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炒肝」明明就是煮的,爲什麼叫炒肝?

萱子家維修工


中國地大物博,各地的早點都有自己的特色。南北方的差異更大,比如在上海,早點的選擇會比北方要多得多。湯包、生煎、牛肉湯、雞鴨血湯、餛飩、陽春麵等等,一應俱全。記得北京美食作家趙珩老先生說過,有次與一位上海朋友談到此南北方的早點,那位朋友說:“你們北京的早點還要吃一大碗勾了芡的燴豬腸子,難道不膩?”——這裡的“燴豬腸子”,指的就是北京早點中的炒肝兒。

炒肝是老北京的特色早餐和小吃,以豬的肝臟和大腸等原料,加上蒜末,用澱粉勾芡而成。做好的炒肝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湯稀而不澥。吃炒肝時,既不用勺子也不用筷子,要手託著碗底,嘴唇沿著碗邊,轉著圈地喝,別有一番情趣。

炒肝的源頭是宋代的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清朝同治年間,飯館以不勾芡的方法制作炒肝,流傳著“炒肝不勾芡——熬心熬肺”的歇後語。

據資料記載,炒肝是由老字號“會仙居”發明的。當時“會仙居”是一個不起眼的小酒館,老闆效仿白水羊肉的做法,買來豬的肝、肺、心等,將豬肝切條、豬肺切片,豬腸切段,豬心切丁,然後放上花椒、大料、鹽等,用白水煮成

“白湯雜碎”

但是由於“白湯雜碎”做法簡單,口味單調,不夠受歡迎。“會仙居”的老闆受到當時《北京晨報》主持人楊曼青的建議,將白水雜碎裡的豬心和豬肺去掉,只留下肝和腸,再加一些醬色,然後勾芡,起名叫“炒肝”。

至於為什麼叫“炒肝”,回答曰“肝炒過,更為鮮香”。用這種方法做出來的炒肝,香氣撲鼻,濃郁可口。在《燕都小食品雜詠》裡有一首竹枝詞,生動地讚美了北京人喜愛的炒肝:

“稠濃汁裡煮肥腸,交易公平論塊嘗。諺語流傳豬八戒,一聲過市炒肝香。”

您對這個問題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如果您覺得回答得還不錯,歡迎點贊和轉發~

一隻愛吃的小肥蝦,帶你領略美食背後的趣味與文化。^_^

蝦吃


北京炒肝其實是煮出來的,而為什麼叫做“炒肝”,這主要是因為這個“炒”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在滾油裡翻炒,而是一種老北京話裡的烹調方法,具體就是用小火把食材慢慢地煮透,直到熬成濃厚的稠汁。類似於這麼叫的還有一種把新鮮紅果加上冰糖熬成濃厚紅汁的甜品,叫做炒紅果。

不光北京的炒肝不是“炒”的,而且它的主料還不是豬肝,而是肥腸,豬肝也會有,但是隻能按數量來說,只能算是配料了。儘管這麼“名不符實”,但是這絲毫不影響它成為北京人的日常早點裡的湯飲,特別是冬秋時節,大清早的時候享用這麼一碗溫熱的炒肝,搭配著豬肉包子,心裡別提多滋潤了。一碗好的炒肝要顏色呈醬紅色的最佳,腸肥不膩,稠稀得當,所以這就要在做法上很講究了,像豬腸要切成一寸長短,蒜要搗成泥狀,達到有蒜不見蒜。不僅做炒肝要這麼講究,就連“喝”炒肝也很講究的,老北京都叫喝炒肝的,而不是吃炒肝,因為炒肝端上來之後不會立即動筷子和勺,而是一隻手託著碗慢慢傾斜的轉著,同時把嘴湊到碗邊上讓炒肝流到口裡,是不是很有意思呢!不過炒肝不宜多食,都說:一碗香,二碗夠,三碗就臭了。

老北京人喜歡吃豬下水,像這一類的美食有燉吊子、滷煮還有炒肝等等,這些呢,有些人就有些無法接受,而我都是比較喜歡吃的,尤其是炒肝,吃早餐的時候來上一碗,炒肝味濃不膩,蒜香濃郁,再來幾個包子,蘸著炒肝的汁吃,那味道沒得說了!



亞洲食學論壇


我作為一個山東人,來回答一下吧。我在北京的慶豐包子吃過一次北京炒肝兒。但是隻吃了一口,請注意,只吃了一口。我就再也沒動過。

你們知道是為什麼嗎?所謂北京炒肝兒裡面其實只有一兩塊幹。其他全都是大腸!那種味道應該是沒怎麼經過處理的。可以說是原味大腸!

在座的如果有山東人,可以想象一下。只是把一塊大腸剪下來用白開水衝一下就放進一碗胡辣湯裡面,對,就是那種感覺,你們能吃的下去嗎?

反正我是不能。那口味也太重了吧。


軒尼詩911


首先更正一點,炸醬麵烤鴨不能算在老北京小吃行列。北京的小吃確實不行,可以說只要是一線大城市,小吃沒有水準一流的,無論北京上海包括廣州都算上。因為這些大城市,當年都是流民闖蕩者的聚集地。小吃大都是周邊人遷徙過來後,養家餬口不得已的手段,這些人的水準在當地可能連二流水平都算不上。水平高的,一般在當地日子就過的紅紅火火,沒必要四處去闖蕩。所以吃小吃,一定要在大城市的周邊去吃,才能吃的舒服。北京小吃裡的油炸糕,糖焦圈糖耳朵豆腐腦灌腸爆肚之類,大部分外地人還是能接受的。豆汁炒肝屬於重口味小吃,老北京人也不是都能接受。過去屬於口味重的窮人補品,也不是天天能吃到。流民彙集的大城市,很多人的日子並不好過,這些苦難,上海北京香港人最有體驗。雖然現在這些城市的老住戶的貌似身家不斐,但他們經歷的困苦艱辛也是巨大的。有些艱澀的小吃在當地流傳,正是他們苦難生活的寫照 。他們吃的是一種回憶一種記憶,外地人吃出滿嘴的困惑和驚訝。


咖啡91403


就跟滷煮火燒、豆汁什麼的一樣,北京炒肝也是挺有名的北京小吃了,確實名字挺怪的,說是“炒”其實是一碗勾芡的濃稠羹湯,咱們今天就說說炒肝吧。

炒肝這個奇怪的東西連吃法都不一樣,基本上是不用勺的,因為一攪和芡就澥了,所以老北京好這口兒的是遛著碗邊兒喝炒肝,這吃法說是“忒兒嘍”著。“炒肝”這個命名有個來源說法,其實就是一個想撩撥起人們好奇心的小噱頭。

“炒肝”名字的由來:

據說當初是北京一個叫做“會仙居”的小店老闆去世了,他的三個兒子受隔壁賣白水湯羊鋪子的啟發,效仿其做法用豬下水加上香料白水煮,起名叫做“白水豬雜”,但是生意沒什麼起色。之後一個《北京新報》的記者因為跟這三兄弟很熟,給他們出主意,把豬肺、豬心去掉,配上醬料,勾濃芡,改名字叫做“炒肝”,覺得這樣能勾人好奇,明明是煮的為什麼叫做“炒肝”。如果有人問起,就讓三兄弟回說肝在煮之前炒過,應付過去。從此之後,這個吃食就叫做“炒肝”了。

其實小吃之類的東西,還是得從民俗。就好比廣東這邊的“撈麵”,這個“撈”外省人很難形象的套在那個食物上,其實就是差不多“拌麵”的形式。但是你去點單,你說“雲吞撈麵”老闆聽的懂,你說“雲吞拌麵”就不一定能立刻理解你要吃啥了。這個事情也不必深究,只要東西合自己的胃口就好了。

希望能夠解答你的一點疑惑,順便幫我點個關注和贊支持一下哦!


啞巴美食家


不知道炒肝由來的,自己百度就知道了。或去天興居店裡看看介紹,十條地鐵口就有。還有那些說北京小吃不好吃的。只能說要麼沒吃到真東西,要麼確實不對您胃口。炒肝,豆腐腦是個早點攤就賣,很多都是外地人或者外行再做。就連分了家的小腸陳也不是每家口味都一樣。更別說清真館子都在賣的麵茶,羊湯,爆肚了。晚上開的滷煮店也是很多。吃到容易,吃到正經的好吃的,難。另外,全國各地風土人情差異大。很多小吃在其他人眼中也不是都好吃。廣西螺獅子粉,安徽臭桂魚,大涼山傳統做法的坨坨肉。。。尊重別人飲食習慣。愛吃就吃,不愛吃換家館子。您說是不?


抓狂的小土豆


北京炒肝是一道著名的傳統小吃,也是北京傳統早點。


根據記載,炒肝已經問世百餘年了。炒肝主要由豬大腸和豬肝等製成,加澱粉勾芡,肥腸一般還要比肝多一些。



據查資料,名字叫炒肝,主要是要吸引人。一般都會說肝炒過,引來更多顧客。菜單寫的都是“炒肝”兩個字,如果念,要念作“炒肝兒”,要加兒化音。


希望可以幫到你!


謝謝。


Julio陳惠立


炒肝本是由會仙居劉氏兄弟所創制。劉氏兄弟哥仨,起先經營白水雜碎,但時間一長買賣並不景氣;哥仨商量著如何改進白水雜碎的做法。恰好當時《北京新報》的主持人楊曼青常常光顧北京小吃店,與劉氏兄弟很熟,知道他們的想法後,便給他們出主意:你們把白水雜碎的心肺去掉,加上醬色後勾芡,名字可不能叫燴肥腸,就叫炒肝,這樣或許能吸引人。如果有人問為什麼叫炒肝,你們就說肝炒過。


五廢館主


北京的豆汁、滷煮、炒肝,外地人若沒有做好翻腸倒胃的心理準備,切莫輕易去嘗。知道西南少數民族有道“牛癟”的菜餚嗎?對,北京上述食物就與牛癟同一等級,以前專供下層民眾果腹增加蛋白質的,現在人人避而遠之,如你真想吃,你就得有科莫羅龍、鱷魚、鬣狗吃腐肉的勇氣,否則你啦,還是去吃驢打滾得了。


燕赤霞二世


我喜歡吃 我不是北京人 以前因為不喜歡吃肝 就一直也沒想過要吃這個 偶然的一次到北京談事情 早上起來 被朋友帶去吃包子 他要的炒肝 還有幾個外地的朋友 所以也不好意思打矯情 就硬著頭皮吃了 結果 哈 一發不可收拾 喜歡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