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一本正經地扯淡,竟扯出了一套高分泥石流劇

說起BBC的紀錄片,大家的第一印象都是唯美,精品。

而其中大多有一個共同點是,這些紀錄片都是一本正經。

但您有沒有想過,BBC也可以拍出非常扯的紀錄片?

而且,它們是一本正經地在胡說八道。

BBC一本正經地扯淡,竟扯出了一套高分泥石流劇

這就是今天要給您推薦的這套“紀錄片”。

咋一看,它與BBC其它紀錄片沒有什麼不同。

這套紀錄片講的是英國史。

一開篇,就是跟您講述製作這套紀錄片的緣由:

如今,英國正站在時代的分岔口;

這個國家是什麼樣的,我們是誰?

探尋英國何去何從最好的方式,是回過頭去在“歷史”中尋找答案。

Balabalabala。。。

BBC一本正經地扯淡,竟扯出了一套高分泥石流劇

恩,這起手式很BBC。

而畫面,也有著BBC紀錄片中一貫的精良。

BBC一本正經地扯淡,竟扯出了一套高分泥石流劇

片中有我們常見的紀錄片風格,解說加上專家採訪。

裡面的專家,都是非常專業化的。

主持人,咋一看也非常端莊,而且態度看起來總是異常認真。

要知道,能做這種節目的主持人,她首先必須要有一定的文化素養,才能和這些專家坐在一起探討嚴肅性問題。

BBC一本正經地扯淡,竟扯出了一套高分泥石流劇

但,這只是其表面。

轉折來了。

您看過紀錄片裡面,專家被主持人弄成這般無奈的模樣嗎?

BBC一本正經地扯淡,竟扯出了一套高分泥石流劇

而主持人的解說,就是上述那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例如:

下一任女王是伊麗莎白女王,巧上加巧的是,她正好及時出現在了伊麗莎白時代。

而且,這樣的胡說八道,是通篇的。

BBC一本正經地扯淡,竟扯出了一套高分泥石流劇

可偏偏,這套紀錄片分數還很高。

豆瓣9.0,IMDB為8.2,爛番茄92%。

這套譯名中含有“英國史”三字的紀錄片,前面還有個前綴:

《扯蛋英國史》

BBC一本正經地扯淡,竟扯出了一套高分泥石流劇

這套紀錄片的締造者,本身就不是專門拍紀錄片的。

編劇查理·布魯克,他的作品以犀利,重口的諷刺風格著稱。

但在他的作品中,卻有著極為特別的腦洞。

看看他之前的編劇作品,您就知道這是個什麼風格了:

《黑鏡》。

BBC一本正經地扯淡,竟扯出了一套高分泥石流劇

雖然是紀錄片的形式,但實則這套劇是一套不折不扣的偽紀錄片。

形式是假的,內容是扯蛋的,連主角也是假的。

紀錄片的女主持人叫Philomena Cunk,本片的英文名《Cunk on Britian》中的“Cunk”一詞,就取自該主持人的姓。

但這個女主持人,卻是個和波拉特一樣被虛擬出來的人物:

當年,在HBO的脫口秀節目Da Ali G Show中,薩莎·拜倫·科恩創造並主演了波拉特這個角色。

而在BBC的扯蛋系列中,這名女主持人實際上是由英國女演員戴安·摩根扮演的。

BBC一本正經地扯淡,竟扯出了一套高分泥石流劇

是的,《扯蛋英國史》,已經不是BBC的第一套扯蛋系列了。

在之前,這個班底還拍過《扯蛋莎翁史》,《扯蛋聖誕史》。

在那兩個片子中,也是在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例如前者,Cunk則說道:

《權力的遊戲》一直是莎翁筆下最受歡迎的作品。

後者中,Cunk也黑道:

好孩子和壞孩子都會得到聖誕老人的禮物。

收穫最少的其實是窮孩子。

因為聖誕老人判斷孩子善良與否的標準,大部分是基於孩子父母的收入。

BBC一本正經地扯淡,竟扯出了一套高分泥石流劇

前面兩部扯蛋系列均只有一集,如果說之前只是小打小鬧的話,那麼這回《扯蛋英國史》的五集,則有了集大成之作的感覺:

內容引經據典,從史前大爆炸一直講到今天,時間跨度很長,涵蓋的範圍也很廣。

但別忘了,它依然是在一本正經地扯蛋。

BBC一本正經地扯淡,竟扯出了一套高分泥石流劇

這個女主持人Cunk,被塑造成為紀錄片主持人界的泥石流。

這個無知的女主持,還會經常把現代流行文化去和嚴肅歷史瞎套。

她認為,鐵器時代的人,除了沒有超能力外,他們就是鋼鐵俠;

她也會經常犯英語拼寫上的錯誤:

說道英國浪漫主義時代文豪,她問專家:誰是Ron?

專家半天摸不著腦袋,有這個人嗎?

Cunk說:有啊,我看過很多詩,這人署名Ron呢(by ron)。

這時候的專家估計心裡已經有千萬只草泥馬經過了:

這人是拜倫,他的名字是Byron!!!

BBC一本正經地扯淡,竟扯出了一套高分泥石流劇

當年,韓喬生老師有一段關於夏普的經典解說:

7號球員夏普分球,傳給了9號隊員,9號隊員也叫夏普。

。。。

10號怎麼也叫夏普

。。。

這些球員都姓夏普,就像韓國有很多球員都姓樸。

。。。

對不起,觀眾朋友,夏普是印在球衣上贊助商的名字。

這回,Cunk也問了專家一個同類的問題:

一戰中,為什麼所有的英國士兵都叫Tommy?這僅僅是一個巧合嗎?

(Tommy是對一戰中英兵的統稱)。

BBC一本正經地扯淡,竟扯出了一套高分泥石流劇

而在採訪中,Cunk往往會抓不到重點。

抓不到重點沒關係,她還會用她的無知,不斷地把這些守訪的專家給帶偏:

(問考古學家)為什麼時期時代的人要把所有東西埋起來,是因為害怕被人偷了嗎?

BBC一本正經地扯淡,竟扯出了一套高分泥石流劇

還有在討論嚴肅的歷史問題的時候,Cunk的突發腦洞,會一下子梗得專家無比尷尬:

得了黑死病可以休多長時間的假?

BBC一本正經地扯淡,竟扯出了一套高分泥石流劇

而在這樣的情節設定下,透過Cunk這個泥石流,編劇和導演甚至也拿歷史講葷段子,汙在這套片子中,也無處不在。

例如丘吉爾的演講,就被她曲解成不僅鼓舞人心,還能撩人性慾:

我們知道這將是場“硬”仗,我們估計這將會很“持久”。

BBC一本正經地扯淡,竟扯出了一套高分泥石流劇

其實,這個片子背後的整個運作邏輯還是很嚴謹的。

我們假設,Cunk真的是一名紀錄片的女主持,且她能在這個位置上繼續待下去。

那麼,小丑認為,Cunk身上,對於這個職業的成功因素在於:堅持不要臉。

而這個人內在的成功因素在於:她能堅持是因為,她不知道自己不要臉。

“扯蛋”系列其實在英文譯名中,片名裡並沒有“扯蛋”兩字給出心理暗示。

它的整個邏輯,就是把犯傻這事弄得理所當然:

通過Cunk這樣一個無知的介質,把這些犯傻的內容穿針引線,使得片中的扯蛋變得順理成章。

換句話說,它不是低級地裝瘋賣傻,而是拍成了真誠地犯傻。

而厲害的是,觀眾在明知道內容扯蛋的情況下,還能被逗得哈哈大笑。

BBC一本正經地扯淡,竟扯出了一套高分泥石流劇

況且,Cunk這個角色,還被賦予了極為立體的人物形象。

她會想當然地用她的無知,來表達自己對於歷史的看法,並且還做到古今結合:

如今,人們花一堆錢只為了去加勒比海的陽光海島度假;但在18世紀,滿足以下條件就可以免費遊覽:你是黑人,而且你不想去那兒。

她還會用她的無知,對於歷史名著進行自己“獨到”的解讀:

《奧利弗的反轉》(實為《霧都孤兒》,英文名《Oliver's Twist》中的“Twist”有反轉的意思)裡面並沒有反轉。

只是,如果細想一下,這個設計本身就是絕妙的反轉。

BBC一本正經地扯淡,竟扯出了一套高分泥石流劇

而本片另一大看點,則是Cunk對於片中專家的採訪。

據說,片中請來的專家,是真正的專家。

而且,事前這些專家手上並沒有劇本,他們接受採訪所做出的反應,靠的全是本能,自己的臨場反應,以及修為涵養。

例如前文列舉的那個專家,就在自己的領域裡面,被Cunk問倒:

英國曆史上,最政治的事件是什麼?

BBC一本正經地扯淡,竟扯出了一套高分泥石流劇

有的專家,則是硬生生強忍怒氣,已經到了爆發的火山口了:

BBC一本正經地扯淡,竟扯出了一套高分泥石流劇

還有的專家,則被弄得異常狼狽。

專家恍惚間竟然搞不清楚狀況,到底,這是一個學術採訪,還是參加綜藝節目?

Cunk先提出題設:

這段歷史(玫瑰戰爭)很複雜,但我們(片長有限)要在這集講完。

接著,畫面切換,Cunk掏出秒錶,對坐在對面的專家說:

您能稍微詳細點給我們總結下這場戰爭嗎,您有十秒鐘。

BBC一本正經地扯淡,竟扯出了一套高分泥石流劇

而你反觀Cunk,由於她的無知,有時候卻反而會在這些採訪中,反將這些專家一軍。

其中有一段採訪,Cunk問道:

假設現在是80年代,我是撒切爾夫人,這是個政治採訪,你會問我什麼問題?

專家提出了一堆問題後,一臉懵逼的Cunk反問道:

你不會真的要我回答這個問題吧?

BBC一本正經地扯淡,竟扯出了一套高分泥石流劇

當崩潰的專家非常認真細緻,想方設法地嘗試解答Cunk提出的古怪問題時,Cunk卻在旁邊毫不掩飾地鄙視對方的學識。

恩,這一段讓我想起前不久的藍衣姐姐。

BBC一本正經地扯淡,竟扯出了一套高分泥石流劇

BBC一本正經地扯淡,竟扯出了一套高分泥石流劇

第一次,有這樣一套(偽)紀錄片,讓我看得捧腹大笑。

也是第一次,讓我對片中出鏡的專家,有著非比尋常的同情。

當然,在此還是要建議您:

如果您有孩子,且孩子還沒有學到這些相關知識的話,千萬不要讓他們看這套紀錄片。

因為,這種讓人捧腹大笑的扯蛋,往往比一本正經的真實歷史更容易讓人記住。

這個片子,單純看看笑笑就好,千萬記得一個原則:

本劇,通篇都是在瞎扯淡。

BBC一本正經地扯淡,竟扯出了一套高分泥石流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