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丨在故宮門外,日本大師建了座「公廁」

北京丨在故宮門外,日本大師建了座“公廁”

從北京故宮東華門出來,

過了護城河,走個十來米,馬路南邊,

有一處四合院翻修的小房子。

它是東華門外最耀眼的明星,

因為出自國際建築大師隈研吾之手。

四年前,它是隻接待會員的高端茶室,

北京丨在故宮門外,日本大師建了座“公廁”

北京丨在故宮門外,日本大師建了座“公廁”

今天,它是旅遊紀念品商店,

北京丨在故宮門外,日本大師建了座“公廁”

北京丨在故宮門外,日本大師建了座“公廁”

莉兒 攝

這些年,這座小房子究竟經歷了什麼?

2014年底,這座小房子以茶室的面孔出現。

它離紫禁城咫尺之遙,地理位置極佳。

人們坐在茶室的窗前,或者站在屋頂的露臺上,

即可眺望故宮、護城河和遠處的白塔。

北京丨在故宮門外,日本大師建了座“公廁”

北京丨在故宮門外,日本大師建了座“公廁”

隈研吾

日本第四代建築師的領軍人物,2020東京奧運會主場館的設計師。他在國內設計的作品有長城腳下的竹屋、三里屯Village等。

在隈研吾的眼中,

這個房子是溫和的禪意空間。

從天花板到牆壁,

都是用聚乙烯空心磚砌出來,

就像“北京是磚砌築起來”的那樣。

白天陽光會從牆體“滲”進去,

室內採光柔和,白天用不著點燈

北京丨在故宮門外,日本大師建了座“公廁”

在甲方爸爸的眼中,

這個房子是高逼格的私人天地。

茶室主人愛好中國茶道,

希望與賓客品茗聊天,談古論今。

周圍的塑料磚塊,更是主人得意之作,

經過5年時間才研發而成。

無論是功能還是材料的選擇,

每一處都寄託著甲方爸爸的深厚情懷。

北京丨在故宮門外,日本大師建了座“公廁”

然而,圈內人吐槽聲此起彼伏。

有人感覺沒有北京味兒,“怎麼看怎麼怪”。

有人發現白色外牆無力抵禦最醇厚的京霾。

有人吐槽空心磚連接的白膠太明顯,

看不出隈工裝修的高級感。

北京丨在故宮門外,日本大師建了座“公廁”

北京丨在故宮門外,日本大師建了座“公廁”

溫柔的馬桶蓋 攝

圈外人也看不出啥熱鬧。

剛建成使用的冬天,遠遠看去白花花一片,

東北來的遊客以為京城辦起了冰雕展。

它不像左右兩旁的臨街商鋪,

外牆沒有西紅柿雞蛋色的招牌。

北京丨在故宮門外,日本大師建了座“公廁”

一路小跑找到茶室的跟前來。

憑藉特立獨行的外表,

這座茶室引起路人的一次次誤解。

北京丨在故宮門外,日本大師建了座“公廁”

隨著隈研吾新作迭出,海內外屢獲大獎,

這個小茶室很快就被建築圈淡忘。

直到去年,它又成為設計師唏噓的焦點。

北京當時綜合整治“開牆打洞”,

微博上有人說這個茶室有違建嫌疑,

豆瓣上有人說它有礙文物保護。

眾說紛紜中,

茶室的二層被有關部門拆掉了。

北京丨在故宮門外,日本大師建了座“公廁”

縱使你買得起故宮邊上的四合院,

請得起蜚聲國際的設計師,

但城市管理跟情懷、審美沒半毛錢關係,

拆或不拆,全憑有關部門的一句話。

北京丨在故宮門外,日本大師建了座“公廁”

莉兒 攝

遠眺故宮的寫意不復存在,

剩下一半的建築暴走起來。

從去年夏天開始,完全換了一副面孔。

不再是拒人千里的會員制茶室,

而是歡迎光臨的紀念品商店。

紅地毯從門口鋪到人行道,

兩側牆壁上掛滿大紅大綠的義烏小商品。

北京丨在故宮門外,日本大師建了座“公廁”

莉兒 攝

門口的喇叭放著充滿煙火氣的歌曲:

“只要想起你毛主席

雪拌炒麵甜如蜜呀甜如蜜”

北京丨在故宮門外,日本大師建了座“公廁”

錯落的磚塊下日光燈和射燈齊飛,

紅燈籠、銅葫蘆和“全場5-10元”的牌子,

隨意到近乎隨便地掛著,

管你原來像藻井還是普通吊頂。

北京丨在故宮門外,日本大師建了座“公廁”

無論它上半生由誰來設計,

如今它跟大江南北的旅遊商店,

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徹底融入到國人審美的汪洋中。

北京丨在故宮門外,日本大師建了座“公廁”

北京丨在故宮門外,日本大師建了座“公廁”

莉兒 攝

北京丨在故宮門外,日本大師建了座“公廁”

再看一眼茶室剛建成時的一樓。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北京丨在故宮門外,日本大師建了座“公廁”

20世紀80年代,經濟泡沫破裂,

他標新立異的作品惡評如潮,

有12年沒在東京接到項目。

那時候,隈研吾沒有哭,

而是轉到日本鄉下,利用當地材料,

設計融於環境中的“小房子”。

北京丨在故宮門外,日本大師建了座“公廁”

根津美術館。

在長城腳下造竹屋的時候,

隈研吾已經感受過“國情”。

中國工人給他送去一堆竹子,

粗細不一,歪歪扭扭。

與他預想的完全不一樣,

那時候,他不僅沒有哭,而且笑了,

覺得這會使建築更有趣更有個性。

北京丨在故宮門外,日本大師建了座“公廁”

竹屋。

等到設計建造完成後,

他會像個旁觀者那樣去靜觀其變:

“我想讓建築隨著氣候、季節、時間,

以及所處的地點,不斷地發生變化,

甚至在不同的人眼中,

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移動速度,

都能對建築有不一樣的感受。”

城市與人的關係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

正如《探享家》中作家瓊·狄迪恩所說的,

“記住它最讓人痴迷,

在自己手中被扭曲、塑造、渲染的樣子,

然後再徹底地愛著它,

以自己的形象來重塑它。”

北京丨在故宮門外,日本大師建了座“公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