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古代小說中當官的員外這麼多?

為什麼古代小說中當官的員外這麼多?

看過四大名著的大家都會對一類人有些印象,就是在四大名著中頻頻跑龍套,常年充當背景板的員外,什麼陳員外、王員外、李員外,在書裡找不到這些這些人的名字,統稱“員外”。怎麼這個員外遍地都是,員外到底是個怎麼樣的官員呢?

其實聽到“員外”這個詞我們雖然叫得熟了,但是它真正的意思並不怎麼好聽。員外員外,人員之外,其實在三國時期已經有了“員外郎”這個職位,這個位置相當於現在的“候補隊員”,當正員有了什麼事情要請假,那麼候補員外就要增補上去,免得朝廷的工作沒人做。當時可沒有什麼科舉考試,官員的選拔除了新發明的九品中正制,還是以門閥制度為主,所以不管是正員還是員外郎,必定是家底豐厚的。

為什麼古代小說中當官的員外這麼多?

到了隋唐時期,員外又成了六部的次級官員,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甚至一度混跡於朝廷最中心的位置,外任官員中未必有員外。唐朝時,員外這個官職的情況變得複雜起來,不但在中央朝廷,在地方上也有了一定的員外,比例造成了很大程度上冗官問題。到了唐玄宗時期,為了解決冗官問題,唐玄宗廢除了所有員外郎這個職業。也就是說在唐玄宗時期,如果有人稱為“員外”,那麼一定就是被貶官員,是抬不起頭來的。

到了明清時期,員外變得更加普及,六部中都有了員外郎這個職位,員外這才開了臉,既不是替補,也不被人嫌棄,堂堂正正地成為了朝廷中的一員,而且官職不低。到了清代也都差不多,六部中都有員外這個官職,算是比較高級的官員。

那麼問題來了,四大名著中的那些員外到底是不是我們所說的這些官員呢?如果是,那麼員外也實在太多了,雖然早在三國時期,員外只是候補,到了唐朝有一段時間甚至是貶謫官員,但是到底任職朝廷,外任官員很少,怎麼到了小說裡面就遍地開花?張三、李四、王五、趙六都成了員外了?

為什麼古代小說中當官的員外這麼多?

其實這因為好解釋,因為員外一度是替補,又是門閥子弟好出路,漸漸地在民間,只要是有錢人家,家底雄厚,大家都習慣尊稱一聲“員外”,顯示身份。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四大名著中的員外雖然不知道他當得什麼官,但是必定有高門大宅、丫鬟僕從,家境殷實。所以民間的這些員外,並不是什麼大官,但一定是有錢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