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丘心客Q


天命是什麼?是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這些規律都是命中註定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說白了就是,一個人在人生的某一階段,就應該做某一階段該做的事兒。這是時代背景決定的,乃是天命所歸。


五十歲而知天命,就是人折騰到五十歲之後,忽然發現自己無力與天爭,認命了。這個時候本該是頤養天年的,就應該順勢而為,如此,便是知天命。

這是一種微觀的說法,宏觀來講的話,萬事萬物都可以以天命論之。

大清都亡了,你去復辟帝制,這是不知天命。同樣的,各朝各代末年那些逆天改命,強行為王朝挑燈延命的,也都是沒有看清時代規律,便是不知天命。

二十歲時,明明是好好學習知識技能的年齡,你不好好讀書,四處貪玩是不知天命。六十歲了,你還和二十歲一樣憤世嫉俗,驕傲輕狂是不知天命。

知道人生每個階段該做什麼,怎樣做人生一定會有所成就。於是,困頓中不過於絕望彷徨,一帆風順時不驕傲輕狂,內心貞靜,這便是樂天知命。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知天命呢?多讀書吧,所有的事情都能在歷史中找到影子,看看那些成功的人,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做了什麼,定會對你的天命有所啟發的。


山鬼祗樹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孔子所謂「天命」,指的是客觀的限制,是人力所無可奈何者。「不惑」之前的工夫境界,都在自我精神意志的培養上,「知天命」則轉向客觀世界的體認。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論語·雍也》)

伯牛這樣的人不應該有此疾,而竟有此疾。在道義層面的「不應該」與事實層面的「是」發生了矛盾,孔子把這無可奈何之事歸之於命。這是人力無可奈何者。

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論語·憲問》)

道是「應該」行的,道之行才合乎義。但無論道行還是道廢,都受客觀限制。這種限制是命,非人力可為。既不是孔子所能決定,也不會受到公伯寮所影響。人事已盡,還不得成功,這便是命。

既然成敗都是命,那還要人的努力做什麼呢?孔子提出他的天命觀,恰恰是為了凸顯人力。道之行或不行,是現實的成敗問題,這是非人力可為的。但道「應行」卻是價值問題,這是人可以主宰的。事實層面的「命」與價值層面的「義」就此分判。我們所做所為,不是為了事實層面的成敗,而是在價值層面「應該」。

有人對此不理解,從事實成敗的角度認為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對此孔子也有回應:「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道之不行,孔子是已經知道了的,但他之所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是為了成敗,而是「行其義」。

「知天命」就是知道一事之成敗受客觀限制,非人力可為。既不是你努力就能控制,也不是誰的阻礙就能限制的。「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之所以能「不怨天。不尤人」,就是因為「知天命」,知道客觀限制非人力可為,故不在成敗問題上而有怨懟。「知天命」是把注意力從事實的成敗轉向價值的應該。即使知道不行,也應該「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因為要「行其義」。

另一方面,「知天命」意味著「盡人事」。因為命既為人力所無可奈何者,那麼不盡人事,怎麼可能看到人力無可奈何者呢。人力不盡,如可知道無可奈何?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力盡然後知天命。

關於命對人力的限制。有的觀點認為命不可違,但這命是一有人格色彩的超越主宰,是神的決定。人間道德是神的旨意,人的追求是超越而進到神的領域。一般有神論的宗教大抵如此。

有的觀點人為,命不可違。但命不是一個有人格的超越主宰,而是自然規律。是一種現實世界的必然。人應該順應自然規律。自然主義與此類似。

有的觀點認為命所決定之領域就事現實世界,人力在其中毫無作為。人應該瞭解到現實世界的荒謬性,而進到某種精神境界中。道家及佛家對現世界的否定和超越與之類似。

孔子所謂命,也指客觀世界的限制。不同的是,孔子並不設置一個超越的人格主宰——神,不追求向神的超越。也不會超越現世而追求一種精神超脫。個人的精神就在這受限制的現實中顯示出他的「義」來。在不受人力控制的命中建立人的價值秩序。


孫虛白


今天早上,剛剛去東華苑送走跟我同一批招聘到這家單位的一個同事,他才51,已經去了另外一個世界。

2000年,我們從哈爾濱各個企業來到這家當年如日中天的單位,總共有17人從幾百個報名者中過五關斬六將脫穎而出。我們原本都是奔著當銷售員下片區掙大錢來的,但入廠後始終沒有機會,於是,由我牽頭,成立了市場部。初期的市場部,主要是給領導打雜,有啥活幹啥活,沒事時,這十幾個人擠在一間臨時辦公室裡,只有一張沙發,大家圍坐在一起侃大山。

實在沒事可幹時,我就用電腦幫著大家算命,每個人都報上生日時辰來,輪到這哥們了,電腦顯示叫我大驚失色:怎麼會這樣?!那個時候,他是我們當中身體最好的,號稱練過武術,沒事就比比劃劃,說我們五六個人都不是他對手,可電腦算命卻說他不長壽。

我趕緊關了電腦,這事沒法告訴他,就對他胡說一氣。

這件事一直埋藏在我心裡,之後,17個人年底就有幾個考核不合格打發走了,還有幾個下片區當了銷售員,剩下8個人繼續留在市場部,我算是部長。再之後,銷售公司分成幾個科,他們七個人全都當了科長,我也升了一級,還是他們的頭。

在他們當上科長几年後,河南舉報有人售賣冒充我們產品的假藥,找到了窩點,他正好負責這個區域。他當即出差,負責當地的銷售員人高馬大,虎背熊腰,有點虎超超的,說他說的河南話,當地人根本聽不出來,就冒充河南人,和他直接去了造假窩點。窩點在半山腰,還沒說上幾句話,這個自以為是的銷售員就露出了馬腳,當地人把他們圍在一起,那個銷售員反應倒是很快,跳出後窗就往山坡上狂奔。而這個科長跑出去沒多遠,就叫人給抓住了,當場心臟病發作,直接住進了當地醫院,做了支架。

因為有了當年的算命,那時,我就有不祥的預感。

在這之後,他的身體時好時壞,事業也磕磕拌拌,中間提拔過中層幹部一年,又被免職,對他也是很大打擊。

過幾年又做了一次支架,身體幾乎垮了,只能乾點力所能及的小事,班還在上。

2013年,營銷整合,我去群力那邊四年,等到去年回來,發現他身體更差了,今年已經沒法堅持上班了。

上週四突然聽到他人沒了,心裡咯噔一下,真的好痛心!

人這一輩子,哎!

特別是我們這一代人,年輕時受的教育是人定勝天,我們從來就不相信命運,我命由我不由天!

可當你經歷了世事沉浮,卻發現冥冥當中,總有一張無形的網罩在你的身上,任你左衝右突,卻掙脫不開這無形的大網。

這張網,就叫命運。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人的命,天註定!

到了五十歲,信也得信,不信也得信了



何謂五十知天命?

很多人受前後文的影響,認為孔子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有不同的收穫,不假思索的就覺得人到了五十歲就知天命了,但是並沒有去了解孔子為什麼五十歲知天命。其實孔子是在四十七的時候才開始潛心研究《易》,花了差不多三年的時間,到了五十歲的時候把《易》搞懂了,知道了天命之終始,所以這就是所謂的知天命。


什麼叫做“天命”

在下認為這裡所說的知天命,用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來中的天命解釋更好,即為自然的規律的意思。為什麼這麼解釋呢?因為前面在下說了孔子學了三年《易》,從而知道了天命的終始。《易》是一本專門講規律的書籍,孔子學《易》就是為了知道萬物之規律,故而自然的規律即是天命的意思。


那麼總的來說,知天命就是知道自然規律的終始,從而能夠耳順知其微旨而不逆也,到最後從心所欲而不失法度。

孔子之所以這麼說,就是為了告訴大家,不僅得立志求學,而且更得善始令終,一輩子沉浸在學習裡面,才會有所收穫。


淡看天上月


關於五十知天命,問題的關鍵在於,什麼是天命呢?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天是主宰一切的某種神秘力量,這裡的命就是指命數。通俗點說,天命就是上天對一個人的命數,上天能讓一個人做什麼,不能讓他做什麼,這些都屬於天命的範疇,人的一生是不能違背天命行事的。


可以說,人的一生就是對天命的詮釋。就孔子來說,他說人生走到一定的時候,走到你自己求學、學習到了一定時候這麼一個境界上,人是應該要“下學而上達”,也就是說要能夠了解什麼是自己的天命。

不過,孔子說他五十知天命,並不意味著他相信某種神秘的力量在主宰自己的命運。因為在孔子的經典思想裡面,一向是不主張談“怪力亂神”的,他並不認為人們應當匍匐在神靈的面前任其擺佈。那麼他又怎樣看待天命呢?

“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他說我從來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說天命讓我就這樣了,也不往別人身上推卸責任,說是別人導致我這樣,我要學習的就是要達到上達,達到通天的道理,這裡的“知我者其天乎”是指天地大道的規則,讓自己如何能夠合乎大道。

顯然,孔子的天命思想是與他的積極入世心態相關的。知道上天賦予自己的使命,並不代表我就要無所作為,聽天由命;相反,正因為自己知道天命何在,才增加了自己處世的熱情。因為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的任務在哪裡時,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的放矢的。

按孔子的意思是,一個人內心的完善,自我的解讀,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在社會上跟別人的要求、對別人的苛責都要重要得多。

孔子說:“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只有小人才會在人際糾紛中不斷地蜚短流長,只有小人總在琢磨說別人如何不利自己,而君子寧可在自己內心建立一個大道之約,那麼這種大道就是他所說的“天命”。不見得要掌握很多很多的技巧,這就是孔子所說的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所以五十才能夠知天命,也就是到這個時候,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了,達到孔子的這種境界,這是一種內心的定力。


另眼觀歷史


命是自己一手運作的。古語說“心好命才好”。心不好,你有好命,這個好命終究也不會好久,也不會好下去的。

命的好與壞,取決於我們的心,就看你的發心是在哪個高度,哪一層面。

你如果發善心,就有善的命,善的果;如果發惡的心,生惡的念,那你的命運就會越來越低。

所以說,好命的人一定是好心的人。

如果你沒有好命,但有一顆好心,久而久之也會有好命。

有一種人的出身決定他的命不好,但他一直生好心,發好心,一直去努力,久而久之,他的命就會越來越好。

可是,有一種人,他的命很好,出身高貴,但不去發善心,不去努力,慢慢也會失去好命。

命是靠心來托住的,你的心不好,怎麼會有個好命呢?

我們發心,就相當於命和運的關係。命是命,運是運,運是運作的意思。

如何運作呢?就靠我們發心去運作。發什麼樣的心,就運作什麼樣的結果。

發善心,就運作成善的結果;發噁心,就運作成惡的結果。

所以說,命是可以改變的,就靠你如何發心,如何去運作。


東華禪寺


答: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分享聖人的話。

聖人說:五十而知天命。

我們應該靈活正確的分析和利用孔子的這句話。

這句話的本意並不是說人到了五十歲就知道老天爺的命了。而是一個比喻,是說,人到了五十歲的時候,基本上就可以知道大部分的客觀規律,以及能利用客觀規律,在工作和生活中少犯錯誤或不犯錯誤,做任何事情,成功率就會很高。

這就是五十歲的人走過的人生之路,慢慢慢慢的摸索,吃虧上當,一路或順或坎兒,慢慢從實際生活中摸爬滾打出來的經驗,這些東西就是寶貴的財富。這些財富就是聖人的精闢語句:五十而知天命。

毫無疑問五十歲的人是非常迷人的,因為有時看起來就像一個活字典,裡面裝滿了很多的文字。這些文字單一看就是文字,稍加組合就是文章。因為他已知天命。

這裡舉個真實的例子,大家都看過馬雲的一個視頻,是小撒和馬雲的對話,小撒讓馬雲回答網友的問題,是問如果今天馬雲和一個90後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會怎麼樣?馬雲的回答是,倒回去20年我肯定是不如你們,因為你們知識結構等方面比我強,但是今天,這麼說,如果做一個事情,你們可能打十槍能中兩槍,那麼我只要打一槍就夠了。

這並不是馬雲在說大話,而是馬雲五十歲了,五十而知天命。

換了馬雲,普通人也是一樣的,因為五十歲的人本身就是一個謎,很豐富,很哲學。

我個人覺得,這才是聖人要告訴我們的話。


繼往開來接力棒


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著有《論語》,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價值觀的標尺,現代社會依然尊其為道德準則,北宋宰相趙普曾說:“半部”。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論語。

這段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在30歲的時候,應當自立,在事業上有成;

在40歲的時候,做事遊刃有餘沒有困惑,不會輕易受人矇蔽;

50歲的時候,知道遵循天道,有所為有所不為(下面展開說);

60歲不需要在意別人說什麼;70歲無論做什麼,都發自內心,但會合乎情理。

《論語》的精妙自處在於幾千年前的智慧,仍然可以借鑑於現在,對於
五十而知天命這句話,每個人修養、悟性、經歷的不同,會有不同的理解。

第一:對於生活來說,要用平常心去面對,50歲左右的人,經歷過幸福童年、懵懂青年、拼搏中年,在向老年過渡。

生活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父母會離開自己、孩子還未成家立業、自己身體不好......這些壓力要學會釋放,瞭解自然發展規律,順其變化、坦然面對。

第二:對於宗教來說,40到50歲是一個門檻,很多人忙碌一生,隨著慢慢衰老,總會想到我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要追尋這個人生最大謎團,這個年紀的人開始去宗教裡尋找答案,知天命可理解為尋找天道信仰和從哲學思考人生。

第三:對於還在拼搏事業的人來說,50歲還是正當年,知天命不是聽天由命,隨他去吧,而是要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

瞭解成功有一定的偶然性,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全力以赴做事,但不要過於看重結果,樂觀面對得失和個人榮辱。




中年人是最悲催的年齡段,張愛玲曾說:“人到中年,時常會覺得很孤獨。人每天一醒來,周圍都是需要依靠他的人,而他找不到可以依靠的人”。

人到50,就不要那麼拼了,你照顧關心每一個人,可是誰來關心你呢?順其自然吧。


菸酒閣大學士


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交流學習!

分享一下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裡面“知天命”的意思。

此句來自於《論語.為證》裡面:“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句話中其實包含的是孔子自身為學修身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十五歲至三十歲的學習,老師很難通過語言來傳授,學生也很難通過語言、文字來理解,需要自身花費很大的精力和時間來體會和揣摩;

第二階段:三十歲至四十歲,有了人生自己的體會和領悟,終於知道是怎麼個事情,才真正入門了;

第三階段:此階段分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四十歲至五十歲,這個階段屬於入門階段,還有很多疑惑,根基不穩定,會面對很多社會誘惑;後一個階段:五十歲至六十歲,經過前一段時間的修煉學習,進入了初級階段,也可以理解為無惑階段,類似於王陽明所說:“

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孔子所想要表達的“知天命”,所要表達的是“無惑”的內涵。四十不惑,五十“無惑”才是一個完整的人生階段。到了這個階段才開始了真正的學習。

以上是對於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的分享,歡迎大家補充指正!一起探討!


國學智慧書院


一般而言,人越接近五十,越明白天命。我們八七屆福特班畢業二十六週年,無限感慨!我們終於可以開始明白天命是什麼?福報是什麼?我們終於放下一切,好好回味人生。想想人生是什麼?還欠了什麼人的債?有什麼可與別人分享?需要感謝什麼人?人生是一場永遠演下去的,沒有完結的戲。演的好不好,不在乎你的地位、金錢、名聲、配偶、特權。因為這一切都是道具,只是佈景板!

而幾年前,我突然從理性飛躍到靈性。從修心的角度去認識自己、認識世界。之前我是從練氣功,即練術的方法來修煉的。但你上天入地都不能幫你去掉另一個空間的孽債,不能幫你走出生死。簡單講,練氣功,或修術,是往瓶子裝陽氣,而修心,是把您的瓶子擴大,那您裝的東西就便大了。在修心的過程中,原來修術得不到的東西可以得到。它更多的是對自己內部的反思。最好的方法,是性命雙修。這是我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如果,感覺這樣的方子還想要很多的話,加了的微(ttt和64g)後,可以有很多的頸椎病,肩周炎,腰間盤等骨病相關的方子,有的時候一個方子不是太管用,換一個試試就好,

這幾年,我收穫最多的,開始明白自己身上的本性。是一次次戰勝自己的心魔,包括自己的貪嗔痴慢疑,就是自己的貪心、嗔恨、愚痴、傲慢、疑心。這些都是人的特點。當我們開始接觸到智慧比我們高一億倍的生物,或我們稱之為菩薩,或外星人的時候,我們會回覆到人的原形,如沙如塵的小不點。我們福特班的同學都很聰明,有時候理性的聰明,會阻礙靈性的發展。聰明的副作用是傲慢。它同樣會阻礙我們認識世界,認識自己的能力。

提前認識天命或本性是要付出代價的。十七年前發生的事,大大提前了我認識天命的過程。那時我躺在多倫多的醫院裡,左邊身體完全癱瘓,坐也坐不住,三次從床上滾到地上,每次頭上都腫一個大包。高強度的類固醇產生了嚴重的副作用,什麼高血壓、青光眼、幻聽、幻覺等等,曾一度相信自己已經死亡。後來,我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內,重新學習了走路和一切左半身的動作。後來,回到香港,從事投資銀行和私募基金工作。從那以後的每一天,我都是賺來的。如果明天上天說,你的時間到了,那我就輕輕鬆鬆的上路了!死亡已經不是我心中的障礙了!

走到現在,我開始明白,人的命,是一個定數。你認也好,不認也好,你會越來越發現,許冠傑的歌是對的,“命裡有時,終需有;命力無時,莫強求!”但是,人的命是可以改的。我首先是認命、是知足,只有認命、知足,你才會珍惜現在,才會不好高慕遠! 認命、知足是提升的第一步。沒有認命、知足,那命中的事,還會再來。明天不來,後天回來。

這種認命知足,包括什麼都已經有的認命知足,如盧睛、小青和其他同學;包括在豐盛社會中什麼都沒有的知足。練功的朋友都知道,"為學日增,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 。這個過程,我已經走了很多年,從明白、體會、行動、一點點開悟,需要時間,需要捨棄。同時,把性格改好!智慧逐漸打開、福分越來越大、合適的機會越來越多。當你放下自私、放下自我的時候、當你不那麼執著的時候、當你佈施的時候,當你付出的時候,當你感恩的時候,你的命就慢慢改了。這個過程,有人可以感到痛苦、寂寞、孤獨,你在接開你人性的傷疤,就看你能否知足地度過。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到,要修煉有所成,就必須要付出。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現在可以按照自己知道的方向去做事了。 在未來的下半生中,我會進一步把自己的本性改掉,把貪嗔痴慢疑中的貪慾改掉。由於我的世俗貪慾還沒有去掉。所以還要在東西方思想的思考中做出一些事情來,才會有所圓滿!有了戒,有了定,才會有慧!我一切才剛剛開始。我現在的心態,是剛剛大學畢業,剛剛步入佛道的大門。一切都是新鮮的、原味的、慢慢琢磨的!

最後一個問題,如何知道天命?談到這裡會明白,知不知道天命,是隨緣的事。認識到人的本性,認識到福分、認識到無形的“道”,知天命的事就是自然而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