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韩非子这样的法家集大成者,却尊称孔子为圣人?

东风一起千帆动



孔子在先秦时代,就是诸子百家各个学派。国君,卿大夫,士农工商各个阶层公认的圣人。 在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各个学派公认的首席圣人是孔子,亚圣是墨子。

在诸子经典中,提及圣人,会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单独说孔子一人(大约占80%)。

第二种是孔子在前,墨子在后(大约占20%)。

单称孔子的实例:


韩非子曰:仲尼,天下圣人也。

《孔从子》记载,孔子嫡孙到卫国时,卫国公子想拜他为师,言道:先生圣人之后,我对您的敬仰如同滔滔江水,延绵不绝。

孔墨并称的实例:

《吕氏春秋-慎大》有曰:孔子之力,可以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善攻守,公输班服,而不肯以兵知。

《吕氏春秋-喻大》有曰:孔丘墨翟,欲行大道而不成,而足以成鲜名。

《吕氏春秋-当染》有曰:孔丘墨翟,无爵以显人。举天下之显荣者,必称此二人。


最后一部把孔墨并称的诸子经典,是《淮南子》。

到了战国后期,孔子第一圣人之名依然公认,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孔子是第一圣人,荀子是第二圣人,被称为后圣。墨子亚圣的称号有所动摇。 之后,颜回、孟子轮流成为亚圣。

孔子的天下第一圣人之名万年不变。 孔子至圣先师并非嘉靖帝的创造。而是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已经被公认为的。

在先秦时代,不仅在各个学派的著作中,常以孔子为代言人,假托孔子之言,述己之志。就连劝酒之时,也会搬出孔子。赵国公子平原君在宴请孔子的七世孙孔穿(字子高)时,曾劝酒道:“昔有谚语:尧舜千钟,孔子百觚。古之圣贤,无不能饮。子何辞焉?”子高曰:“穿之所闻,圣贤以道德胜人,而不以饮食胜人。”平原君对曰:“既如先生所言,此言何生?”子高曰:“生于嗜酒者,世人以作劝酒之辞,非实然也。”

附录:韩非子和庄子似乎认为,天下只有一个圣人孔子,根本没有亚圣之说。


杨朱学派


韩非、李斯,师从荀子,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

荀子的性恶沦,深深地影响着二位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著《韩非子》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法家著作。

李斯,扶佐秦始皇一统六国,成为当时最成功的法家实干派。

但从当时,并未细分他们属哪一学派,实际上,可以看到他们身上荀子的影子。

二人出身,实为儒家荀子一派,也是尊孔子为学派圣人的。

所以韩非子称孔子为圣人。

所以,称圣人为孔子,孔子为圣人,是习惯和学派原因。

另外,当时孔子贤圣之名,早已是当时社会共识,儒、侠二者,已是社会流行元素了,说圣人是儒家圣人孔子,不为过。就像我们说〝上帝〞,其实就是基督教的神一样,谁管〝上帝〞以前不是现在的这个〝上帝〞呢?


凡35832060


法家鄙视的是儒家,不反对孔子。

韩非子认为儒家是国家的五种有害分子之一,但是对孔子的天下大同思想是不反对的。

而且孔子也不反对法家的治国思想,曾经和弟子讨论过往路上倒灰就砍掉一只手的惩罚是不是暴政的问题,孔子就认为这是合理的

大思想家在行为方法上有争论,但是根本目的都是忠君和一统,本质上并无冲突。而后世儒家对孔子的思想断章取义,刻意歪曲,都是一帮渣滓,不光是韩非子想打击这帮人,只怕孔子看到这帮人也是欲杀之而后快


修手表--建伟


韩非子师从荀子,荀子是孔孟之后先秦儒家集大成者。这是表象。

而骨子里,先秦百家的思想内核内在联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

从根本上来讲,个人以为,儒家是妥协的道家,法家是妥协的儒家。儒家认为道德说过于高远不能治世,推出仁义;法家认为仁义没有约束力,崇尚严刑峻法。

正因为韩非师从大儒荀子,才更让其了解到儒家之不行,批判起来才直中要害。但对于儒家大家,韩非还是持尊重甚至崇敬心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