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兩軍交戰,不斬來使」,動嘴能解決的事兒,何必拼刺刀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出自周朝。

春秋中,使節的地位實際建立在自己方軍事實力基礎上,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周王室與諸侯之間、列國之間的活動交往,主要依靠派出的使節來溝通。所以各國對於使節都非常尊重,派出的外交使節是不可侵犯的。即使是兩國處在戰爭狀態,使節仍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

關於“兩軍交戰,不斬來使”,動嘴能解決的事兒,何必拼刺刀

《左傳·成公九年》提到,晉國殺死前來談判的鄭國軍使,“非禮也”,並強調“兵交,使在其間可也”。“禮”是西周時期的習慣法的總稱,可見保護使節原來應該是一項習慣法上的義務。

但是到了列國紛爭的戰國時期,這種對於使節的尊重和保護往往只是建立在雙方軍事實力基礎上,是雙方對於戰爭的一種姿態表露,而並非是雙方應該遵守的義務,不再具有“禮”那樣神聖的、法律的意義。

關於“兩軍交戰,不斬來使”,動嘴能解決的事兒,何必拼刺刀

斬殺來使表示絕不妥協

春秋時期雙方憑實力來估量使節待遇的原則在後世長期延續,每當衝突的各方認為要和對方血戰到底的,就會採取殺死使者的辦法來表示絕不妥協的態度。這在歷史上也有著太多的事例。

比如東漢時,耿恭被匈奴圍困,匈奴派使者招降,耿恭親手殺了使者,並且在城頭用火炙烤匈奴使者屍體。這就是《滿江紅》中“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出處。

關於“兩軍交戰,不斬來使”,動嘴能解決的事兒,何必拼刺刀

比如,元軍南下攻宋 ,名將王堅死守釣魚城,蒙古大汗蒙哥派降將招降,王堅把該漢奸降將押到閱武場,斬首示眾,軍聲大振。隨即誓死守城,擊斃蒙哥,此戰影響重大,挽南宋之國運,折上帝之鞭。

使者的作用是什麼呢?替主帥傳達信息,表達我軍意願。

關於“兩軍交戰,不斬來使”,動嘴能解決的事兒,何必拼刺刀

交戰時,使者的最終目的只有兩個:招降或者投降。不管是招降還是投降,目的無非是減少戰爭傷亡,以最小的代價達到目的,動嘴就能解決的事兒,何必拼刺刀呢?

要是把使者斬了呢?那就是沒得談了,一方面,斬了使者,就等於對對方表明了態度:這事沒得商量,戰爭上用刀子說話!另一方面,己方使者都被斬了,說明對方是個沒底線的人,誰還敢去送死?或者己方殺了對方使者,大夥心裡也擔心:對方會不會以牙還牙?沒人敢去,也就沒法再談了,只能動真格的了。

關於“兩軍交戰,不斬來使”,動嘴能解決的事兒,何必拼刺刀

一般什麼情況下才會斬來使?

1、己方勢弱,對方招降,斬來使,表明己方死戰到底的決心。

2、來使太囂張,不斬不足以平憤。

關於“兩軍交戰,不斬來使”,動嘴能解決的事兒,何必拼刺刀

3、復仇,特別是己方勢優,對方請降,不受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