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貓眼微影赴港IPO:背後是一場怎樣的搏殺

【財聯社】(記者 王浠源)經過5年的快速擴張,貓眼微影終於赴港IPO。

9月3日晚,港交所披露貓眼微影招股說明書。據招股書顯示,2018年上半年,貓眼平均月活躍用戶達到1.335億。

截至2018年6月30日,中國94.9%的電影院都通過貓眼在線銷售電影票,貢獻了今年上半年中國票房的99.7%。

招股書顯示,貓眼微影在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營收分別為5.96億元、13.77億元和25.48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106.6%。截至2018年6月30日,貓眼營收18.9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3.5%。

此外,貓眼的毛利從2015年的2.98億元增長至2016年的8.88億元,到2017年增至17.42億元,毛利增速分別為197%和96%,實現連續兩年毛利近翻番增長。2018年上半年毛利已達11.86億元。

但是目前貓眼還沒有實現盈利。

招股書顯示,貓眼微影在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分別出現12.98億元、5.08億元和761萬的淨虧損,2018年上半年淨虧損為231萬元。

預計貓眼微影將會在今年年底上市,屆時將成為中國電影票務第一股。

成為電影票務領域NO.1

貓眼電影於2012年成立,彼時的貓眼僅僅是一個在美團上的電影票買票入口,被人們簡單地定義為“電影票團購”。

在隨後的兩年多時間裡,電影票務公司呈井噴式增長,一度達到40家。競爭大戰由此拉開序幕。

在互聯網競賽中,總是背靠大樹好乘涼。2016年4月12日,貓眼從美團分拆獨立運作並獲得來自美團億元級以上的A輪投資,隨後5月27日,光線傳媒通過現金+股票的方式,成為貓眼控股股東,貓眼電影當時估值 83 億元。

4月26日,騰訊系的微影時代以30億元的融資總額完成了C+輪融資,微影時代前後進行了兩次C輪融資,募資總額高達45億元,公司估值達20億美元。

之後淘票票在2016年5月15日獲得17億元的A輪融資,整體估值高達137億美元。

背後有金主的三家公司開始了瘋狂的票補大戰以搶佔市場份額,最終,這三家公司擠掉了其他競爭對手,佔有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形成了電影票務三足鼎立的局面。

隨著業務的深入,這三家互聯網公司不僅僅滿足於賣票,而是利用自身數據和流量優勢拓展到電影產業鏈本身。他們熟知用戶的購買頻次、觀影偏好、電影消費行為的全部數據,能將其應用在宣發上,其中貓眼成績亮眼。

2018年1季度200億票房背後,貓眼進一步坐實了國內第一互聯網電影宣發平臺的位置,貓眼宣發的《紅海行動》《捉妖記2》《羞羞的鐵拳》等影片,已經全部進入中國電影票房總榜TOP10。

像團購大戰、網約車大戰、共享單車大戰一樣,錢不能一直燒下去,總有一家公司要佔據老大的位置。2017年9月21日,在騰訊的撮合下,貓眼和微影時代宣佈實現戰略合作,共同組建一家新公司“貓眼微影”。

合併後的新公司將擁有光線的行業資源,以美團、大眾點評、貓眼、微信四大平臺作為流量入口,背靠騰訊這顆大樹,同時擁有貓眼、格瓦拉等核心品牌,本來在行業中排名第一的淘票票在兩家合併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

招股書援引艾瑞諮詢的調查報告,按照2018年上半年電影票務交易總額計,貓眼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在線電影票務平臺,市場份額超60%,遠超淘票票,成為中國電影票務領域的NO.1。

融入騰訊泛文娛

2017年11月,貓眼獲得騰訊10億元增資,為貓眼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騰訊的流量優勢為貓眼拓展業務提供了便利。

貓眼與微信搜索合作上線了小程序搜索功能,支持電影搜索直達貓眼購票。同時,貓眼與微信聯手利用“微信自媒體矩陣”+“貓眼小程序”組合,探索電影社交營銷新場景,幫助影片進行營銷曝光和購票轉化。

騰訊對貓眼的大力支持是其泛娛樂戰略佈局的需要。

2017年11月8日,閱文集團正式掛牌上市,開盤不到半小時,股價就突破了百元大關,市值達到928.17億美元,成為當年第四季度港股最大的一宗IPO。

幾乎與此同時,市場上又傳來騰訊的嫡系QQ音樂將赴美上市的消息。據外媒報道,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正尋求IPO前新一輪融資,估值100億美元。

已經上市的還有直播領域的虎牙和即將上市的鬥魚。

騰訊通過拆分、合作、投資等方式,已經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包括遊戲、文學、視頻、音樂在內的泛文娛業務矩陣,不僅擁有可以源源不斷為騰訊電視劇、電影、動漫、遊戲製作提供IP供給的閱文集團、最大的網絡視頻平臺騰訊視頻,如今也在加大扶持貓眼的力度。

按照騰訊的佈局,在未來,貓眼不僅只賣電影票,而是要成為泛娛樂內容消費交易的入口,成為騰訊進入電影業的新支點。

貓眼對於自己的定位也不僅僅是一家電影票務公司,而是一個泛娛樂綜合平臺,這與騰訊對它的期待不謀而合。

根據招股書顯示,目前貓眼的業務由四部分構成:在線娛樂票務服務;娛樂內容服務;娛樂電商服務;廣告及其他服務。也就是說,貓眼還參與到電影的製作中。

招股書顯示,2018年上半年,貓眼提供娛樂內容服務的標誌性電影有14部,其中作為聯合出品方推出的《我不是藥神》獲得30.98億的票房,作為聯合出品方和主控發行方推出的《羞羞的鐵拳》獲得票房22.13億。《前任3:再見前任》獲得19.41億票房,貓眼為其聯合出品方。

同時,貓眼還為《歸去來》、《延禧攻略》等熱門劇集,以及綜藝節目《創造101》提供數據支持和專業化的營銷服務。

騰訊PK阿里

儘管貓眼目前市場份額第一,但後有淘票票的追擊,阿里曾說,會大力支持淘票票的發展,在資金和資源上沒有限度,可見要貓眼要穩住市場第一的位置也不輕鬆。

貓眼微影與淘票票的競爭,背後實際上是騰訊和阿里的又一次搶奪戰。在目前情況來看,或許騰訊已經悄悄佔了上風,這樣的上風也波及到了騰訊影業與阿里影業的對抗。

去年10月騰訊一口氣成立了騰訊影業和企鵝影業兩家子公司,並大舉入股“華誼”,成立“星影聯盟”,宣佈“騰訊電影+”計劃,讓騰訊看起來像電影行業的“服務商”和“投資者”,並非“內容製作者”。

但是騰訊參與電影的熱情還是很高的,去年騰訊集中發佈了《慶餘年》、《上海堡壘》、《藏地密碼》《網球王子》等43個影視項目消息。其中既有《精絕古城》、《魔獸》、《全職高手》的成功,也有《擇天記》、《爵跡》、《少年》、《微微一笑很傾城》的口碑或票房不盡如人意的情況。

相比之下,阿里的情況就不太好了。《擺渡人》、《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失利,《傲嬌與偏見》、《喜歡·你》等電影票房也並不高。倒是在補貼淘票票上花了不少錢。

阿里影業2017年虧損10個億,2018年開年第一季度虧損高達7個億,主因是2018年春節檔大幅推廣淘票票,燒錢為用戶提供票補服務。第一季度虧損將近與2017年全年持平,按照這個趨勢,阿里影業2018年全年虧損可能高達20億以上。

騰訊和阿里對電影都不惜重金投入,不同的是,騰訊將錢花在了資本投入上,阿里卻花在了對淘票票的補貼上,這可能對淘票票來說是一件好事,但是對整個阿里影業來說會有入不敷出的風險。

騰訊的泛娛樂和阿里的大文娛都是基於原有的基因發展起來的。騰訊是以遊戲和社交起家,關係鏈和IP是核心,所以騰訊的泛娛樂以IP為主,再借由騰訊的影業和流量分發平臺進行IP變現和孵化。

阿里以淘寶起家,是買賣貨品的流量平臺,此後併購也多以流量平臺為主。所以阿里的核心是流量分發,大文娛也以流量分發為基礎開始佈局,此後再通過買買買的方式補齊上游IP以及電影票務。

但是電影行業畢竟是一個重視內容製作的傳統行業,儘管流量對於電影的宣發很重要,但是影片的質量才是票房的最終保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阿里明顯在在內容上有短板。

阿里的暫時失利或許會影響淘票票對貓眼微影的競爭,未來淘票票能否超越貓眼微影,阿里需要花多大血本幫助淘票票重新搶回市場,一切都還是未知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