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時期,宋夏戰爭爲何總是夏勝宋敗?

天飛鶴


每次看夏宋戰爭都看的很鬱卒。論國土,夏小宋大;論國力,夏小國寡民,宋人口眾多;論兵力,宋仁宗時期常備軍隊120萬,西夏常備軍隊50萬。怎麼比較都是宋國該有壓倒性的勝利啊,但是宋仁宗時期的陝西三戰那是一戰不如一戰,看的某想吐血。

【李元昊劇照】

為什麼總是失敗呢?某替仁宗問天。

元昊他們爺仨是奔著党項獨立,建國稱帝的目標來的,人家目標明確,需要以戰立國,所以,一直都是挑事的一方。元昊更是發揚光大,趁著剛立國的威勢,剛新生的國家嘛,一切都是欣欣向榮的充滿了革新向上的精神,正是需要證明自己的時候,氣勢上都不一樣。

【宋仁宗劇照】

反觀宋國,已經歷經三代四帝,舉國上下武備鬆弛,光說軍隊的精氣神都不如夏軍。宋臣丁度曾經對夏宋軍隊的質量比較過:羌戎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不如也。隘險傾側,且馳且射,中國之技不如也。風雨疲勞,飢餓不困,中國之人不如也。

再說元昊,準備開戰之前,多次派人去五臺山禮佛,其實就是間諜打探路形地勢,安排行軍路線。做好了戰前準備。而宋國這一方呢,根本毫無防備處於捱打的境況。

元昊狡詐的軍事才能也是一部分原因,每次戰爭都能做到因地制宜,先發制人,分化敵軍圍而不打,設伏誘敵進入包圍圈,聚而殲之。

宋軍呢,總是被牽著鼻子走,戰線拉長,處處設防,兵力分散,被夏軍分而殲之。再加上宋軍將領的驕傲輕敵貪功冒進,不能知己知彼,情報屢屢失誤,只好稀裡糊塗的打敗仗了。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宋國邊線太長,兵力分散各堡寨,而且耗費軍資頗大。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再強壯也架不住小偷三天兩頭騷擾的,今天偷這裡明天偷那裡防不勝防。

只能防禦防禦再防禦,只能通過防禦來應對西夏,這也是仁宗時期朝廷對西部的戰略態度。通過加強邊備,才從捱打的狀態變為對峙,直到神宗上臺,宋國才從防禦狀態轉變成進攻狀態。

就是這樣。

請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覺得猴格寫的還行的就賞個關注吧!謝謝!


猴格大人


我們先從三川口之戰講起。公元1039年正月,西夏主李元昊要求宋仁宗將其“冊為南面之君”,實際上是承認其稱帝的事實,但遭到宋仁宗拒絕。雙方自此進行敵對關係。這年十一月,西夏進攻保安軍(今陝西志丹)被擊退。隨後,西夏又集結三萬餘人進攻承平寨,再次被守將許懷德擊敗。李元昊在兩次戰事都未能取勝後,派人向延州(今陝西延安)知州範雍假裝求和,範雍竟然信以為真,不加防備。公元1040年正月,李元昊乘宋軍不備,突然大舉進攻保安軍,範雍十分驚慌,立即調遣劉平、石元孫前去救援。不想西夏此時已襲佔了延州的西北門戶金明寨,直抵延州城下。範雍又急調劉平和石元孫立即回兵救延州,並命令其他將領也率軍來救。劉平、石元孫和其他宋軍合營馬騎軍萬餘人一起向延州趕去。當走到延州西偏北不遠的三川口時,與西夏軍遭遇,雙方展開激戰。由於後軍黃德和率軍先逃,導致宋軍自亂陣腳,被西夏擊敗。劉平、石元孫率殘部千餘人獨自抗擊,最後兵敗被俘。史稱“三川口之戰”,也叫“延州之戰”。西夏也由於傷亡慘重而退兵,延州解圍。這是北宋中葉以來與西夏戰爭中的首次失利。我們發現,宋軍在防禦戰方面還是可圈可點的,但是在野戰上確實遜色於西夏。而這次失利的主要原因還是主帥範雍輕信了李元昊而放鬆了警惕。

我們再看鎮戎軍之戰。公元1041年二月,李元昊又派人向涇原路假裝請和,企圖再次矇騙宋軍,但是被巡視邊防的韓琦識破。韓琦得知西夏準備進攻渭州(今甘肅平涼),立即命鎮戎軍(今寧夏固原)守將任福率軍萬餘人進攻西夏。出征前,韓琦囑咐任福各寨之間相距不要超過四十里,不僅利於互相救援,而且便於軍糧供應,並反覆交待“度勢未可戰,則據險設伏,待其歸然後邀擊之”。任福與西夏軍遭遇後,西夏軍佯裝敗退。任福不知是計,率大軍窮追不捨。當追到羊牧隆城(今寧夏隆德西北)南五里時,發現西夏軍已擺好陣勢,只待宋軍到來。任福此時方知中計,但為時已晚,只能硬著頭皮發動進攻。由於宋軍“人馬已乏食三日”,雖奮勇拼殺,但最終敗下陣來。先鋒桑懌戰死,主帥任福手揮四刃鐵鐧雖身先士卒,殺敵無數,但終因力竭,左頰中槍而亡。西夏軍在擊敗了任福的主力後,又轉攻偏師朱觀部,激戰半日,宋軍戰死六千餘人,餘部潰散,朱觀僅率殘兵千餘人依託民宅繼續抵抗,直到天黑。最後在涇原部署王仲寶援軍的助戰下方才脫險。西夏軍也傷亡重大,只好退兵。史稱“鎮戎軍之戰”。此戰“

任福所統,皆非素撫循之師,臨敵受命,法制不立,既又分出趨利”,犯了兵家大忌,加上輕敵冒進,為西夏伏兵邀擊,遂致大敗。

三川口和鎮戎軍兩戰的失利迫使北宋改變了軍事策略,改進攻為防守。並鑑於這兩次戰役中,主帥因缺少親兵護衛導致陣亡或被俘,遂允許主帥根據各自的官銜高低,各設七十、一百、一百五十名親兵不等,專職保護主將。

最後我們來看定川寨之戰。公元1042年閏九月,西夏進犯涇原,副都部署葛懷敏率軍抗擊。都監趙珣認為,西夏勢眾,又遠道而來,肯定希望速戰速決。宋軍應該堅壁清野,消磨敵軍的鬥志,再尋找戰機切斷西夏軍的歸路,待敵軍士氣低落後發動猛攻,宋軍必勝。但葛懷敏不聽趙珣的勸告,反而兵分四路向定川寨(今寧夏固原北)進發,結果在定川寨被西夏軍包圍,又被切斷水源,宋軍大亂。葛懷敏親率大軍出戰,但被擊敗,在逃命的路上又差點被宋軍踩死。趙珣見勢,親率刀斧手與敵肉搏,又命騎兵助戰,才將西夏軍擊退。第二天一早,葛懷敏又指揮大軍向西夏進攻,但大軍不聽指揮,葛懷敏氣得用劍刺向不服從指揮的士兵,結果導致大軍自行潰散。葛懷敏只好領著大批將領向東南逃去,但剛走了二里路,就被西夏軍包圍,葛懷敏力戰而死。其餘留在定川寨的兩萬人由於沒有跟隨葛懷敏,得以保全。但他們眼看著葛懷敏被西夏包圍,卻不敢出兵救援,導致葛懷敏命喪敵手。定川寨之戰,未經重大戰鬥而敗,實際上是以宋軍拒戰而告終。“

大軍無鬥志”,是導致戰敗的根本原因。

通過這三次戰役我們發現,宋軍在以小部隊出擊或防禦方面,常常能克敵制勝。而宋軍的三戰皆敗除了都是西夏軍擅長的野戰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西夏每次出兵都是數倍於宋軍。在戰鬥力本來就遜色於敵軍的前提下,兵力又落後於西夏,失敗是在所難免的。就是因為有了這兩個劣勢,讓我們反而看到了宋軍的亮點。比如,主帥每次出征都身先士卒,士兵們也都奮勇殺敵,並不存在畏敵如虎的情緒。另外,雖然西夏軍兵力數倍於宋軍,但西夏並沒有以全勝結束戰鬥。反而在與宋軍的激戰中傷亡慘重,況且是西夏軍擅長的野戰,側面證明了宋軍驚人的戰鬥力。假如宋軍能夠集中優勢兵力,並採取有效可行的戰術,戰勝西夏不是件很難的事。況且以西夏的國力是無法承受如此消耗巨大的戰爭。但是以宋仁宗為首的北宋統治集團,在三戰皆敗的陰影下,沒有勇氣再與西夏決一死戰。遂依照李元昊的意願冊封他為夏國主,並同意他將名字改為曩霄,北宋每年送給西夏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二萬斤,逢節慶和李元昊生日另有饋贈,西夏向北宋稱臣。宋夏和議最終以北宋落個虛名,西夏得個實惠而結束。但北宋積貧積弱的形勢更加深入和積重難返。


歷史的小學生


夏國能取勝的根本原因、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的:戰爭的勝負、主要地決定於作戰雙方的軍事、政治、經濟、自然諸條件、這是沒有問題的、然而不僅僅如此!還要決定於作戰雙方主觀指導的能力!夏國方面指導這場戰爭的最高統帥是甄陛雄毅,多大略的景宗元昊、他自幼熟讀兵書、心嫻滔略、年輕時就帶兵打仗、在戰爭環境中已經將他鍛鍊成為夏國曆史上最傑出的軍事指揮者!他有一套適合夏國情克敵制的用兵之法、宋人將它概括為包藏變裔,他這一套完全為以後的夏國統兵者所遁形!在加上宋國軍政的腐朽!所以才導致戰爭失敗較多!


影娛快視


自從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以後。宋皇帝還經常讓各地將軍頻繁的輪換,使軍隊出現兵無常帥。帥無常師的狀態。甚至出現像范仲淹這樣的文臣執掌軍隊的現象。其戰鬥力可想而知。不但西夏就連遼國、金都對宋發動侵略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