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鮮魚口”這個古怪地名是怎麼來的?

老牛140945780


去過北京的小夥伴肯定會對北京地區的諸多地名印象深刻,比如三里屯、公主墳、太平莊等等。這個歷史上元明清三代的都城,天子腳下首善之區,按正常的邏輯來講,起名應該是非常文雅,非常考究的,可現實總與我們想象的不一樣。瀏覽北京地圖,滿眼都是土得掉渣的地名,那麼這些名字是怎麼來的?又是如何演變成今天的叫法的呢?

北京從元代開始正式成為大一統王朝的首都,在此之前金國人雖然也將其設為都城,但當時畢竟處於宋金對峙階段,南方還有一個更加繁華的臨安,所以當時的金中都還不能算作整個中國的中心城市。而在金以前的遼代,契丹人更是隻把北京作為一個陪都而已,《天龍八部》裡南院大王蕭峰的治所就在北京。

按照漢族王朝的思維來說,長安、洛陽才是最理想的京師所在地,因為這裡距離邊境遙遠,從軍事角度來說,對北方遊牧民族有更長的預警時間。可蒙古人不同,他們本來就是從北方來的,漢人千百年來的憂慮在元人面前忽然就不復存在了。而且從地理角度來說,定都北京不僅有利於蒙古人統治中原,更便於蒙古汗國內部的相互溝通。

蒙古滅國四十,從太平洋西岸到多瑙河流域都是蒙古汗國的疆域,元朝皇帝作為蒙古汗國的大汗,把都城設置在西域以及東歐的臣民能夠快速抵達的地方,是十分必要的,而大都正處於這個位置。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北京的城市建設得到了第一次飛速發展。我們知道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後並不信任漢族官員,再加上這是一個馬背上得天下的民族,他們對於咬文嚼字這種事情生來就沒有太大興趣。

蒙古貴族相信來自西域和歐洲的色目人,當這些只會幾句漢語的外來戶成為本地官員之後,可想而知北京的地名能夠被命名成什麼樣子。鑿冰的地方就叫“冰窖口”、高麗兵駐紮的地方就叫“高麗營”、離東直門有三里地就叫“三里屯”、距朝陽門有十里地就叫“十里堡”。

雖然這些名字很土,但使用的時間長了,大家也就習慣了,等元朝滅亡之後明朝接管,再要全盤推翻已經很不現實。所以後來人根據諧音改了很多名字,比如“高義伯衚衕”就是從“狗尾巴衚衕”改過來的,“驢屎路”改成了“禮士路”,“王寡婦斜街”叫成了“王廣福斜街”等等。

下次去北京旅遊的時候可要記住了,那些聽上去“高大上”的地名很有可能是新改的,而那些聽起來“土了吧唧”的地名,卻很有可能是原汁原味的“北京範兒”。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鮮魚口

在老北京城,提起鮮魚口這個名字,很多人都不陌生。有一副將北京地名串在一起的對聯:花市草橋鮮魚口,牛街馬甸大羊坊。其中的“鮮魚口”說的就是它。

鮮魚口,是北京城一座非常有名的衚衕,位於北京市前門大街的東側,東起長巷頭條與西興隆街相接處,西至前門大街,與大柵欄兒隔街相望。據說鮮魚口的歷史非常久遠,於元明時期就已經存在。因此民間有“先有鮮魚口,後由大柵欄兒”的說法。

鮮魚口原來的名字叫做線市口,因為當時的街上買賣針頭線腦的人呢特別多,因此有了這個名字。後來到了清朝末期,買賣針頭線腦的人少了,而買賣鮮魚的人反而多了起來,每天從清晨起,各種叫賣鮮魚的聲音傳遍大街小巷。

有一天,住在附近的一個老頭兒從這買了一條活鯉魚回家,剛到家,老頭兒就把這條鯉魚放進了水缸裡。在水缸裡遊著的那條鯉魚非常漂亮,全身散發出一種金色的光,老頭非常喜歡,竟然捨不得殺掉吃了,於是就讓魚在魚缸裡待了一晚上。

第二天,老頭的女兒來看他,他便要帶女兒看看這條魚,可是一看,只見水缸裡堆著大半缸的金子。老頭見了又驚訝又驚喜,心想,我這是碰到魚仙了,為了感謝魚仙的饋贈,老頭每天都會抽出一些時間到線市口買條魚,買了也不遲,只是將它們放生到正陽門箭樓前的護城河裡面。

就這樣過了一段日子,周圍的老百姓都聽說了老頭的事,也都紛紛效仿老頭,買來魚進行放生。從此以後,這裡買賣魚的人越來越多,人們便改線市口為鮮魚口。


北京晨報



十里堡


慈雲寺紅廟
小莊


東大橋

呼家樓
東三環中路與朝陽路交叉路口,有地名“呼家樓”,相傳此處有一呼姓財主,蓋了樓(也就2層),高高地俯視低矮的民居,久之成為附近的地標。被過往行人稱為“呼家樓”。還有清代時期乾隆皇帝在呼家樓原3501軍服廠立有一座“金臺久照”石碑,為乾隆皇帝賜封的“燕京八景”之一。五六十年代建3501軍服廠時這座石碑被移到東面的汽車製造廠裡,十幾年前建中央電視臺大褲衩子大樓時被民工從地下挖了出來,現今這座“金臺夕照”石碑立在中央電視臺大褲衩子大樓院子裡。


南禮士路
在20世紀的前四十年,北京城通往門頭溝等效區的非常不便,於是在阜成門陽近租驢前往,成了當時普通家庭的最佳選樣。因此在阜成門附近出現了一條“驢市路”,專供行人租驢西去。而且當時在附近還有著名的白雲觀,此處經常舉辦廟會,於是騎驢遊白雲觀就成了當時的時尚。直到解放後,在調整地名時,由於此處己不再租驢,且“驢市路”不夠文雅。就將此路改稱禮士路,而此路的南段,就成了南禮士路。五棵松。清代時,此處有提督卲英的墓地,周圍有五棵高大的古松。當時的人們去往北京的西部十分不便,且常有土匪打劫,於是行人們就相約在五棵松樹下碰上,然後結伴而你,五棵松這個地名於是從此叫開了。後來1965年建地鐵時,就在五棵松樹下召開的動工典禮會議,在地鐵施工時,由於技術問題,使得這五棵松樹相繼死掉,為了紀念這個地名的歷史意。在原址處補種了五棵松樹。


蘋果園
相傳明期的時候有一個太監比較得寵,攬到了很多私房錢,他於是在京西買了一大塊地,種植各種瓜果。但可能由於水土的問題,這裡只有蘋果長得最好,於是他吩咐只種蘋果。就這樣,京西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蘋果園。當然,後來這裡的蘋果樹被砍掉改成了農田,但這個地名卻己經叫開,沒有改變。蘇州街。

清朝的乾隆皇帝喜好處出巡遊,有一次他帶著自己的母親一起去了。此行是去蘇州,這也是皇太后第一次遊訪江南,大開眼界。回到皇宮後仍然對江南的美麗風景念念不充,但由於年事己高,不能經常出遊。乾隆皇帝事母至考,於是決定在萬壽寺外到圓明園的河道上修建一條仿蘇州沿河的大街,而且裡面的買賣人也是乾隆皇帝從蘇州城中挑選出來時,可謂原汁原味。很可惜的是,現在這條街己經不存在了,此後就名存實亡了。天橋。天橋是古代天子每次祭天時要經過的橋,因為是天子走的杼,故稱天柿,而天橋下就是著名的必須溝了。最早的天橋是由漢白玉修成的,十分美觀。光緒年間改為石橋。而後,在民國時期,又經過新的修Q,使得原本天橋不復存在,但地名卻流傳了下來。

長椿街。長棒街本叫“象來街”。古時皇族很喜歡大家,用它們充當大典儀式的儀丈隊。於是就在長椿街附近安設了一些馴養大象的府邸。但是後來由於馴養大象的費用被層層剋扣,這些地方便無力再馴養大象,但是名字依然保留,後改為長椿街。
燈市口。東華門王府井街東,崇文門內大街以北,就是現在的銀街地區。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也叫元宵節,民間稱為燈節。舊時北京人過燈節不伋要吃元宵,還要逛燈市。北京燈市由來以久,最盛在明代,那時皇帝還曾賜百官放假十日以慶祝燈節,燈市放燈時男女老少傾城而出,遠還遊觀者不下萬人,燈市口之名便因燈市而起。

西單、東單、西四、東四、東西十條。古代北京城裡有很多牌樓,在西單和東單各有一個牌樓,稱為單牌樓。在東四、西四十字路口處,四面各有一個牌樓,把東面的稱為東四牌樓,把西面的稱為西四牌樓,最後簡稱東單、西單、東四、西四。建國後因為大街上的牌樓阻礙交通被拆毀了。東四十條,是從東四向北的第十條衚衕的簡稱。



奶子房、騷子營

王府井

酒仙橋

東北旺、西北旺(原名西北望和東北望)

六那莊(原名牛欄莊)
觀馬衚衕(原名官馬圈)

馬甸(原名馬店)

亮馬河(原名晾馬河)

觀音院過街樓
熊貓環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