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时期,宋夏战争为何总是夏胜宋败?

天飞鹤


每次看夏宋战争都看的很郁卒。论国土,夏小宋大;论国力,夏小国寡民,宋人口众多;论兵力,宋仁宗时期常备军队120万,西夏常备军队50万。怎么比较都是宋国该有压倒性的胜利啊,但是宋仁宗时期的陕西三战那是一战不如一战,看的某想吐血。

【李元昊剧照】

为什么总是失败呢?某替仁宗问天。

元昊他们爷仨是奔着党项独立,建国称帝的目标来的,人家目标明确,需要以战立国,所以,一直都是挑事的一方。元昊更是发扬光大,趁着刚立国的威势,刚新生的国家嘛,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充满了革新向上的精神,正是需要证明自己的时候,气势上都不一样。

【宋仁宗剧照】

反观宋国,已经历经三代四帝,举国上下武备松弛,光说军队的精气神都不如夏军。宋臣丁度曾经对夏宋军队的质量比较过:羌戎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不如也。隘险倾侧,且驰且射,中国之技不如也。风雨疲劳,饥饿不困,中国之人不如也。

再说元昊,准备开战之前,多次派人去五台山礼佛,其实就是间谍打探路形地势,安排行军路线。做好了战前准备。而宋国这一方呢,根本毫无防备处于挨打的境况。

元昊狡诈的军事才能也是一部分原因,每次战争都能做到因地制宜,先发制人,分化敌军围而不打,设伏诱敌进入包围圈,聚而歼之。

宋军呢,总是被牵着鼻子走,战线拉长,处处设防,兵力分散,被夏军分而歼之。再加上宋军将领的骄傲轻敌贪功冒进,不能知己知彼,情报屡屡失误,只好稀里糊涂的打败仗了。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宋国边线太长,兵力分散各堡寨,而且耗费军资颇大。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再强壮也架不住小偷三天两头骚扰的,今天偷这里明天偷那里防不胜防。

只能防御防御再防御,只能通过防御来应对西夏,这也是仁宗时期朝廷对西部的战略态度。通过加强边备,才从挨打的状态变为对峙,直到神宗上台,宋国才从防御状态转变成进攻状态。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吧!谢谢!


猴格大人


我们先从三川口之战讲起。公元1039年正月,西夏主李元昊要求宋仁宗将其“册为南面之君”,实际上是承认其称帝的事实,但遭到宋仁宗拒绝。双方自此进行敌对关系。这年十一月,西夏进攻保安军(今陕西志丹)被击退。随后,西夏又集结三万余人进攻承平寨,再次被守将许怀德击败。李元昊在两次战事都未能取胜后,派人向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范雍假装求和,范雍竟然信以为真,不加防备。公元1040年正月,李元昊乘宋军不备,突然大举进攻保安军,范雍十分惊慌,立即调遣刘平、石元孙前去救援。不想西夏此时已袭占了延州的西北门户金明寨,直抵延州城下。范雍又急调刘平和石元孙立即回兵救延州,并命令其他将领也率军来救。刘平、石元孙和其他宋军合营马骑军万余人一起向延州赶去。当走到延州西偏北不远的三川口时,与西夏军遭遇,双方展开激战。由于后军黄德和率军先逃,导致宋军自乱阵脚,被西夏击败。刘平、石元孙率残部千余人独自抗击,最后兵败被俘。史称“三川口之战”,也叫“延州之战”。西夏也由于伤亡惨重而退兵,延州解围。这是北宋中叶以来与西夏战争中的首次失利。我们发现,宋军在防御战方面还是可圈可点的,但是在野战上确实逊色于西夏。而这次失利的主要原因还是主帅范雍轻信了李元昊而放松了警惕。

我们再看镇戎军之战。公元1041年二月,李元昊又派人向泾原路假装请和,企图再次蒙骗宋军,但是被巡视边防的韩琦识破。韩琦得知西夏准备进攻渭州(今甘肃平凉),立即命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守将任福率军万余人进攻西夏。出征前,韩琦嘱咐任福各寨之间相距不要超过四十里,不仅利于互相救援,而且便于军粮供应,并反复交待“度势未可战,则据险设伏,待其归然后邀击之”。任福与西夏军遭遇后,西夏军佯装败退。任福不知是计,率大军穷追不舍。当追到羊牧隆城(今宁夏隆德西北)南五里时,发现西夏军已摆好阵势,只待宋军到来。任福此时方知中计,但为时已晚,只能硬着头皮发动进攻。由于宋军“人马已乏食三日”,虽奋勇拼杀,但最终败下阵来。先锋桑怿战死,主帅任福手挥四刃铁锏虽身先士卒,杀敌无数,但终因力竭,左颊中枪而亡。西夏军在击败了任福的主力后,又转攻偏师朱观部,激战半日,宋军战死六千余人,余部溃散,朱观仅率残兵千余人依托民宅继续抵抗,直到天黑。最后在泾原部署王仲宝援军的助战下方才脱险。西夏军也伤亡重大,只好退兵。史称“镇戎军之战”。此战“

任福所统,皆非素抚循之师,临敌受命,法制不立,既又分出趋利”,犯了兵家大忌,加上轻敌冒进,为西夏伏兵邀击,遂致大败。

三川口和镇戎军两战的失利迫使北宋改变了军事策略,改进攻为防守。并鉴于这两次战役中,主帅因缺少亲兵护卫导致阵亡或被俘,遂允许主帅根据各自的官衔高低,各设七十、一百、一百五十名亲兵不等,专职保护主将。

最后我们来看定川寨之战。公元1042年闰九月,西夏进犯泾原,副都部署葛怀敏率军抗击。都监赵珣认为,西夏势众,又远道而来,肯定希望速战速决。宋军应该坚壁清野,消磨敌军的斗志,再寻找战机切断西夏军的归路,待敌军士气低落后发动猛攻,宋军必胜。但葛怀敏不听赵珣的劝告,反而兵分四路向定川寨(今宁夏固原北)进发,结果在定川寨被西夏军包围,又被切断水源,宋军大乱。葛怀敏亲率大军出战,但被击败,在逃命的路上又差点被宋军踩死。赵珣见势,亲率刀斧手与敌肉搏,又命骑兵助战,才将西夏军击退。第二天一早,葛怀敏又指挥大军向西夏进攻,但大军不听指挥,葛怀敏气得用剑刺向不服从指挥的士兵,结果导致大军自行溃散。葛怀敏只好领着大批将领向东南逃去,但刚走了二里路,就被西夏军包围,葛怀敏力战而死。其余留在定川寨的两万人由于没有跟随葛怀敏,得以保全。但他们眼看着葛怀敏被西夏包围,却不敢出兵救援,导致葛怀敏命丧敌手。定川寨之战,未经重大战斗而败,实际上是以宋军拒战而告终。“

大军无斗志”,是导致战败的根本原因。

通过这三次战役我们发现,宋军在以小部队出击或防御方面,常常能克敌制胜。而宋军的三战皆败除了都是西夏军擅长的野战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夏每次出兵都是数倍于宋军。在战斗力本来就逊色于敌军的前提下,兵力又落后于西夏,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就是因为有了这两个劣势,让我们反而看到了宋军的亮点。比如,主帅每次出征都身先士卒,士兵们也都奋勇杀敌,并不存在畏敌如虎的情绪。另外,虽然西夏军兵力数倍于宋军,但西夏并没有以全胜结束战斗。反而在与宋军的激战中伤亡惨重,况且是西夏军擅长的野战,侧面证明了宋军惊人的战斗力。假如宋军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并采取有效可行的战术,战胜西夏不是件很难的事。况且以西夏的国力是无法承受如此消耗巨大的战争。但是以宋仁宗为首的北宋统治集团,在三战皆败的阴影下,没有勇气再与西夏决一死战。遂依照李元昊的意愿册封他为夏国主,并同意他将名字改为曩霄,北宋每年送给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逢节庆和李元昊生日另有馈赠,西夏向北宋称臣。宋夏和议最终以北宋落个虚名,西夏得个实惠而结束。但北宋积贫积弱的形势更加深入和积重难返。


历史的小学生


夏国能取胜的根本原因、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战争的胜负、主要地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这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不仅仅如此!还要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夏国方面指导这场战争的最高统帅是甄陛雄毅,多大略的景宗元昊、他自幼熟读兵书、心娴滔略、年轻时就带兵打仗、在战争环境中已经将他锻炼成为夏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指挥者!他有一套适合夏国情克敌制的用兵之法、宋人将它概括为包藏变裔,他这一套完全为以后的夏国统兵者所遁形!在加上宋国军政的腐朽!所以才导致战争失败较多!


影娱快视


自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以后。宋皇帝还经常让各地将军频繁的轮换,使军队出现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状态。甚至出现像范仲淹这样的文臣执掌军队的现象。其战斗力可想而知。不但西夏就连辽国、金都对宋发动侵略战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