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府出一上联:东和尚,西尼姑,两厢情愿,糊糊涂涂,下联太经典

导语:知府出一上联:东和尚,西尼姑,两厢情愿,糊糊涂涂,下联太经典

知府出一上联:东和尚,西尼姑,两厢情愿,糊糊涂涂,下联太经典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更是中华的文化瑰宝。一直到今天,还有许多人对对联十分感兴趣。每逢过节或家有喜事时,大家会拿出对联贴在门上,这象征着一种美好的祝愿。

在古代,对联就更受人追捧了。许多才子佳人喜欢相邀聚在一起,小酌小对一番;达官贵人也喜欢与人吟诗作对。谁若能出一副好对联,还会引来旁人的尊敬和赞扬。这么多人喜欢对对联,所以流传下来不少有关对联的趣事。

据传,明朝万历年间,江西出了一个王姓的知府。王知府也是熟读四书五经,学了孔孟之道,颇有才华。但王知府本人却不是个良善的人,他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作威作福,鱼肉百姓。当地百姓恨透了王知府,背地里都在骂他。当然,这些是无法影响到王知府的,他的小日子照样过得美滋滋。

知府出一上联:东和尚,西尼姑,两厢情愿,糊糊涂涂,下联太经典

某一日,王知府心血来潮,突然想到郊外走一走,顺便到当地寺庙逛逛。王知府坐在轿子上,带着大队的人马来到寺庙门口。他下了轿子,徒步走到寺庙里,开始四处观赏起来。

王知府在寺庙中转了一圈,期间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这让他感到十分的惊讶。是什么事儿呢?原来这家寺庙里,同时住着尼姑和和尚,尼姑住在西面,和尚住在东边,两者相对。

王知府对着件事很好奇,同时起了戏弄他们的坏心思。于是,他就提起毛笔在墙上留下了一句上联,即“东和尚,西尼姑,两厢情愿,糊糊涂涂”。

知府出一上联:东和尚,西尼姑,两厢情愿,糊糊涂涂,下联太经典

王知府写完后,对和尚尼姑们说:“我几个时辰后还会回来。倘若我回来,还没人对出下联,就下令把这寺庙给拆了。”王知府说完,就扔掉毛笔,潇洒地走了,留下面面相觑的僧尼们。

这些僧尼的学识都不高,也就认识一些经文,哪里会对什么对子。他们着急得团团转,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若是对不出来,寺庙被毁,他们全都要露宿街头,同时还连累了寺庙里的佛像,罪过!罪过!

也就在这时,突然从外面来了一个参加科举的秀才,这秀才路过此地,想要在这里借宿。僧尼们看到了秀才,就像遇到了救星,赶紧把眼前的难题,说给秀才听。

知府出一上联:东和尚,西尼姑,两厢情愿,糊糊涂涂,下联太经典

秀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后,先看了看院墙上的上联,又在寺庙里转了一圈。这寺庙着实奇怪,东西两边的厢房同时住着和尚和尼姑不说,庙宇的前后两面还同时供奉着弥勒神像和菩萨神像。

和尚供奉弥勒,尼姑供奉菩萨,两者各安其事。秀才想到这里,心中突然有了下联。于是,他提起毛笔,在院墙上写出了下联,即“上观音,下弥陀,各保其主,清清白白”。

秀才的下联对的非常巧妙,僧尼们虽然对不出来,欣赏还是会的。几个时辰后,王知府果然回来了。王知府觉得这群僧尼肯定对不出来,要接受自己更强力的嘲讽了。谁知,他来到院墙旁,竟见了一个对的十分工整的下联。王知府觉得无趣,就匆匆地离开了寺庙。

知府出一上联:东和尚,西尼姑,两厢情愿,糊糊涂涂,下联太经典

王知府离开后,僧尼们对秀才是千恩万谢。秀才上京赶考,一到地方就做了这样一件大好事,这算不算开门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