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放曹操?

上善若水125690022


在三国正史中并未有此一节,这不过是《三国演义》罗贯中杜撰出来的而已,一是要展现关羽的性情,二是要突出诸葛亮的聪明!都是罗贯中的安排。

那就《三国演义》罗贯中安排的这一情节来具体分析分析,为什么诸葛亮会安排关羽去守华容道,直接导致曹操的逃跑。


首先,曹操在赤壁兵败刘备,仓皇出逃,诸葛亮算准曹操会通过华容道进行逃跑,就安排关羽进行守候,关羽是个有恩必报,重情重义的人,如果他在华容道将曹操逮住,必定会念在当年的“收留之恩”放曹操一马,这样曹操就可以成功逃走,那么诸葛亮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其实,当时天下的局面东吴孙权与曹军势力较大,而刘备军队实力薄弱,没什么根基。如果此时,将曹操伏杀,东吴孙权就失去了曹军的牵制,到时候孙权一统天下的局势将是必然!所以这个时候曹操是不能死的。


放走曹操,以曹操的实力必定会修养一段时间来恢复元气,毕竟曹操根基稳固,就算赤壁之战损失惨重,但也可以完全牵制住东吴军。而此时,刘备就可以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从而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可以说诸葛亮真的未雨绸缪,让刘备完全没有后顾之忧。所以,在曹操兵败赤壁时,会让关羽去守华容道了,如果让张飞去的话,可能曹操就曝尸荒野了。

诸葛亮放曹操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按局势所做的选择。


青梅煮史


从正史角度来说,不存在这个问题。华容道义释曹操本来就是三国演义的虚构。曹操虽然在赤壁之战中失利,但并没有伤及元气,也不是单骑逃命,他是自己在战争失利之后主动撤退的,并不是三国演义里说的那样仓皇逃命,他手下的军队和将领虽然说吃了败仗,但是曹操的安全并没有什么问题,保护他安全撤回到许昌的能力还是有的。

在这里稍微展开说一下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得失情况吧。

赤壁之战从曹操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吃了败仗,没有达到彻底消灭东吴的目的,而且连本来已经到手的荆州也失去了八成以上。这没问题。但是,这不意味着曹操就在赤壁之战中一无所获,收获还是有的,只是比预期低了很多而已。

曹操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南征的呢?刘表死了,刘琮新立,荆州地区比较混乱的情况下,曹操挟刚平定河北的余威乘胜南下的。一开始,曹操的目标只是乘荆州地区局势不稳定,一举荡平荆州。只是荆州的胜利来的很容易,曹操前锋才进入荆州地界,刘琮就派人请求投降了,这应该是出乎曹操意料的。

这样,曹操才又想干脆沿江而下,顺手灭了东吴,结果在赤壁之战吃了败仗,被迫退回江北,原来已经占领的荆州江陵等地被迫放弃掉了。但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仍然是有收获的。

这个收获是什么呢?就是拿下了襄阳,樊城。

在赤壁之战前,曹操无论是北上灭袁绍,还是北击乌桓,都必须时刻提防着荆州从背后偷袭许昌。只要稍微看下地图就能明白,在当时荆州的辖区是非常大的,北部一直到了新野一带。而新野在今天是属于河南南阳市管辖的。

而在有现代交通条件之前,当时从中原地区进入华中的荆州一带,西边是山区,东边也是山区,只有方城到襄阳这一条路。从襄阳往南,这是一条狭长的山谷,出了襄阳往北,就可以进入南阳盆地,也就是当时的宛城。如果从襄阳出兵北伐,向许昌进军,基本上就是一马平川了。

所以,历来襄阳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原因就在这里。占据中原的一方必须占据襄阳,才能以相对比较小的成本来抵御从荆州方向来的威胁。而占据荆州的一方也必须占据襄阳,才能在军事上处于主动地位,对中原地区形成比较实质性的威胁。

所以,在赤壁之战前,曹操无论干什么,都必须时刻注意提防荆州刘表出兵,威胁宛城地区,从而必须在宛城一带屯积重兵集团来进行防御。但在赤壁之战后,曹操拿到了襄阳和樊城,军事上的防御压力减轻了很多。

同样也是在赤壁之战后,刘备与孙权双方瓜分了荆州的剩余部分,荆州成了曹刘孙三家势力的交汇地带。赤壁之战后,无论是周瑜率领的东吴军队,还是关羽后来的大举北伐,其实目标都是先拿下襄阳和樊城,以此来获得军事上的主动权。但他们也都在曹仁主持的襄阳放线的抵御之下未能成功,即使关羽接近成功,也仍然是以失败告终。

也是因为曹操在赤壁之战后拿到了襄阳,让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设想的两路北伐的战略规划成了泡影。因为诸葛亮做隆中对的规划的时候,赤壁之战还未发生,只要刘备突然发动兵变,取代刘表,拿到的就是完整的荆州,也就是包括襄阳在内的荆州,再在拿下益州之后出汉中,襄阳方向就可以以较少的兵力牵制曹操的相当一部分兵力,从而为汉中方向制造战略突破的机会。

而曹操这时候最主要的威胁实际上并不是来自南方。在拿下襄阳之后,曹操对南方战线就没有之前那么重视了,所以他才又回过头来,先后消灭汉中张鲁和西凉马超两个北方仅存的割据势力,完全统一了北方,让北方基本上没有比较重大的威胁了。


萧武


在正史上,诸葛亮没有放过曹操的战绩,刘备倒是放过曹操一马。

当然,曹操反过来放过刘备不止数十“马”了。

刘备在许都的时候,其实是可以找到机会干掉曹操的,就算事成之后脱不了身——嗯,乱世枭雄,保命手段肯定比一般人高明很多,应该也是可以脱身的——《蜀记》载,“初,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及在夏口,飘飖江渚,羽怒曰:‘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备曰:‘是时亦为国家惜之耳;若天道辅正,安知此不为福邪!’”

这个时候,说得难听点,刘备还只是个小屌丝,没处安身立命,天天感慨“壮志难酬”,而曹操则不同,此时的曹操已经称霸一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妥妥的高富帅一枚,如果这时候曹操起心思要杀刘备,刘绝对难逃一死。众所周知,关公忠于一个“义”字,看事情简单些,在有些事情上,反而看得透彻些。

《三国志》载,“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於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今将军外讬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亮曰:‘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於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此后便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诸葛亮放曹操,是《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曹操大败之后,自华容道退走的事情。此战,乃三国决定局势走向的三大战役中场面最大的一场,曹操方面有二十万大军,孙刘联军才五六万——当然,演义上不是这么说的。

诸葛亮安排战略的时候,让张飞、赵云分别在两个地方拦截,然后以言语激关羽,使其立下军令状,然后再派他去拦截。刘备就站在旁边,等关羽领兵离去,当时就提出了质疑,说你让他去拦,恐怕会把人放走。罗老先生在这里,吹牛之魂就开始泛滥了,他写诸葛亮说自己夜观天象,觉得曹操不会在此役毙命,因此让关羽前去拦截,全他之前在曹营时受到礼遇的恩义,其次,如果曹操死在了刘备集团的手里,那曹魏方面专心为曹操报仇攻打刘备,只怕抗不住——罗贯中不好意思说,我来说,其实他是很想在这里把曹操弄死的,可惜史实是曹操逃了回去,在这里把他写死,月票、推荐票啥的还要不要了?

其时天下大乱已久,民生凋敝,中原打到只有数百万之众。曹操二十万大军压境,孙、刘联军总共也就五万余人,就这你还敢分兵去截人家后路,寿星公上吊,嫌命长?


古今事


赤壁鏖兵的时候曹操刚平定北方,曹操麾下的各派势力都还在整合之中,很不稳定。另外马腾、韩遂割据西凉虎视中原。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最担心的就是马腾韩遂讨伐他,所以徐庶得以利用这个机会带臧霸去守散关,躲过火烧赤壁的劫难。

如果,诸葛亮临时调整部署,不用关羽守华容道,而是派张飞去守华容道,那曹操很可能要死于非命。这样一来,诸葛亮天下三分的战略构想就要落空,结果是,北方群龙无首,曹操的地盘会陷入新的战乱,马腾、韩遂可能会趁虚进攻许都,导致北方大乱。东吴肯定会在孙权、周瑜的统领下挟火烧赤壁大胜曹操的余威,勇猛进攻,争夺中原。这样的混乱形势下,张鲁、刘璋等军阀也会趁势而起,参加混战。天下会陷入大乱,国家将陷入比李傕、郭汜专权混战时期更加混乱的局面。在这样的局面中,兵微将寡的刘备是无用武之地的,所以杀了曹操就等于是断绝了天下三分的希望,也就断绝了刘备安汉兴刘的希望。所以诸葛亮不会换人,不会调整部署,肯定要让关羽去守华容道,关羽顾念旧情,不忍加害走投无路的曹操,所以才有了捉放曹这一段故事。

曹操回到北方,刘备凭借诸葛亮的妙计连骗带赖占了荆州,算是有了立足之地,进而取了东西两川,真正意义上的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了,诸葛亮与刘备初次见面的隆中对策,初步实现。这就是诸葛亮的战略眼光和战略安排。


江南不缺水


诸葛亮放曹操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诸葛亮要彻底征服关羽同时也让关羽了缺心愿。刘备三请诸葛亮并拜诸葛亮为军师引起了关羽张飞的不满。虽说博望坡和火烧心野让关羽张飞改变了对诸葛亮的看法,可是关张心里对诸葛亮的能力还是没有彻底信服。这些想法当然逃不过诸葛亮的眼睛。在赤壁之战诸葛亮算定曹操必定败走华容道。而诸葛亮深知关羽和曹操的关系,曹操对关羽赠战袍,赠战马,又对关羽有不杀之恩。诸葛亮又知道关羽是个有情有义的大英雄。知道关羽一致欠着曹操这个大人情,让关羽这次换了曹操这个人情,也让关羽彻底断了和曹操的旧情。所以在赤壁之战诸葛亮把所有的兵马全都各有安排。未独没有安排关羽的任务。故意用了个激将法,关羽果然上了当。当时关羽对诸葛亮说:军师为何对所有将官都有任务,独独没有俺的任务?诸葛亮说:有一个非常坚决的任务,别人没有能力完成,只有关将军能当此大任。我算定曹操必定败走华容道,只是觉得曹操对将军有恩,我怕将军故念旧情放了曹操。关羽说:俺原立军令壮。结果赤壁之战所有将官都有战绩。只有关羽在华容道看到曹操和他的旧友,败的惨不忍睹又想起当年曹操的恩情,眼一闭放了曹操。按照军令壮关羽当斩,刘备张飞赵云等将都为关羽求情,诸葛亮才免了关羽死罪。这一次诸葛亮不但让关羽彻底了断对曹操旧情,而且也让关羽永远欠着诸葛亮的一个不杀之恩的人情,从此关羽等将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心服口服。



第二诸葛亮不杀曹操是为了让曹操牵制东吴。诸葛亮安排关羽在华容道其实就是故意想放了曹操,如果想杀曹操安排张飞在此那曹操还能有活命吗?诸葛亮不杀曹操最主要原因不是让关羽换曹操的人情。如果说杀操就等于扶汉那么诸葛亮肯定不会安排关羽埋伏在华容道。诸葛亮考虑到如果杀了曹操,那么曹操的剩余势力肯定会大举行兵找刘备报仇,这样就削弱了刘备的势力,那么孙权就可以乘机攻打魏国,如果是这样,孙权的势力更会壮大。这是其一。其二,赤壁之战实际上就是吴、魏之战。所谓的孙刘联军只不过是东吴只用了诸葛亮一个军师,所有的兵马大多数都是东吴的兵马。所以曹操肯定会对孙权坏恨在心。放了曹操就等于让曹操去攻打东吴,这样对刘备有利。结果真的就如诸葛亮所预料那样,曹操养好兵马后真的伐吴。而刘备在这段时间以荆,襄,南郡等地为立主之地,招兵买马,势力得到了壮大,为三国鼎足之势典定了基础。



山野50


诸葛亮放曹操,那是历史上不曾发生过的。即使诸葛亮真的放过了曹操,那也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诸葛亮的主公刘备指示他这样做的。刘备放曹操,还真有可能。刘备当时的全部兵力就是2万人,和东吴孙权的8万人马加起来,勉强可以与曹操抗衡。曹操的总兵力超过40万,是孙权和刘备共同的敌人,假设曹操突然倒下了,北方政局就要全面洗牌,当时曹家还没有一个掌控大局的重量级人物,所以北方必定陷入诸侯并起的混乱局面。而孙权用江南8万精锐北伐,携胜利之余威,必定可以建立一方霸业。到了那个时候,孙权成就一番大业,甚至可以成为中原之主,绝对容不下刘备一方。这是可以确定的事情,因为不久之后,孙权就拿关羽占据的荆州开刀,一举歼灭关羽的军队,还杀害了关羽本人。可见,孙权和刘备联合,完全是建立在共同的利益之上,一旦与利益相抵触,孙权就会立即翻脸不认人。关羽轻视了东吴,所以他牺牲掉了性命。刘备深深知道这一点,明白他和孙权的联盟是多么的脆弱,只要势力平衡被打破,孙权的军队就会立即像饿狼一样扑来,而当时的刘备一方人困马乏,又没有一个稳固的根据地,根本就无法抵抗东吴大军。所以,为了不立即打破势力平衡,让孙权不敢轻举妄动,刘备是很有可能故意放曹操一马的,因为是这样符合刘备一方的利益的。如果刘备指示诸葛亮这样做,诸葛亮也是一个聪明人,绝对会对此方案言听计从。当时,对于刘备一方来说,曹操不能死,他还有利用价值。对于孙权一方来说,则是死得好。


怀疑探索者


作为败军的曹军,尽管在赤壁被周瑜的火攻烧得焦头烂额,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曹操手下猛将如云,此时小本经营的刘备想一举擒住曹操其实是不容易的,所以孔明只能派三路人马分别去在三个天险之处堵截曹操。经过三次袭扰的筋疲力尽的曹军,极有可能在第三个(也就是最后一个)天险之处被擒获。如果孔明安排第三轮堵截大军的大将是赵云或者张飞,则曹操必被擒住。但妙就妙在孔明最后安排的是由关公去干第三轮堵截的差事。按照“三国演义”的原文,孔明差遣了张飞赵云之后,本不打算安排关公去。如果关公此时不主动提出要去打仗,则曹操多半会冲破由张飞和赵云所构筑的防线而逃之夭夭。如果关公提出也要去捉拿曹操,则孔明必知关公过去与曹操的一段交情,以及关公的为人,可以预见他会放走曹操。而孔明此时本来就打算放走曹操,所以如此将关公留在最后,而先安排张飞和赵子龙去打头阵是孔明的“占优战略”,这是这个故事中的第一轮博弈。


车主小管家


不是诸葛亮无意放曹操,是必须放,放则生,不放则自取灭亡。

如果真的在华容道生擒或者杀害曹操了,北方必定打乱,三足就只剩下刘备和孙权了,更重要的是,共同的敌人没有了,就彼此相争了,而此时刘备实力远不及孙权,争又争不过,难说会不会被孙权所灭。

而放曹操以后,曹操回到北方,还是刘备孙权共同的强大敌人,有了这个共同敌人存在,孙权就不敢贸然攻击刘备了,而赤壁大败后,曹操也不会轻易南下,这样刘备就安全了,同时还为发展壮大赢得时间了。 所以,诸葛亮放曹操,放自己则生,不放,自己也会灭亡。


云淡风轻78474903


华容道放曹是诸葛亮有意为之,实属英明之举。诸葛亮一生谨慎,别的不说,后来一伐中原时,怕遭埋伏而不采纳魏延兵出子午谷由小路取长安之计,宁愿兵出祁山,稳中求进就是最好的例子。要知道诸葛亮极会用人,深知属下性格,当然更清楚云长义气深重知恩必报的脾性,在华容道是绝不会杀了曹操的。如果诸葛亮存必要杀曹操,只需另派赵云或张飞前去,曹操便插翅难飞。他那样做,可见别有用意。孙刘两家联合拒曹,赤壁交战之际,作为冤家对头,诸葛亮何以要放掉曹操呢?当时的形势,刘备兵不满千,尽占有江夏弹丸之地,就算华容道上杀了曹操,也根本无力一统天下,倒反而给江东孙权以极好的机会,借赤壁之胜,乘胜追击,大占便宜。加之曹操一死,群龙无首,北方已被曹操平定了诸候以及益州刘璋、汉中张鲁等便可乘火打劫,天下必乱!诸候纷纷混战,互相兼并,战事不休,到时候,不仅导致生灵涂炭,诸葛亮也必将成为千古罪人。而且,如此弱肉强食之争,对实力虚弱的刘备也丝毫无益。如果放其生还,他由于赤壁新败,元气大伤,定要好好修整,伺机报仇;孙权虽胜也因忌惮,必然加紧防范,不敢妄动。这样两大诸候互相牵制,诸葛亮便能大展其才,虎距荆襄,进兵西川,取益州,夺汉中,得

三分天下

,谋得魏、蜀、吴三足鼎力的局面。“诚如是,则

霸业

可成,汉室可兴矣。”事实上,诸葛亮确实这样做了,可见他当时就高瞻远瞩,早有图谋,可谓成竹在胸了。除了战略上的需求之外,诸葛亮之所以要借关羽之手放曹还另有用意。一则可让云长报曹操许昌的知遇之恩,成全其义;二则可使骄傲的关羽心悦诚服,从而提高自己的威望,此真是“一箭双雕,巧计连环”啊!诸葛亮让关羽守华容道就是意在放曹,这不仅不失策,而恰恰是运筹帷幄的神机妙算。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就有如此远见卓识,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可真是当之无愧啊!这是诸葛亮的战略需要,因为当时刘备集团的力量是很弱的,如果杀掉曹操,北方势必陷入混战,这给战后最强大的东吴孙氏政权提供了很好的统一中国的机会,加上周瑜的雄才大略,刘备一准被东吴所灭,所以,刘备集团要想在夹缝中求生存、发展必须要有一个与东吴政权相当的力量来牵制它,诸葛亮要利用曹魏政权的力量来牵制孙权,故他在赤壁之战的华容道不能杀曹操,并且他还在此卖了一具很大的人情给关羽,从而巩固了自己在刘氏集团中的地位。


闲的蛋痛来研究三国


很高兴认识回答这个问题。诸葛亮放曹操我觉得很简单,而且一举两得。首先,派关羽去放曹操,让关羽承诸葛亮的人情,因为关羽一直对诸葛亮都有意见,可以更好的收服关羽。再就是局势的问题,赤壁之战时,刘备势力薄弱,没有多少兵力和地盘,如果曹操被杀,孙权一家独大,下一个被灭的肯定是刘备集团,而且杀了曹操,还可能引起曹操政权的报复,所以,留下曹操也是为了平衡势力,既做了人情,又保全了自己。如果杀了曹操就形成不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这对于尚未站稳脚跟的刘氏集团来说是不利的,所以,无论如何,曹操也不能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