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似乎“庸庸碌碌”度過一生,甚至感覺他治下的任一臣子都比他有名!為何?

liang來閒談


從小受了很多苦難,體察到百姓的苦難,繼位後在劉太后的壓制下戰戰兢兢,故有德,能忍,愛民,雖然在位期間國富民富人民安居樂業名臣輩出,但沒有進取心,老是賠款避戰,最關鍵的是沒兒子,繼位的是人家的兒子,所以政績什麼的都淡化了,名聲也就不顯了。


一片赤心


這平庸之主絕非平庸之人!

庸庸碌碌?平庸之道,可不是人人都能行的通的!任宗看似如史家所說,庸庸碌碌,但就是這庸庸碌碌造就了宋朝難得繁華,就是這庸庸碌碌讓其治下人才輩出!臣子強則顯君主弱,相反,君主強則顯臣子弱;這個要說的就是仁宗之仁,平庸之道不平庸,懂得避露鋒芒,不專權獨斷,善納雅言,讓治下臣民順勢發展,不過多幹預,換言之,仁宗的長遠目光,高明之處,在於願意與臣下“共治天下”!說他沒有豐功偉績的,不過是在辯論其沒有開疆擴土,但這也能體現他仁之所宗,不願以兵革而累天下臣民。仁宗愛民有心,更非平庸之人,他勤政愛民,節儉樸素,倡行仁孝之道,自有治下倍出能臣才子;換言之,能把國家治理如此繁華,民眾富饒,那臣子之強,不也在體現君主之強?臣子之所能,更也在體現君主之所能!當然後世對任宗的評價褒貶不一,但仁宗卻絕非如所說那般庸庸碌碌,毫無作為,單看其治下繁華,可想這平庸之道並非人人都可學的…!





博弈娛樂新媒體


在中國封建歷史上,宋仁宗無疑是個很“有名”的皇帝,他是第一個廟號的為“仁”皇帝,而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上廟號的為仁的也不過是四個皇帝,乾隆皇帝晚年多次說,他一生就欽佩三位皇帝,一個是他祖父康熙,一個是李世民,還有一個就是宋仁宗了,但如果我們翻開史料仔細看一下話,評價一個皇帝的文治與武功宋仁宗都不具備和沾邊,宋仁宗時代西夏正式開國,與西夏交戰失敗,繳納歲幣。就此北宋徹底失去了唯一的養馬之地河套地區,與大遼發生糾紛結果是提升歲幣。在文治上,文臣武將聚居一堂,可以說整個北宋的精華都聚集仁宗一朝。結果呢,“慶曆”新政半途而廢。狄青鬱鬱而終。總之,宋仁宗沒有顯示出一個皇帝應有的才幹和政績。那宋仁宗的“名聲”咋來的呢?

宋仁宗趙禎(1010年-1063年),初名趙受益,北宋宋朝第四位皇帝,在位四十二年(1022年-1063年),是北宋在位最長的皇帝,也是北宋全盛時期。宋真宗趙恆第六子,母為李宸妃。嘉祐八年駕崩, 享年五十四歲。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諡號為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廟號仁宗,葬於永昭陵。無子嗣。可以肯定地說,宋仁宗是北宋儒家和後世封建士大夫“吹噓”出來的一個“樣板”皇帝,是個模子。是希望皇帝按照士大夫樹立的模範皇帝宋仁宗那樣去學習和參考。但問題是太虛擬化,越往後越拔高,以後皇帝就越不到,而儒家士大夫又相信了自己宣揚。感慨再無宋仁宗。實際上真正有能力皇帝又瞧不起宋仁宗。在明朝時候,朱元璋問孫子朱允炆,他日為皇帝,以誰為卡楷模?朱允炆道:願為宋仁宗。朱元璋罵道:你學宋仁宗,那是要失地賠款,與蠻族並駕齊驅嗎啊?那些腐儒巴不得你是宋仁宗。他們才好肆意妄為,一番話語,也折射出一個道理,宋仁宗平庸。

宋仁宗年僅十三歲登基(而康熙十三年歲已經親政)。早年是太后臨朝聽政,直到二十四歲才親政。秉性寬厚是宋仁宗的特點。不弒殺是宋仁宗最值得後世讚譽的事情,至於說評價一個皇帝的文治武功宋仁宗做的都很一般。一個標準的守成之君,有小聰明沒大智慧。實際上宋仁宗值得稱道的地方就是他有自知之明,顯然,宋仁宗知道自己能力有多大,所以他才不折騰,完全放權。既然能力不行,那只有在“仁”和“忍”兩方面拼命下功夫,表演來贏得穩固的統治,再就是不生邊事。封建士大夫偏偏好這一口。宋仁宗和封建士大夫配合默契,各取所需。這才造就了宋仁宗的名聲和地位。

宋仁宗在位和剛剛駕崩的時候,並沒有這麼大的名聲。真正讓宋仁宗名聲鵲起是在宋哲宗登基以後,在王安石變法以後,新舊兩黨政治惡鬥,勢同水火黨同伐異,這個時候,新舊兩黨都開始“宣傳”和美化一個皇帝就是宋仁宗,提高宋仁宗的目的就是讓皇帝“施仁政”內在原因就是對自己放手。讓自己“胡作”而沒有責任。更為確切地說,就是太平盛世,承平日久,封建士大夫需要皇帝有待,而北宋一朝,封建士大夫無疑就是最幸福的。北宋九個皇帝,如果僅就能力而言,宋仁宗不如太祖,太宗,也不如真宗和神宗,也就比英宗和徽欽二帝強一點罷了,宋仁宗是幸運的,敢上了一個好時候。在位四十二年,人才不可謂不盛,能征善戰的武將也有,結果呢,范仲淹罷相。狄青活活屈死。國家財賦入敷不出。文治沒有文景之治的財富,武功沒有漢武帝的開疆闢土之功。實在是太一般了。

宋仁宗個人品德堪稱皇帝裡面第一位的,但問題是這個不當飯吃,沒有實際意義。宋仁宗駕崩以後,國庫空虛殆盡,軍隊不堪大用,已有亡國之兆了,如果不是宋神宗的變法、挽回了頹勢,恐怕宋朝怕是在神宗手上就要亡了。實際上,宋仁宗就是一個被“吹噓”的皇帝。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