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的精隨是什么?

张笑笑正能量


《道德经》五千言,已经很精华了,如果再要在精华上提炼精髓,那么,《道德经》的精髓,无非就是三点:

一、辩证法——关于方法

《道德经》最奇妙的一点,就是他的辩证法,看待任何事情,处理任何事情,都要用辩证法。而《道德经》的辩证法至少告诉我们以下几点:

1.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对立的。阴阳、彼此、内外,物我、得失、成功失败、荣辱、贵贱、为与无为、男女、教学、……如第一章的“道”和“可道”、“名“与“可名”、“无”和“有”。而二元的对立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反者道之动”。可以说,事物对立是绝对的。

2.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又是相互依存的。事物的对立是绝对的,同时,事物的相互依存也是客观的,也是绝对的。《道德经》第二章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不立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立了一物,必有另一物与之对应存在。

3.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又是相互转化的。万事万物的对立,是发展的起点,万事万物的发展的过程。万事万物相互转化,是发展的最终结果。世界之所以不断变化发展,就是万事万物在不断的相互转化。

二、管理学——关于过程

管理学也可以说是统筹学,也可以说是谋术,老子是最讲究谋的,要深谋远虑,谋术还要分阴谋阳谋。用管理学的话说,管理需要从长计议,必须有明文的政策,和暗中的人心。

1.管理好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有利因素怎么处理,不利因素怎么处理,处理好了,都有用,处理不好,都没用。“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处理好了,坏事变好事处理不好,好事变坏事。

2.管理好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用辩证法三原则,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永远是对立的、统一的和相互转化的。所以要学会“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欲上民 必以言下之,欲先民 必以身后之”,要做到“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最后才能达到"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才是真正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含义。直取利益,把自己利益与他人利益对立起来的人,得不到最大利益。

3.管理好现在和将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有的将来,都是现在的积累。将来不是一个结果,将来现在的延续,如果现在不努力不珍惜,将来就不存在。

三、成功学——关于目的

有人说,《道德经》不讲成功,因为《道德经》讲“无为”。这种望文生义得理解,真是害人害己。

世界上一切书籍,一切知识,都是在谈成功,都是未成功而准备。《道德经》例外。

只是,到底什么是成功,成功的方法是什么,怎么衡量成功,说法不一样。《道德经》的成功学,精髓在以下三方面。

1.成功不是成就自己,而是成就他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成功的途径是付出,不是索取。“ 万 物 作 而 弗 始 ,生 而 弗 有 , 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3.成功的衡量标准是低成本零伤害没有副作用。“夫唯不争,故无尤。”不伤害到他人,不给自己带来副作用,不要以生命为代价换取任何东西。“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道德经》是能者强者圣人讲的,他不是弱者思维。他需要人站在天地的高度看问题。所以他的辩证法、管理学、成功学是其与众不同的精髓。






公益国学


道德经的精髓非常系统和详细,笔者用心的读过几个版本,发现基本的中心思想没有太大变化,具体总结为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有无。有和没有是两个对立的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老子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会有这两个状态并存,就像“阴阳”学说。将万事万物的属性一分为二,非常客观。

打个比方,一个锤子,它有锤子的作用,它没有钉子的作用。但是锤子可以演变为钉子,钉子也可以演变为锤子。

如果我们有十个锤子,没有钉子,就可以将一些锤子重新熔炼,打造成钉子。如果我们有一百斤钉子,没有锤子,可以将其中一些钉子熔炼,打造出锤子。

这个比喻打的有点怪,为的是让大家接受根据“有无”,而有个基本的“有无相生”的概念。如果感兴趣的读者老爷想要探讨,可以私信我。

第二,道德。道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是一切事物的主宰。德是道的表现和运用。

一个是本质,一个是表现,合在一起,才是道德。

第三,为无为,争不争。准确的来讲,应该是去做无为,去争取不争。这种无为,不是说没有作为。不争,也不是什么都去谦让。

这个观点,还是回到“道”的范畴,“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是最好的注解。类似于通过逆向的行为,获得正向的结果。

第四,柔弱胜刚强。老子认为,柔弱是生者的属性,刚强是亡者的属性。很多人说是死者的属性,这是错误的,死和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死是生命的范畴,亡是精神的范畴。这就是我们说“亡国”,不说“死国”的原因。

写到这里,笔者又开始发懵了。为什么我要回答这么一个问题,我写几天都写不完道德经的精髓啊,苦笑。

道德经一共八十一章,其实老子的原文不一定是这样分章的,后人觉得“九九”之数,代表了无穷无尽吧。

一个章节可能就阐述了无数天地至理,从一个大观点,可以衍化无数小观点,包罗万象。

回答这么一个问题,好像自讨苦吃,哈哈,对道德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信我,提出具体问题,笔者和您一起讨论吧,实在写不完这么多,读者老爷太太见谅!


东台翻古


一、顺其自然。科学的本质是什么?是正确的认识规律,正确的使用规律,改造世界。规律面前人人平等。顺应者改造世界,创造世界,设计世界,取得成功;违背者自然淘汰,必然失败。



二、大道至简。是认识的最高境界。世界的表现形形色色、千差万别,十分复杂。但基本规律是非常简单的。透过繁茂芜杂的大千世界,把握最简单的方法,才是最上乘的境界。比如,资本主义社会是一切社会现象高度复杂的社会形态,如何一次性变为最简单,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做到。你敢想吗?天天研究《道德经》《易经》的书呆子们?不要看振振有词,理论一套一套的,假的,娱乐了几千年了。


一叶扁舟l


《道德经》五千字,最终归到人。在从人的生理,心理,思维,道德,等方面,从根本上解决人的问题。人得了道,与道合一,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人。我从三个角度分析一下:

第一:道德经的核心无疑是“道”。大道无形无相无情,却能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运行日月。道生万物,却不自恃自彰。人应该顿悟道,效法道,不居功自傲,功成不居。

第二:反者道之动。任何事物都在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福祸相依,难易相成,居安思危,益之则损。人也一样,不能得意忘形,应顺应事物发展,自然而然。

第三:虚无是大道的本体常态。自然是大道运化万物的过程。清净者无中生有,静中生动。无为是大道的性能,自然功用,依规律行事。朴素也是道的属性。柔弱不争,不争而争,无为而无不为。





自哲学


老子最深刻的思想就是他的辩证法思想。有无,难易,刚柔,强弱,阴阳,躁静,祸福,利害,贵贱,高下,兴废,舆夺等等。对立统一,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转化。这些思想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那时西方还在玩上帝肋骨造人的故事。这些思想哪里来的?源于中国更古代的阴阳学说。老子还根据古人天人合一思想,对统治者提出了道德要求。治国者要有一定道德标准,道德修养,道德胸怀。这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否则是治不好国家的。道经,德经,这些都是天道,人道。还提出一些战术上以奇用兵,以柔弱胜刚强,治大国如烹小鲜等等这些治国统治思想。

恩格斯说,一个思想理论的提出,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前人思想观念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另一个是当时生产关系的需求。早在7000年前,原始共产主义时期,中国古人就形成了天人合一,阴阳变化,五行相生相克思想,集中体现在易经中。在商朝时达到高潮。由于预测不准,导致亡国。龟甲占卜预测退出政治中心。中国进入人治。到春秋战国时,如何治国理政,成为首要问题。于是出现百家争鸣。各派各路高人纷纷献计献策。老子就是其中之一。百家争鸣的出现,是当时生产关系需要。关于这一方面的需求,看庄子的天下一文。庄子详细地论述了自己的主张及各家争论。

西方只有一神论,心说。哪有这些深刻的思想?晚于老子的柏拉图的心说,亚里士多德的神推动,其实根本谈不上什么思想,西方把他们吹嘘为三杰,这是思想的贫乏和无知。这种一神论宗教思想,一直到15世纪,人类最黑暗,最愚昧时代。科学的曙光出现后,黑格尔根据中国两千年前,老庄思想,继承发展了辩证法,把老子的互相依存,变成对立统一。把老子的互相转化,变成量变质变。马克思又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变成了辩证唯物主义。把哲学变成了说明自然,社会,思维的最普遍科学。所以说,哲学是来源于中国,完成于马克思。 从7000年前伏羲文化阴阳变化,到两千年前老子辩证法,到近代,黑格尔辩证法,到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完成了人类认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这种人类认识史上的源头,发展踪迹,是人类思想史的事实。黑格尔与老子,就是继承发展的关系。黑格尔盗取中国2000年前的辩证法,竞然说中国没有哲学,这就是西方盗窃嘴脸,死不承认。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出现,成为指导人类的强大思想武器,引领人类文明。

但是黑格尔毕竟无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道如果说出来,他就不是那个永恒不变的道了。这个道是什么?老子说这个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全文论述的那些规律,其实都是小规律,小道。大道是说不出来的。大道说出来的,就不是道了。黑格尔弄不明白老子说的大道是什么?是什么意思呢?他根据《圣经》及老子的这个道,弄出个绝对精神说法,从而完成了他的系统学说,维护了西方宗教统治。黑格尔在2000年的老子庄子面前,做个幼儿园学员还可以,深一点儿的东西,他就显得无知了。

老子的大道,就是早于老子5000年前的易经表达的思想,老子解释了阴阳变化,解释了天人合一,把它们具体化为小规律,能够说出来的小道,但对于五行相生相克,这种宇宙自然,人类社会生产,人的活动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是无法表达的。由五行相生相克,具体分解为天干地支60花甲,64种变化,其中的客观规律,这个大道玄而又玄,无形无影,无法解释,无法表达。后来中国的阴阳家,玄学派,妄图研究这种大道原理,尽管在阴阳预测方面搞了许多学问,但是五行相生相克,这种基本原理,谁也搞不清楚的,直到如今。所以,老子都没研究明白,我们能研究明白吗?我们可以存疑。但是老祖宗这种智慧,的确是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我们可以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不能一棍子打入冷宫,甚至被国外利用。这是摆在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绕不过去的课题。


大雪2006


《道德经》第一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二者同出而异名。

《道德经》第八十章: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精髓1*

理解:有和无的内涵;

共享:食、服、居、俗。



春秋152334286


别人初一,我初二,你有朋友不得了。别^还不是说你认得人,有恶靠山等,有几个钱,不得了,好像都tt你差。你还攻击我。都是小人。


管治强


老子《道德经》的精髓是什么?《道德经》主要讲的是“天道”,这“天道”是宇宙育育的万物之“道”,是宇宙万物通用的法则,也是制约宇宙万物自然运行的规律。宇宙中万物之间相互依赖、生存、发展、变化作的“道”,道储万物,道生万物,万物生道。大道自然,大道无形,大道无私,大道无极,大道无为。这“道”也是万物生存、依赖、发展、变化、制约、相互作用的自然通用之“道”。宇宙万物在宇宙万物自然的通用之“道”下,宇宙万物各自都有各自的自然之“道”,这个“道”对于人而言不但要遵守宇宙万物的自然规律即宇宙万物的自然 法则,而且还有具体人类间相生存、发展、变化、相互依赖作用之“道”。《道德经》的精髓主要讲了宇宙万物所遵循自然“天道”,也就是自然规律法则。《道德经》的“天道”是概括浓缩了宇宙自然的几大规律(即宇宙自然法则)是:万物间阴阳根本律,万物间阴阳互根律,万物的极反律,万物的质量互变律,万物的阴阳平衡律,万物的螺旋升降律,万物之间自然调控律,万物的因果律,万物的舍得律等……《道德经》讲述了万物在道中并遵守遵循“天道”的自然规律就可德道,就会积累德,不遵守遵循“天道”,就破坏了宇宙万物的自然一运动秩序,也就违背了“道”,背离了道运行规律(即:宇宙规律)就是失道,哪那就自然会受到“天道”制约,受到宇宙自然规律(宇宙自然法则)的惩罚。



行者唯我独行


精髓就六个字:道可道,非常道。

不解释,请看《道德经》。《道德经》就是精髓了,再精髓,你更不懂了。


迟程阳911


无为。一语无为万古真,但守无为自通神。无为即是大静真空,即是无知无欲,即是道法自然,即是与道合一。所有修行的真经都是围绕无为阐发的,任何有为都是具体的,任何具体都是形而下之器,与道天地悬隔。无为不仅是修行的诀窍,而且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深邃的方法原则和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