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把相声带到了末路,又是谁把相声发扬光大带出过门?

香郭李辣


一门艺术的兴和衰,其实不是一个人物可以左右的,更多的是时代的政治经济因素,而代表这门艺术的关键人物挺多是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就是常说的时势造英雄。

相声也是如此。现在经常有人把上世纪末相声开始走向衰落归结于曲协或曲协主席,其实很不客观,真的是躺枪了。

相声的原貌

  • 相声形成于华北地区民间,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属于草根文化艺术,是民间艺人求生存的一门手艺。按照郭德纲的说法是“相声和剃头修脚的一样”。

  • 民间艺术的主要特点就是通俗,也只有通俗才能让老百姓听得懂。相声以“说学逗唱”为表演手段,讽刺时弊,诙谐说唱,尖酸嘲弄,博取观众捧腹大笑。

相声的衰落

  •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新时代需要,侯宝林马三立等相声大师对相声进行了改革,去糟粕留精华,吸收新元素,形成了新相声表演形式,并通过收音机传播,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和喜爱。那是个老百姓娱乐方式相对匮乏的年代。


  • 在鼎盛时,京津地区,乃至东北、陕西、南京等地,相声得到了繁荣发展。北京的侯宝林、天津的马三立、东北的杨振华、西安的张玉堂、南京的张永熙,名家辈出。

  • 上世纪末随着相声大师们的陨落,以及“歌颂型”相声占据上风,电视机开始替代收音机,相声艺术开始跑偏,“笑”果少了,迎合因素多了,甚至出现了虚假歌颂相声(最典型的就是陈寒柏的系列相声),有的相声基本属于唱歌了,这也是“电视相声”说辞的缘由。

  • 电视机的普及,使得综艺、小品、流行音乐等视觉直观的艺术形式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电视相声因为不好笑,逐渐被抛弃。到了新世纪初,相声艺术差点就搬进博物馆了。

  • 马季先生晚年接受采访谈到这个话题也毫不避讳,只是说了一句话:“歌颂还是讽刺,由他去吧”,颇多无奈。相声在进入庙堂文化那时起,似乎就注定了这个命运。

相声的复活

  • 有人说相声的重新兴起,全仰赖郭德纲,这话有点夸大了。如果郭德纲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小剧场相声,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德云社。

  • 不可否认郭德纲的相声艺术造诣,但其能走红,首先国家在改革开发的推进中给予了文化市场尽可能的开明,其次是互联网功不可没,再者就是老百姓追求娱乐多样化,以及对传统文化回归性的认识。

  • 郭德纲无疑是聪明的,及时嗅到了时代气息,和张文顺、李菁一起创办北京相声大会,把相声拉回小剧场,重新扎根民间,摸索老百姓娱乐喜好,逐渐恢复传统相声,并借助电台、互联网等媒体宣传,让更多人认识并喜欢上相声。

  • 在对的时间做了对的事情,顺势而上,这就是郭德纲的对相声界功劳。但同样付出努力的不止郭德纲,只是名气没他大而已。

后话

居安思危,这是古训。盛极而衰,这是规律。别看现在相声界一派繁荣,何曾相似。如何让这么艺术持续活跃,这才是当代相声艺人该多多思考的问题,别再步历史的后尘。


岑詮


关于相声,我们看先这么一个统计:
(1) 郭德纲 —侯耀文 —赵宝琛 —焦寿海—范瑞亭—富有根 —朱绍文 。
(2) 姜昆、冯巩、笑林 —马季 —侯宝林 —朱阔泉—焦德海 —徐有禄 —朱绍文 。
(3) 巩汉林 —唐杰忠 —刘宝瑞 —张寿臣 —焦德海 —徐有禄—朱绍文 。
(4) 李金斗 —赵振铎 —王长发 —赵霭如 —卢德俊—徐有禄 —朱绍文 。
(5) 牛群 —常宝华 —马三立 —周德山 —范有缘 —朱绍文 。



没错,市面上活跃着的这些相声名家,都指向一个人:朱绍文。
朱绍文的能耐,这里不讲,能被誉为“开山祖”,不是一般的人物!
相声为了迎合观众,相声艺人往往以“怪”为胜, 表演时常常骂大街、说下流段子、拿伦理说事、嘲笑农民和外地人, 甚至当众脱裤子, 什么都有。
这个时候的相声,可以称为“大荤”,妇女是不好意思听的。
1949 年底,从美国回来的老舍,与侯宝林、侯一尘等人就相声品味与革新问题进行了探讨,使传统相声赋予了新的活力、老少咸宜,可以说,这是相声的一次涅槃。
插一句题外话,作为新中国相声的开拓者,老舍先生 将相声分了一下五类:
1. 纯粹逗哏的。
2. 纯粹技巧表演的。

3. 讽刺相声。
4. 歌颂相声。
5. 化装相声。
也许受制于但是的教育水平,就有声音提出,将教育融入到相声中,通过人人喜闻乐见的相声形式,来推广教育,这样一来,相声渐渐从娱乐变成了“教育”,人们很难从相声中得到哈哈一笑的快乐,反而要洗耳恭听、接受洗脑,自然而然,不会有人再愿意受这个罪了!
这个时候,相声怎么可能不走人低谷呢?
直到郭德纲的出现,这个“小黑胖子”,受尽各种困难,“历经寒暑,洒尽汗水, 尝尽个中滋味, 复辗转于梨园, 工文丑、工铜锤” 。
郭德纲有位女粉丝曾说:“郭德纲的走红, 他的相声, 他的功力, 只是一部分因素, 更多吸引人
的地方, 在于他的人格魅力, 他的胆识和勇气,他敢于坚持自己的路, 不屈服, 不谄媚, 不虚伪,

不放弃。”



郭德纲把相声带入小剧场,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喜欢,除了不说教、不给人洗脑、有点儿俗之外,主要是他的口无遮拦、敢说敢骂。

但郭德纲对相声同行的诸多言辞,也许有可商榷之处,但相声的繁荣,应记他一个头等功!


一路鸣鸿


百姓以前只是对相声漠然而已,就像对当今各类戏曲一样的态度。没了生存环境奄奄一息罢了。在此苟延残喘之际郭德纲给相声这门艺术带来了(康乾盛世),此时各路牛鬼蛇神都粉墨登场了。摆师的,摆资的,摆观的,摆门的都在各平台上大谈他们所知道的相声圈内幕。就是不提(基本功)。大家都是半路出家靠的是一段半段吃饭还要什么(功)?切墩的听都没听过什么太平歌词他当然无从谈起喽!理解。相声市场就那么大狼多肉少观众不买账你郭德纲吃肉让饿肚子的骂你几句怎么了?怎么了?对了,最近有个坏消息于谦老丈人,就那个蒙古国海军司令。他好不容易把军舰买来了可是,可是海没了。你说愁人不愁人。


一杯红酒


对于相声届来说,

朱绍文是开山太祖,

郭德纲就是中兴圣祖。

没有郭德纲,说相声的

都去演小品了,群众也

都去看小品没人爱听

相声了,这是事实。。




非官方认证相声大师


是电视机把相声带到了末路,是手机把相声发扬光大


Luis168891174


上世纪九十年代,相声走下坡路,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题主问是谁把相声带到了末路,当然不能把板子打到某一个人的身上,当年所有说相声的应该都有责任。当然,也要看到三大外在的因素。第一,歌颂型相声蔚然成风,注定相声要走下坡路。第二,小品的出现和兴盛,把相声逼上绝路,要不走下坡路都不行。第三,电视是扼杀相声的罪魁祸首。

题主又问是谁把相声发扬光大,带出过门,首先“带出过门”是啥意思,我没看懂。其次,说“发扬光大”并不确切。应该问是“谁让相声起死回生”,或者是“谁把相声带出低谷”才贴切。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题主应该已经有答案了,有点明知故问。既然如此,我也不必躲闪。毋庸置疑,郭德纲是相声走出低谷的大功臣,厥功至伟。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因为喜欢郭德纲而喜欢上相声,但忽视别人的努力和付出也是不公道的。相声能有今天,肯定不是郭德纲一个人的功劳,更何况这世界上并没所谓的救世主。

要我说,与其说郭德纲让相声这个行业重新由衰变盛,倒不如说相声回归小剧场才让相声迎来更多的观众更恰当。不管您是否承认,相声表演最合适的地方不是电视台的演播大厅,而是小剧场。没有小剧场的兴旺,一定不会有相声的今天。

相声回归小剧场并不是郭德纲率先提出的,但他的名声却最大,为啥?因为他懂得宣传,善于利用媒体。天津的小剧场办得比北京早,数量也比北京多,但天津人以为酒香不怕巷子深,其实现如今不会吆喝的老板永远不是好老板,开相声茶馆,办相声小剧场也一样。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复。您有不同意见,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但千万不要人身攻击。

我是作家萧陶。更多的精彩内容,请关注萧陶的头条号。关注不迷路。


萧陶


首先,我并不认为是谁把相声带到了末路。如果说相声是一种生存技能的话,那么前些年相声的不景气只代表了相声这种技能已经不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但并不代表这种技能走到了末路,毕竟仍然还有许多人在从事这门职业在传承这门手艺。所以不用刻意的去疤膏相声的地位和相声的作用。只要有人在从事这门手艺,那么它就没有走到末路,只不过是强势或弱势而已。当然,即使相声在传承的过程当中洇灭了,或者说消失了,我也并不认为是一种多大不了的事情,毕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很多文化或技能会逐渐的消失,这本身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至于说现在谁把相声发扬光大,我想勿庸置言,肯定是郭德纲。毕竟,没有郭德纲的话,相声不可能打到现在这样一种火遍全国的地步。但是。我们也不要吧,郭德纲当做相声的救世主。就好比如武当派的武功,因为出了一个张三丰,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冠绝武林。但是张三丰是一个异类,属于不世出的奇才,在他之后武当再也没有达到过他做掌门人时的地位。但是这并不代表武当派会在武林当中消失,只不过在后续的发展当中,不会再出现当时的那样一种巅峰。所以对于郭德纲,我们应该庆幸,在这个时代,他带来了相声的大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有心理准备,郭德纲之后,相声可能又会回归到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这本身就是事物的发展规律,所以趁现在好好的享受相声的魅力吧,不要再去纠结是谁把相声带到了末路的,又是谁把相声发扬光大了,对于我们普通听众而言,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好好享受相声才是最实在的。


金银湖老陈


不是哪一个人把相声带入末路,而是随着社会的发现进步,电视的普及,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老一代相声人没有及时转变观念,适应社会发展,造成相声走进死胡同。

其实老一辈相声人也为此做出过努力。在相声从撩地到电台广播的转变,侯宝林、马季等就做的很成功。从电台到电视,姜昆、侯耀文、冯巩等也尝试改变,但收效甚微,最后不得不让位于喜剧小品,甚至自己也不说相声了,改行做了小品演员,甚至做了影视演员。

相声貌似走到尽头,这时出了个郭德纲。不论你是否喜欢郭德纲,但大家都必须承认,是他力挽狂澜,把相声起死回生,并逐步发扬光大。

其实郭德纲的成功绝不是侥幸的偶然的,而是他多年积累,厚积薄发的结果。即便是反对郭德纲的人也承认,他热爱相声,把视相声如命。他研究相声,找到了相声衰败的原因,他涉猎广泛,有广博的文史知识,他熟知社会各阶层的需要,让每个人都能笑,这就是最高境界的幽默。所以他能够为相声打出一片新天地。

现在新的相声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演出票价也水涨船高。这些团体中,有的是追随郭德纲的,有的是专门反对郭德纲的。但不论是谁,都站在郭德纲这颗大树的树荫下,都在沾郭德纲的光。没有郭德纲的话,你任何人想靠说相声挣钱,恐怕都不容易。


王子与天鹅


乐乐观点:一种艺术形式想要衰亡,单凭一个人是做不到的。但是想要使其发展壮大,必定要有一个人站出来摇旗呐喊。


我们知道汉代有乐府诗,发展到唐朝主流的是便是唐诗,后来到了宋朝就开始了词的天下。可以说每一种文化形式都有其发展的规律,有出现就会有消亡,中间有的在过程出现过辉煌,有的甚至悄无声息就消失了。这是文化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


相声的没落的主要原因是时代。作为一个传承了一百来年的新兴曲艺形式,它同京剧、评剧、梆子等等一样,在快速发展进步的时代里显得不时髦了,所以便开始走向衰亡。

取代它们的是小品、摇滚、民谣,甚至是还有嘻哈!

当然相声的没落也因为有一些歪嘴和尚念经,把一门简单的市井语言表演形式,变成了歌功颂德的庙堂艺术。导致本来根基不稳,人才不多的相声不堪重负。从业人员纷纷改行,给相声带来了一波打击。


不过幸运的是相声迎来复兴,就像欧洲中世纪末的文艺复兴一样,相声开始追求发掘传统中的精华加以发扬。而且相声的复兴,也出现了领导者,郭德纲。

几千人的场子,满坑满谷,老相声段子了里的卖挂票,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做到了,再现辉煌。甚至国外演出也是如此。


郭德纲把一门简单的曲艺形式发展成了艺术。什么是艺术?这些可以激发他人共鸣的作品就是艺术,而不是那些堂而皇之,自命高雅的东西。


乐乐掌门人


相声在特定时间段里有其发展兴衰成败的过程!不是什么人能左右得了的,这仅仅是一种文艺表演形式而已!符合时代不同的人文需求可以长时间存在反之亦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