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透:人民幣波動買什麼基金比較妥

前幾天的一個會上,胡潤展示了一個報告,講中國大部分的富人都開始嘗試把30%以上的資產配置成海外資產以分散風險,還鼓勵大家到海外買房,當全球公民。當然,對於絕大部分還沒有實現財富自由的人來說,比如筆者本人,錢顯然還沒賺夠,分散風險,讓家族產業長盛不衰一類的宏大目標還不好意思提,畢竟今年財富自由的標準已經上升到了1.3億。

不過匯率跟平頭老百姓畢竟還是有些關係的,今年6月至8月末,人民幣兌歐元下跌了7%左右,五月底米蘭7400塊人民幣左右的包包,現在你要花8000塊,當然用歐元看的話可能前後都是1000歐並沒有什麼變化,多花的600元,顯然是損失了。所以,即使不是想做全球公民,只要還有出國血拼的想法,手頭留一些美元計價的資產也是有一些必要的。

手頭留一點美元資產是好事 但是天真就輸了

不過以為拿到了美元的資產就萬事大吉,那就顯然太傻、太天真了!

聊透:人民幣波動買什麼基金比較妥

數據來源:wind 截止日期:2013年9月2日至2018年8月30日

從上面的美元兌人民幣的走勢看,2016年底以前美元更為強勢,而2017年人民幣強勢,今年4月以來又是美元強勢,但是政策層面很快有了新的應對。所以放長時間週期看,其實我們也說不好人民幣對美元是否會一直貶值或者升值。如果人民幣貶值,持有美元資產當然就是賺的,如果人民幣升值持有美元資產就是賠的。所以以為拿了美元資產就萬事大吉的同學可以去面壁反省一下,不能這麼天真了。

為什麼富人們鐵了心去配置美元資產呢

既然美元資產同樣有漲有跌,不是那麼靠譜,為什麼富人們還是鐵了心去配置這些資產呢?崇洋媚外?叛徒?洋奴才?想太多了。其實沒有那麼複雜,舉個例子就明白了。比如手頭有1萬元人民幣和價值1萬元人民幣的美元資產,都去投資年收益3%的債券。假如一年以後美元兌人民幣升值5%,那麼把此前價值1萬元人民幣的美元資產,折算一年以後的人民幣,其價格是10000*105%*103%=10815元,再加上此前的10000元人民幣資產,此時的價格是10000*103%=10300元。這樣,20000元經過一年賺了1215元,收益率達到6.075%。相比全部持有人民幣資產獲得3%的收益率自然好一些。

有人可能會說,不過是比全部持有人民幣資產多賺了一點,也沒什麼了不起。所以還得換個角度用美元去考慮一下這個問題,假如年初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是6.5,年初2萬元人民幣,可以兌換3077美元。如果全部持有人民幣資產,按照3%的收益率,年底有20600元人民幣,但是由於人民幣貶值了5%,到時候可以兌換的美元數是20600/6.5*95%=3011美元。顯然虧了66美元。

當然,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反覆的假設來回去算一算,這裡就不繼續繞下去了直接公佈答案。單獨持有人民幣或者單獨持有美元都會讓資產處於風險的狀態下,上面舉的例子是單獨持有人民幣資產,在人民幣貶值的時候虧了,而如果單獨持有美元資產,在那種條件下會賺的更多。但是如果人民幣升值,所有的結果又是翻轉的。其實除了炒匯的人,沒有多少人喜歡這種心跳的感覺,富人也是如此。所以富人偏好把資產放在兩種資產上,如果人民幣升值,美元貶值,那麼美元資產價格損失的部分,會被人民幣資產價格增加的部分對沖掉,沒有因為外匯價格的變化導致整體資產價格縮水,而美元、人民幣的資產都投資了對應的債券,所以債券收益的可預期性更高。

普通人為什麼不是必須配置海外資產

儘管我們不是每個人都能像胡潤說的那批財富自由的人一樣隨便在紐約、溫哥華買房買地,大手筆的配置海外資產。但是我們也會擔心手裡的人民幣資產貶值,如果真的貶值了跟住在美國的同班同學相比,我們的就會有心理落差。不過事實上美國的同學,在2017年人民幣升值的時候,跟我們相比心理落差也是不小的,那個時候中國旅行團能夠在海外如此囂張的買買買,跟人民幣升值也是關係很大的。但是,跟同樣住在國內的同學相比,人民幣升值也好、貶值也好,其實相互之間的財富對比並不會有什麼大變化,自然也不會有什麼心理落差。所以,這說明一件事,錢多錢少某種意義上其實也是一種感性的東西,如果你還沒有準備做一個全球公民,或者你並沒有多少海外的活動,或者你並不需要跟海外的同學作比較。其實,海外資產配置,並非一個必須的配置。但如果當你有明確的海外旅遊、消費、留學、置業、移民的目標的時候,海外資產配置就有了其現實意義,因為這個時候匯率的變動確實會影響你的資產在對應國家的購買力。

所以,對於普通人而言,比較現實的海外資產配置,不是站在全球化的視野下,像富人一樣全球性的分散資產,而是為自己必須完成的涉外活動中所涉及到的資金提前準備就好了。還是前面那個例子,假如前面提到的2萬塊錢是打算明年出國的時候買個LV的包包,那麼很顯然將資產平均分配在人民幣資產和美元資產上,要比集中持有人民幣或者美元資產所承受的風險要小很多。畢竟我們絕大多數人即使拿出全部資產在一個國家,還不一定能滿足自己在這個國家的全部需要,所以配置海外資產這件事一定是按需配置。

債券型QDII基金為什麼是個好選擇

由於普通人涉外的事物不是很多,金額也不是很大,靈活非常必要,所以債券型QDII基金顯然就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比如日前來到金牛直播的嘉賓,來自融通基金的成濤先生,所管理的融通中國概念債券QDII基金的起購金額只有10元,而且在申購和贖回的時候是以人民幣進行結算,不僅靈活,而且也不必麻煩的去購匯。這樣在實際應用中,會更容易滿足普通投資者在小額的資產配置中的需求。

此外,國內銀行的美元存款利率普遍很低,換了美元幾乎沒有投資收益,但是國內銀行在海外發行的美元債券收益率卻普遍超過3%,其他非銀行的中資企業發行的美元債券收益率就更高了,通過購買債券型QDII基金,可以同時享受美元升值的收益以及境外美元債券的高息,是一舉兩得的方案。

這個基金的操作比較特殊

當然請基金經理成濤先生來做直播自然不是去討論如何買基金的,而是因為在在最近的一段時間,成濤所管理的基金在所有的債券型QDII基金中做得比較好,據金牛理財網數據顯示,截至9月3日,融通中國概念債券QDII基金今年以來累計收益7.27%,在29只QDII債券基金中位居首位,同期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0.02%。這隻基金主要持有中國企業在海外發行的以美元計價的債券,比較有特點的是不僅在4月到8月人民幣貶值的時期,取得了較為快速的淨值增長,在4月以前人民幣升值的條件下也取得了持續的增長。

分析成功原因的時候,簡要來說是三個方面:首先投資策略比較穩健,在今年宏觀不確定性較大的時候更偏向防禦型;其次中國概念債券在海外由於被低估,因此利率相對其他美元債券更高;最後,成濤本人由於有多年外匯市場投資經驗,在產品成立至今充分利用各種工具對匯率風險進行了有效的管理。所以在人民幣升值階段,儘管很多債券型QDII基金都有所下跌,但是成濤所管理的基金受到的衝擊很小,仍然實現了盈利。

投資建議:資產配置為基礎 可以適度優化

所以回到本期的話題,為了防範人民幣貶值給涉及到需要做海外資產配置的投資者帶來的損失,可以使用債券型QDII作為投資標的。債券型QDII起購金額較低,適合投資者進行靈活的配置,同時用人民幣結算的QDII基金也不需要換匯即可投資美元債券。

當然成濤的這隻基金並沒有像前面舉的例子所描述的那樣,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因為匯率的問題而虧損。這有賴於基金管理團隊對於人民幣走勢的一個比較精準的判斷。從今年以來的結果看,自然是好於沒有做對沖的債券型QDII基金的業績,但是由於今年上半年國內債券同樣出現牛市,所以如果使用了等量配置國內債基和國外債基的策略結果也不會很差。同時,也應該注意到對沖工具的使用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時機把握不對,也可能影響收益。

最後筆者的建議是,在1、2年左右的中短期投資中,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海外資金需要,以資產配置為基礎使用債券型QDII基金與人民幣債券基金進行組合投資,以獲得期待的投資結果。同時可以選擇有較好外匯對沖經驗的債券型QDII基金,對組合進行適度的優化。(文/金牛理財 《老編輯聊基金》田立夫)

注:融通中國概念債券基金自2017年11月27日成立以來,截至8月31日累計收益8.09%,同期業績比較基準累計收益-1.11%。

風險提示:本文僅供參考,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投資建議。基金投資有風險,基金歷史業績不代表未來業績亦不作為未來收益的保證。投資人應當認真閱讀《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等基金法律文件,瞭解境外市場風險、匯率風險及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投資者在投資金融產品或金融服務過程中應當注意核對自己的風險識別和風險承受能力,選擇與自己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金融產品或金融服務,並獨立承擔投資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