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尿毒症的發生並非「突然」,你在用什麼方式傷害自己的腎?

成都日報記者 鄧曉洪

最近到某醫院採訪,遇見一個熟人,年僅38歲,是個12歲孩子的母親,她告訴我她患了尿毒症,已開始做血透治療。

這讓我非常吃驚,在半年前我曾見過她,那時看起來還非常健康,只是人有些胖,不曾想這次見面,她就是個尿毒症患者了!

在我們身邊,時常會有“突然”患上尿毒症的人,這一不可扭轉的疾病,瞬間為家庭蒙上了一層陰影。

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腎內科專家、主任醫師周樹錄說,腎臟是一個很嬌嫩的器官,不良生活方式總會讓腎受傷,從而為尿毒症的發生埋下伏筆。

患尿毒症的發生並非“突然”,你在用什麼方式傷害自己的腎?

腎內科專家周樹錄。時光/攝


她患尿毒症並不是“突然”

記者這個熟人,權且稱她為“李梅”。如果從醫生的角度看,她患尿毒症並不是“突然之間”,而是一個累積過程,只是因為她缺乏健康知識,忽視了那些日益累積的危險因素。

用成都話說,李梅是個“五香嘴”,喜歡吃,為了找好吃的,不惜驅車百里。

30歲後,她開始長胖,繼而查出糖尿病和高血壓。即便如此,她也沒有約束住自己的嘴,血糖和血壓控制得不好。

周樹錄說,腎臟通過排水調節身體水平衡,同時調節電解質平衡以及身體的酸鹼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問題就來了。

“吃得太鹹、體內鹽多,會導致高血壓發生,從而造成腎臟損害,同時,糖尿病本身就是造成腎臟損害的一大原因,多重因素疊加,腎臟就不堪重負了。”

我們在用怎樣的方式傷害腎?

周樹錄說,腎臟疾病的發生率在我國已達10.8%,其中部分患者會最終成為尿毒症患者。

“因為生活方式的改變,腎臟疾病的發病呈增長趨勢。”他說,在生活當中,很多人並沒有刻意去為嬌嫩的腎提供保護,諸多不良的生活方式都在傷害著腎。

患尿毒症的發生並非“突然”,你在用什麼方式傷害自己的腎?


那麼,我們在用怎樣的方式傷害腎臟呢?周樹錄列舉了一些常見的方式:

首先是吃太鹹傷腎。我們每天只需攝入6克鹽就夠了,但一些人吃太鹹,日均超過10克,給腎臟造成負擔。

其次是喝水少帶來腎臟隱患。水喝得少,尿就少,體內毒素排不出,尿路易形成結石,引發感染,為腎傷害埋下伏筆。

再次是常喝含咖啡因的飲料傷腎。這類飲料易讓體內尿鈣增加,日積月累就傷害了腎。

愛喝啤酒除了形成尿鈣,還將造成脂肪堆積、血尿酸增高和嘌呤物質增高,繼而形成高尿酸血癥,這也是引起腎功能不全的一個原因。

此外,吃得太油膩和不遵醫囑亂用藥物也是原因之一,“特別是一些消炎鎮痛藥物,可直接造成腎臟損害。”

周樹錄說,除了以上原因,生活方式造成的腎損害還有很多,比如憋尿、吸菸、熬夜、超負荷運動等等。“所以,我們必須從點滴著手,去呵護腎臟。”

體檢是避免悲劇的有效方式

周樹錄說,腎臟疾病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隱匿性非常強,在初期幾乎不會有任何表現,一旦有了症狀,就已經比較晚了,“所以很多病人有了症狀去檢查,就發現已經是尿毒症了。”

患尿毒症的發生並非“突然”,你在用什麼方式傷害自己的腎?


除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外,還有什麼方法能保護腎臟呢?

周樹錄說,體檢監測是避免悲劇發生的有效方式,應該養成定期體檢的習慣。通過查尿,就能瞭解腎臟的健康狀況。

如果在早期查出蛋白尿、血尿,及時配合醫生治療,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扭轉局面的,“大部分腎炎在早期是可以治癒的,少部分在早期不可治癒,但能通過治療得到良好控制,避免尿毒症的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