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臣狄仁杰变身神探之谜

暑假期间,又一部关于“狄仁杰探案”的电影——《狄仁杰之四大天王》上映,狄仁杰这位唐代著名人物再一次扮演“神探”的形象。近几年,在关于狄仁杰的影视作品中,他几乎都是以“神探”的形象示人,以至于很多人都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真实历史中的狄仁杰是这样的吗?

唐代名臣狄仁杰变身神探之谜

“断案高手”并非“探案高手”

在“古代探案高手”中,荧幕上一直活跃着两个人:包拯和狄仁杰。而这些年,狄仁杰的“神探”之名后来居上。在真实历史中,狄仁杰的确有过断案的记载。他在初出道时任大理丞,一年断案一万七千余件,但“断案高手”非“探案高手”,事实上,在历史中,关于狄仁杰侦破凶杀案件的记录非常少。

狄仁杰(630年-700年)生于并州(今太原)的一个官宦之家,小时候就喜欢读书。通过明经科考试,狄仁杰出任汴州判佐。上任没多久,狄仁杰就被人诬告。好在受理案子的是历史上著名的画家兼工部尚书阎立本,他在弄清事件真相后,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才,并亲自写推荐信,称其为“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于是狄仁杰因祸得福,走马并州任都督府法曹。

可能因为狄仁杰才能突出,在地方积累了将近二十年的断案经验后,,上元二年(675年),狄仁杰调任大理丞,负责京师案件拘审判断罪,同时也复核全国各地的判案。狄仁杰不孚众望,在当大理丞的一年间,断案一万七千多件。这就意味着一年都不休息,每一天要完成四十九件案子。更重要的是,狄仁杰审理的结果“无一冤诉”,这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都有记载。

不久后,狄仁杰被任命为“侍御史”,这个职位也是负责审讯案件的,只不过对象不是普通人,而是百官。在任职期间,狄仁杰很不客气地弹劾了高宗的两位权臣,让狄仁杰声名鹊起。后来,狄仁杰官迁度支郎中,唐高宗准备巡幸汾阳宫,以狄仁杰为知顿使,先行布置中途食宿之所。并州长史李冲玄指出,路上有一座妒女祠,“俗云盛服过者必致风雷之灾”,他想征发数万人重新开一条御道以避开妒女祠。狄仁杰据理力争说:“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最终,免除了并州数万人的劳役。唐高宗也对狄仁杰表示赞赏:“真大丈夫矣!”

其实,从以上的史实也可以看出,狄仁杰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的政治才能。而他最终被塑造成影视剧中的形象,折射的正是老百姓对于铁面无私的“好官”的一种美好想象。

唐代名臣狄仁杰变身神探之谜

力谏武则天立李氏为太子

以狄仁杰为题材的影视剧在讲故事时,都离不开武则天。在历史上,两人的关系确实也非常好。有人觉得,武则天成为武周的皇帝后,为人狠毒,却偏偏愿意听狄仁杰的话,因此认为他们两人有暖昧的关系,这其实是荒谬的猜测。

作为君主,武则天清楚,想要一个清正廉明的朝廷,想要一个稳定的朝纲,那必须用贤臣,她更清楚,狄仁杰绝对是贤臣中的佼佼者。

武则天尊称狄仁杰为“国老”。狄仁杰对武则天影响最大的正是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武则天晚年对于立武氏为太子还是立李氏为太子,犹豫不决。一天,武则天和近臣们谈起一个梦,说她梦见一只大而美丽的鹦鹉,但奇怪的是,鹦鹉双翼已折。狄仁杰乘机回奏说:“臣以为,那只大而美丽的鹦鸡鹉就是陛下自己,因为陛下姓武。两翅,就是陛下的两个儿子,现在他们都被囚禁,所以鹦鹉的两翅折断,没有翅膀的鹦鹉不能飞翔。如陛下起用皇子,鹦鹉就能飞翔了。”,武则天明白狄仁杰的意思,不过,她并未直接回应狄仁杰。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之侄武承嗣数次游说太后,请立他为太子。武则天在这种情况下召见了狄仁杰,想问他关于后继者的事情。狄仁杰劝她说:“姑侄母子,哪种关系更为亲密?我只听说儿子当了皇帝,母后可以千秋万岁配食太庙,从没有听说侄儿成为天子后,会在太庙中供奉姑妈的。”

其实狄仁杰说到了武则天的心坎上,身为封建社会的君主,对于后世的祭祀更为看重。最终,武则天放弃了侄子而立了庐陵王李显为太子。705年,李显再次登上皇位,这也使得李唐王朝得以延续。

不仅如此,狄仁杰举荐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张柬之、桓彦范、姚崇等,这些人也成为唐朝再次兴盛的基础。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说到,“仁杰蒙耻奋忠,以权大谋,引张柬之等,卒复唐室,功盖一时,人不及知。”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升为内史(中书令)。就在这一年,狄仁杰病故,武则天闻讯叹息:“朝堂空也!”后赠文昌右相,谥“文惠”。唐中宗继位后,追赠司空。唐睿宗即位后,再封为梁国公。后世称狄仁杰为“狄梁公”,即由此出。可以说,狄仁杰得到了两朝皇帝的高度评价,这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对于武周和李唐王朝,狄仁杰都是功不可没的贤相。

狄仁杰作为“神探”最先为西方人熟知

唐代名臣狄仁杰变身神探之谜

有意思的是,狄仁杰“神探”之名,竟然是本世纪中叶由一位荷兰人最先捧起来的。在这背后,也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一段佳话。

明清时期,公案小说非常盛行,《包公案》、《施公案》等相关小说接连出版。在清初,一本名为《武则天四大奇案》的小说面世,这是狄仁杰走向“神探”的开始。但令狄仁杰最终成为“名满全球”,成为与福尔摩斯比肩的人物形象,则是拜荷兰人高罗佩之赐。

高罗佩是荷兰人,1935年大学毕业后,在荷兰外交界供职,1943年至1945年,他担任荷兰流亡政府驻重庆使馆第一秘书。当时的重庆,中外名流云集,后来高罗佩还迎娶了张之洞的外孙女水世芳为妻。除此之外,他还读到清初公案小说《武则天四大奇案》。高罗佩被书中刻画的那个心细如发、明察秋毫的狄仁杰所征服,他决定把这本书翻译为英文。高罗佩翻译后的第一本小说名为《铜钟案》,出版后大获成功,一发不可收拾,高罗佩应读者要求,连续推出《迷宫案》、《黄金案》、《铁钉案》等小说,此为初期的《狄公案》。

在出版商的要求下,高罗佩十三年间总共写了十三部关于狄仁杰的探案小说,其中包括15个长篇和8个短篇,最后一部是《诗人与谋杀》,写完这部,高罗佩因病去世。这一系列小说,被陆续翻译成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风靡全球。

在高罗佩的改编下,狄仁杰完全成了不折不扣的西方神探。不过,高罗佩也并非完全照搬西方,小说中说到中国的典狱、刑律、习俗都是于史有据的。这使得这部小说也有一定的史学价值。伯克莱加州大学法学院长贝林教授研究中国法制史,就是从狄公小说人手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学者赵毅衡得知高罗佩“狄公案”这套书籍在国外非常受欢迎,便劝其友人、中国外交官陈来元翻译全套小说。1981年,《天津演唱》的第6至8期连载了高罗佩创作的狄公案故事之一《四漆屏》,自此,狄仁杰的“神探”之名才从海外漂了回来。没过多久,高罗佩的狄公案系列小说陆续译为中文。这些小说为后来狄仁杰题材的影视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