信:

“这里下了一阵雪,还好现在停了,你那里好吗?那件事情一直没能帮上忙,实在不好意思。可人生嘛,就是这么无奈,想开点。”

老张有没有想开不知道,可这封信却成了国宝,它就是《快雪时晴帖》,如今也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隆皇帝曾对这幅帖子爱不释手,评价它是“天下无双,古今鲜对。”

在放飞自我后,王羲之的书法造诣更加炉火纯青。

没有任何拘束,全凭天马行空,反而随手一写就是流传后世的珍品。点画勾挑都不露锋芒,结构平稳匀称,在优美的姿态中,流露出质朴内敛的意韵。

其实人活到极致,就是两个字:舍得。

舍去人生中不能改变的人和事,得到的却是陪伴一生的伴侣。

在删繁就简中培养一两项癖好,才能有深情、有真气。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出了一道哲学题,却无人能懂

▲快雪时晴帖

兰亭集序

公元353年,那一年的王羲之还没有辞职。

他在劝诫殷浩无果后,就知道北伐必然是失败的结局。怀着悲愤的心情,他和谢安、孙绰等名人雅士来到山阴,喝酒赋诗,玩着“曲水流觞”的游戏。

那天,他们42人喝了无数的酒,趁兴写下37首诗。当日暮降临聚会结束时,他们把37首诗编成诗集,请王羲之作序。

王羲之仰身而起,望着“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场面,

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好日子里,他们“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信可乐也。”

在国势沉沦、仕途梦断的时刻,这是他难得的消遣。

王羲之很开心。

人生就是这样,虽然每个人的兴趣不同,但当遇到开心的事,就会发自内心的满足,不觉时间流逝。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出了一道哲学题,却无人能懂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出了一道哲学题,却无人能懂

▲兰亭集序帖

今天这么开心,是因为逃离了城市的喧嚣。

重归苟且的生活后,开心的记忆也将成为永久的怀念,太遗憾了。

如果把目光放长远一点,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不论富贵还是贫贱,终究是过眼云烟,一赔黄土了此一生。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世界如此广大,人生如此无情,人该怎么自处?

是像孙连城一样,放眼宇宙不管身边事,还是蝇营狗苟,每日羁绊于琐事?

不,人的生活不应该是这样。

人在世间生活几十年,不应该默默的来、悄悄的走,而应该为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

当后世人看到的时候也会感同身受,就会知道:“他来过。”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尽兴而写的《兰亭集序》,其实想要说的就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不要浑浑噩噩的了此一生。

舍去不必挂怀的琐事,养护一生陪伴的癖好,向世界发出深情的问候,对人生抱有真气的活着。

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方式在世界上留下痕迹,可以是高尚的道德,可以是内心的友善,可以是传世的文化。

不在于权力大小、财富多寡,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向世界表达你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