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丨我们避之不及的地方,却是他们的潮流地标

东京丨我们避之不及的地方,却是他们的潮流地标

2016年11月22日,

东京都的目黑区,

开了一家新商场。

商场不稀奇,

稀奇的是开在了高架桥下。

把商场开在不见天日的地方,

日本人是有多憋屈?

在东京人心目中,

东京丨我们避之不及的地方,却是他们的潮流地标

不仅普通人想住在这里,

日本的明星们也多在此置业,

国民天神木村拓哉便是其中之一。

东京丨我们避之不及的地方,却是他们的潮流地标

几年前大热的《最完美的离婚》里,那句“可以看到樱花的家”,便在目黑川旁。

每年樱花季,

当游客们挤进各大景点时,

日本人会静静来到目黑川,

享受目黑区的私房雅趣。

东京丨我们避之不及的地方,却是他们的潮流地标

提起目黑区,

日本人的统一反应多半是——

“Osyare”(洋气)。

目黑区能在东京倍受欢迎,

不仅胜在风景好,

更离不开这一带密集的独立小店,

品位很潮,店主很酷。

可以说,

东京丨我们避之不及的地方,却是他们的潮流地标

就在2008年,

独具品位的中目黑人,

盯上了一段黑黢黢的高架桥。

东京丨我们避之不及的地方,却是他们的潮流地标

从目黑站出来,

有一段长达700米的高架空间,

阴暗而无趣。

日本铁轨多,高架也多,

但由于法律限制,加上人流不多,

高架下的空间长期闲置,

甚至被冠以“阴暗、肮脏、可怕”之名。

东京丨我们避之不及的地方,却是他们的潮流地标

但是,中目黑决定改造这里,

由日本铁道公司东急电铁设计,

知名策划团队“丹青社”操刀,

8年之后,“中目黑高架下”诞生了。

东京丨我们避之不及的地方,却是他们的潮流地标

东京丨我们避之不及的地方,却是他们的潮流地标

一向洋气的中目黑人,

在商场名字上难得接地气一次。

不仅没有用难懂的英文法文音译,

还简单粗暴地一目了然,

生怕你不知道这是在高架下。

东京丨我们避之不及的地方,却是他们的潮流地标

于是,电车在头顶呼啸而过,

却有30家各色潮流店铺,

共享“同一个屋顶下”的空间。

东京丨我们避之不及的地方,却是他们的潮流地标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蔦屋书店,

享有“世界最美书店之一”的美名,

蔦屋所到之处,必有话题,

哪怕在高架下,也盖不住它的洋气。

东京丨我们避之不及的地方,却是他们的潮流地标

书店空间分为四大主题,

Meet、Talk、Work、Share,

Meet暗含遇见书,遇见人,遇见美好;

Talk以生活书籍和杂志为主;

Work是摄影艺术与设计的空间;

Share为艺术空间,举办各类活动。

东京丨我们避之不及的地方,却是他们的潮流地标

高架下的书店,不仅美,

还美得与众不同逼格爆棚,

这,够洋气,也够中目黑。

东京丨我们避之不及的地方,却是他们的潮流地标

以往高架下的餐饮多是街边快餐,

但这里改变了“套路”:

有起源于镰仓的法式吐司店铺,

有来自纽约的手工面包,

既可以享受到红酒与芝士的搭配,

也有平易近人的关东煮专卖店。

东京丨我们避之不及的地方,却是他们的潮流地标

中目黑高架下的出现,

不仅改变了这里原来的阴暗面貌,

还横跨了赏樱胜地目黑川,

也和周边新老店铺连成一片,

完全融入了中目黑。

东京丨我们避之不及的地方,却是他们的潮流地标

当然,这个成功不是偶然,

日本人在探索公共空间领域,

一直没有停止尝试。

东京丨我们避之不及的地方,却是他们的潮流地标

千代田区是日本的政治行政中心,

这里有座历史悠久的万世桥。

2012年,在废弃车站原址,

交通业大佬JR东日本

开发了“mAAch ecute 神田万世桥”。

不仅保持了原车站的红砖外墙,

还开发了公益博物馆。

东京丨我们避之不及的地方,却是他们的潮流地标

而在秋叶原,二次元文化天堂,

有一处“2k540 AKI-OKA ARTISAN”。

以白色为基调的铁道高架下,

聚集了多家手工艺品设计师和工匠,

与“ARITISAN”呼应,

如今成了日本“匠人”社区。

日本对高架下的再利用,

并非一蹴而就。

从战后到十多年前,

高架下一度是摊贩与黑市的温床。

东京丨我们避之不及的地方,却是他们的潮流地标

之后随着经济发展,

高架下因为租金低廉,

塞满了高性价比的餐饮店和娱乐店。

再后来随着法律法规的开放,

日本的高架下才得到了新发展。

其实,不仅在日本,

对于全球的大都市来说,

这是都在努力解决的课题:

东京丨我们避之不及的地方,却是他们的潮流地标

在台北的建国高架路下,

巨大的空间平日作为停车场,

但每到周末,这里禁止停车,

一部分变身假日花市,

另一部分则是假日玉市。

既为商业活动提供了场地,

也为都市人的生活增添了乐趣。

东京丨我们避之不及的地方,却是他们的潮流地标

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高架下空间被改造成滑板场、篮球场,

甚至是一个小小的人工湖,

不得不佩服设计师脑洞之大。

东京丨我们避之不及的地方,却是他们的潮流地标

美国建筑大师保罗·鲁道夫认为,

人的视觉难以辨认20米以上高度的部分,

但20米以下是易于被人感知的,

包括它的体型和结构。

所以高架下的使用,

正是以人为尺度的视角,

可以看出城市的社区文化:

是书店、运动场、人工湖,

还是流浪汉的聚集地?

东京丨我们避之不及的地方,却是他们的潮流地标

桥底商业,不是一定越高级越好,

本质还是公共空间,在于“公共”。

相比于车站内的独立商业空间,

高架下的空间由于地处社区,

更看重和城市社区文化的融合。

中目黑高架下之所以成功,

便在于此。

正如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所说:

维系一个自由、公平的社会,

需要超越个人意识的公共精神。

在此精神下,

创造出能够聚集人群、

共同感受生命喜悦的空间与时间,

这才是公共建设的意义。

东京丨我们避之不及的地方,却是他们的潮流地标

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

建筑师柯布西耶把高架比喻为“创可贴”:

东京丨我们避之不及的地方,却是他们的潮流地标

而如何让这“古老城市的褶皱”重生,

值得思考,又充满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