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藝術的傳承譜系

陝西秦腔分佈廣泛,大致由東西南北四路秦腔,各路秦腔都有自己的師承關係,因而形成了眾多的門派。各行都有自己宗師。

樊雲官(生卒不詳)藝名小惠。清代乾隆時秦腔旦角演員。陝西大荔人。系“江東班”臺柱,與鎖兒、申祥麟齊名,並稱關中“三絕”。

姚 朱(生卒年月不詳)藝名“鎖兒”,小名素蘭。清乾隆時秦腔著名旦角演員。陝西周至人。

秦腔藝術的傳承譜系

魏長生(1744——1802)字婉卿。清乾隆時秦腔著名旦角演員。四川金堂縣人。13歲時到西安學戲,於乾隆四十四年二度入京,參加“雙慶班”,演出《滾樓》一劇,飾演主角黃賽花,轟動京師,成為北京戲劇活動中的一個重要事件。後遭查禁,被遣送回原籍。數年後,南下揚州、蘇州,對秦腔在該地的傳播,做出重要貢獻。清嘉慶六年,復至北京,翌年夏演出《背娃進府》,下場後死於後臺。陳銀官、王湘雲、劉二官、鄭三官劉鳳官等皆偽為魏長生的徒弟。

潤潤子(1850——1916)本姓張,行五,人稱張老五。秦腔生角演員。長安縣靈感寺人,中路秦腔張派藝術創始人。童年入“玉盛班”學藝,專攻小生。出科後在該班演戲,後又搭班“泰和班”,改學鬚生,紗帽、道袍、靠把俱佳。他的學生有李雲亭、陸順子等。

雷大坪(生卒年月不詳)陝西周至縣人。工老生、大淨。清光緒初年,他把秦腔的周至腔和禮泉糅臺在一起,創造出新的西府秦腔。

陳雨農(1880——1942)名嘉訓,乳名德兒。秦腔青衣、花旦演員,導演,戲曲教育家。西安市人。早年入臨潼“華清班”學藝,成名後組建“玉慶班”,併成為光緒、宣統年間關中第一名旦,後應易俗社孫仁玉邀請,帶戲箱加入易俗社並擔任教練和教練長,培養了劉箴民、劉迪民、王天民等一批傑出的表演藝術家。

黨甘亭(1880——1931)名建棠,乳名群兒。秦腔花旦、刀馬旦演員,導演,戲曲教育家。他11歲登臺,名震關中,故有“胎裡紅”之美譽。1913年加入易俗社任教練,培養了劉箴俗、張秀民、種玉華、田疇易等秦腔旦角表演名家。

劉箴俗(1903——1924),秦腔旦角演員,陝西戶縣人,易俗社第一期學員。師從黨甘亭,在漢口演出時,允稱與梅蘭芳齊名,有“北梅、南歐、西劉”之譽。

王天民(1913——1972),秦腔旦角演員,易俗社地六期學員。初學小生,後改旦行。師承陳雨農、黨甘亭,被譽為“陝西梅蘭芳”。

李正敏(1915——1973)秦腔旦角演員,陝西長安人。先入“正俗社”學藝,師承黨甘亭,後經辛勤創腔,成為一代宗師,被譽為“秦腔正宗李正敏”。他的唱腔被稱為“敏腔”。傳人有楊鳳蘭等。

孟遏雲(1923——1982)秦腔旦角演員,九歲登臺演出,是近現代西安秦腔舞臺上最早的坤角演員之一。被業內人士認為是“由乾旦到坤旦過程中承前啟後的制高點和里程碑”。

肖若蘭(1934——1996)秦腔旦角演員,西安市人。梨園世家。八歲登臺演出,即被稱為“八歲紅”。代表作有《櫃中緣》、《遊歸山》、《三滴血》、《火焰駒》、《於無聲處》等。她的唱腔善於用裝飾音,是當代秦腔旦角肖派唱腔的創始人,傳人有李淑芳等。

馬友仙(1944——)秦腔旦角演員,咸陽市人。9歲即登臺表演,16歲調入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成功地塑造了《白蛇傳》中的白雲仙、《謝瑤環》中的謝瑤環、《竇娥冤》中的竇娥、《紅燈記》中的李鐵梅、《洪湖赤衛隊》中的韓英、《十五貫》中的蘇戌娟等人物形象,是當代陝西秦腔旦角的代表性人物。她的唱腔高亢圓潤,亮麗飽滿,是“馬派唱腔”的創始人,傳人有安娜等。

王文鵬(1884——1953)乳名雙喜子,陝西長安人,秦腔鬚生演員。

劉毓中(1896——1982)字秀山,陝西臨潼人,工鬚生。16歲時(1912)考入西安易俗社第一期學藝,成為文武兼備的著名鬚生演員,在舞臺上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如《劈門賣畫》中的白茂林、《烙碗計》中的劉子明、《三滴血》中的周仁瑞等。先後創辦過“秦鍾社”、新聲科班,又在曉鍾劇校、陝西劇專等任教,培養了一大批秦腔弟子,成為一代宗師。

田德年(1890——1978)秦腔淨角演員,陝西長安人。14歲時考入本縣郭杜鎮香積寺“德慶班”學戲,先學小生,後改大淨。他能演出百餘本(折)戲。他的唱腔,最能體現秦腔“黃鐘大呂”的特色,是秦腔淨行的宗師級人物。

晉福長(1890——1965)秦腔丑角演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