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英雄第三十篇·高祖所属·河上塞的守卫者·假相阎泽赤

故市,为古地名:

故市城州北三十五里。汉县,属河南郡。高祖封功臣阎泽赤为侯国。《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七》

如上,故市县为汉时所置,属河南郡,汉初则为故市侯国。

而这故市侯国的第一任国主,便是汉初开国元勋故市侯阎泽赤。

按《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所记:

楚汉英雄第三十篇·高祖所属·河上塞的守卫者·假相阎泽赤

故市,以执盾初起,入汉,为河上守,迁为假相,击项羽,侯,千户,功比平定侯。

阎泽赤,最初是以执盾之卒加入刘邦麾下。其后一直随军作战。在反攻出关中之后,为河上郡太守,而后又被升迁为代理丞相,随军击项羽,立功,随被封侯。

由上可看出,阎泽赤的出身是很低下的,最初也仅仅只是一名执盾的士卒。但是在之后的历次作战中,应该是表现很突出,但是这里没有标明,所以,也很难准确分析出他的功绩。

而在之后,阎泽赤居然就升迁为了河上郡太守。

如此,按照《史记·高祖本纪》中的记录:

二年,汉王东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皆降。韩王昌不听,使韩信击破之。於是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关外置河南郡。更立韩太尉信为韩王。缮治河上塞。

汉二年,刘邦率军回攻三秦,其后除了雍王章邯还在抵抗外,塞、翟、河南以及韩等四国,均为汉所吞灭。由此,刘邦遂在这四国的基础上设立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与中地六郡。而这也是河上郡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中的记载。

事实上,河上郡的存在时间非常短,之前为秦内史郡,其后则为汉左内史郡,故而,基本上河上郡也就只是在楚汉时期因为特殊的情况而设立的。那么,这个特殊的情况又是什么呢?

按照先前引用的那段话中在其后所用的一句记载:

缮治河上塞。

这里的意思是,重新整修河上要塞。

如此,再看一条记载:

【集解】:晋灼曰:“晁错传秦时北攻胡,筑河上塞。”

秦帝国时为了北攻匈奴,遂于此地修建河上要塞。如此,很多解释就通了。

河上郡的设立,应该就是和这个河上要塞有关。而正是因为河上郡的设立,才有了阎泽赤担任河上郡太守的记录。

所以,这里的记载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刘邦委任阎泽赤为河上郡太守,专管河上要塞的整修及管理。

而目前虽然没有关于这个河上要塞的相关记载,但是根据太史公在这里专门记录的这一笔,以及刘邦专门设立河上郡这一点来说。再结合河上郡为关中对外之枢纽地带,合理的推算,河上要塞应该是关中对外的一个后勤转运点。

同时,河上要塞应该还担任对外防御的一个作用。总之,这个河上要塞定然是对之后整个战局有很大影响的。

如此,再推算之后刘邦于彭城惨败后,一路溃败,在吕泽的护送下回到关中,而其得到重要保障的一点,应该就是河上要塞的修筑已经完成了,并且管理的还非常好。

换言之,其实刘邦在东征之前,就已经做好失败的可能了。万一失败,那么只要有河上要塞在,退可通过河上要塞防御而固守关中,进则也是通过河上要塞转运兵员及补给,以继续攻略天下。

所以,应该就是在刘邦彭城失败后,阎泽赤身为河上郡守,对刘邦之后的东山再起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此,在其后情况好转后,刘邦便大力启用阎泽赤为汉政权代理丞相,随军征战项羽,以协助自己管理一部分政务。

而后在项羽败亡后,阎泽赤自然就是以功封侯:

六年四月癸未,侯阎泽赤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六年癸未日,阎泽赤受封故市侯,食邑千户。

而至于史书后面记录的“功比平定侯”,这里的平定侯则指的是吕后时期的齐国丞相寿。这个人和阎泽赤的经历差不多,都是从基层崛起,而后出任地方大员。所以说他二人功绩可比,也能理解。

但总的来说,阎泽赤因为河上要塞的事务,再加上之后担任代理丞相随军征战期间,与刘邦的关系匪浅,所以也让其在此时得以封侯。

九年,夷侯毋害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只是可惜,阎泽赤在封侯后的第三年,便不幸去世了。

以上,便是故市侯阎泽赤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