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湖畔:白羽城究竟在淅川還是在西峽?

“西峽是析邑所在地,白羽城所在地,古鄀國屬地”。這是西峽縣多年來宣傳的文化歷史,其重要依據是在西峽縣城東北1千米的蓮花寺崗上發現了白羽城遺址,並被列入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此,西峽縣城還設置了一條街道,取名白羽路;開發了一個主題公園,取名白羽公園。可是,最近筆者在閱讀清朝咸豐十年淅川直隸廳兩任同知王官亮編撰、徐光第修編的《淅川直隸廳志》發現,析邑和白羽城不在西峽,而在淅川縣滔河鄉白亭村,古鄀國的都城不在西峽,而在淅川縣大石橋鄉劉家泉一帶,與白亭村隔河相望。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淅川與西峽、內鄉分分合合,曾經多次同屬一個縣。筆者撰寫此文無意與西峽爭論一個古城遺址,而是想與大家一起,共同探求歷史真相。

一、白亭是古析邑治所白羽城的歷史依據


丹江湖畔:白羽城究竟在淅川還是在西峽?


1、清朝咸豐年間徐光第修編的《淅川直隸廳志》直接寫出了析邑的範圍。《淅川直隸廳志》記載:“析縣在今白亭、張陂二保,春秋楚許於析地即此,古楚邑地,又名白羽。”白亭、張陂二保究竟在哪兒?明成化七年,淅川從內鄉縣(含今淅川、西峽、內鄉)二十六保中分十保設置淅川縣,其中,就有白亭保。清朝道光二十年,河南巡撫楊國禎湊請,取締淅川縣,南陽府同知改為淅川廳撫民同知,移駐淅川城內,併兼管整個南陽府水利、盜捕等事宜,同時,南陽縣縣丞分防荊紫關,駐荊紫關。


丹江湖畔:白羽城究竟在淅川還是在西峽?


《淅川直隸廳志》成書於清朝咸豐十年,此時,淅川直隸廳把白亭保分為上白亭保和下白亭保。上白亭保的範圍大致在今滔河鄉萬家嶺、蔡家、姬家山、陳家窪一帶;下白亭保大致在今滔河鄉梁莊、白亭、清泉、姬家堰、周家營、俞家溝一帶。張陂保也分為上張陂保和下張陂保,上張陂保大致在滔河鄉石廟灣、東溝、大石橋鄉清風嶺、柳家泉、磨峪灣、溫家營一帶;下張陂大致在今大石橋鄉大石橋村、姚家灣、西嶺、東灣、賈窪、東嶽廟、郭家渠、畢家臺一帶。古時,張陂保有張陂城。


丹江湖畔:白羽城究竟在淅川還是在西峽?


據《淅川直隸廳志》記載:“張陂城在城西(指淅川老縣城)二十里下張陂保過境半里。”元朝時候,張陂城還是重要集鎮,曾在此設立巡檢司。由此可見,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析邑的範圍大致在今滔河和大石橋兩鄉鎮的部分區域。

2、“吳若琅得鄀鼎於淅川”為白亭是析邑治所所在地提供了文物論證。據《淅川縣誌》記載:“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淅川廳同知吳若琅得鄀鼎於淅川”。鼎是春秋時期一個國家的重器,也是國家的象徵。鄀鼎在淅川的出土標誌著古鄀國曾經在淅川境內。那麼,“古鄀國在不在淅川”與“白亭是不是析邑治所”兩者究竟有何關聯?這要從古鄀國的滅亡與析邑的建立說起。

古鄀國是位於秦楚邊界的一個子爵方國,具體位置在今滔河鄉白亭村、大石橋劉家泉至寺灣一帶,《淅川縣誌》(1990年版)對鄀國的記載是這樣的:黃帝長子昌意封於鄀,是為鄀國。昌意子高陽自幼隨世父(黃帝次子)少昊教養,後為帝,名顓頊,世父子名昧未立。昧有二子,名允格和壹駘。顓頊封允格於鄀,封壹駘於汾川。因此《路史》曰:鄀為少昊之後,允姓。周時為子爵國。


丹江湖畔:白羽城究竟在淅川還是在西峽?


據《淅川直隸廳志》記載:“左傳魯僖公二十五年(周囊王十七年),秦晉伐鄀(杜預注:鄀本在商密秦楚界上小國,其後歸於南郡鄀縣),周景王二十一年(魯昭公十八年),楚平王使令尹王子勝許於析(實為白羽),白羽改為析”。其實,秦晉伐鄀後,鄀國的貴族遷往楚國的郢都附近,具體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自此,宜昌被稱為上鄀,原古鄀國被稱為下鄀。周景王二十一年,楚平王把於析之地封給令尹王子勝,析邑治所在白羽(白亭),白羽改為析,才有了“析”這個地名。

據《淅川直隸廳志》記載,於在淅川縣盛灣鎮馬川一帶,明清時期,設有於村保。也就是說,王子勝的封地於析之地包括丹江兩岸盛灣鎮馬川至滔河鄉白亭一帶。《左傳》記載:“周赫王十七年,秦昭王出師武關攻楚取析十五城”。《史記》中,楚懷王把於析地稱為是祖宗傳下的疆域,可見,於析之地範圍較大,甚至包括楚國始都丹陽。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淅川廳同知吳若琅在淅川劉家泉一帶得到鄀鼎,這說明了古鄀國(下鄀)在淅川大石橋劉家泉一帶,同時,也為白亭是析邑治所白羽城提供了文物佐證。

3、王子山歷史遺蹟為白亭是析邑治所提供了有力佐證。析邑治所在白羽(後演變為白亭),於析是楚平王時期的令尹王子勝的封地,因此,王子勝又被成為“羽王”。與白亭隔河相望的地方有一座山,叫王子山(因羽王四子而得名),傍邊有一道懸崖,叫鯰魚崖(今丹江橋附近娘娘洞)。《淅川直隸廳志》記載:“王子山在城西(指淅川老縣城)二十里,與鯰魚崖對,世傳羽王四子領兵捕盜於此”。羽王就是楚平王時期的楚國令尹王子勝,王子山在古鄀國境內,與白亭中間只隔了一條丹江河。如果析邑治所白羽城在西峽,王子山就不是析邑之地,羽王四子就不可能跨界前來“捕盜”。


丹江湖畔:白羽城究竟在淅川還是在西峽?


4、羽王四子墓在岵山腳下發現不僅論證了析邑在淅川境內,也論證了楚都丹陽在淅川。王子勝是楚平王時期的令尹,其分封於析是在周景王二十一年(魯昭公十八年),即公元前542年。此時,楚國都城從淅川丹陽遷往郢都已經過去了147年。楚平王讓自己的令尹(相當於宰相)駐守於析,可見於析對於楚國的重要意義。當然,王子勝是楚國的令尹,整天要忙著處理國家大事兒,於析管理便落在了其四子身上。因此,於析有多處四王子的傳說和遺蹟。


丹江湖畔:白羽城究竟在淅川還是在西峽?


據《淅川直隸廳志》記載:“岵山在城東(指淅川老縣城)二十里……山上有四王廟……”又記載:“四王塚在城東二十里岵山腳下,即羽王四子。”岵山是丹陽故城背後的一座山,四王子死後,埋葬在岵山腳下,一是丹陽是楚國的宗廟所在,有葉落歸根之意;二是說明這裡是於析之地。岵山建有四王廟,可見羽王四子在於析之地的影響。


丹江湖畔:白羽城究竟在淅川還是在西峽?


二、 白亭作為析縣縣城存在了很長一個時期

白亭又稱為白亭街,有東西大街和南北大街。古時候有過街門樓兩座,有戲樓和廣場。街道邊有一條有兩米寬、兩米深的石砌水渠,長年水流不斷,街面有很厚的青石板覆蓋。自西漢開始,白亭作為析縣縣城長期存在。《淅川直隸廳志》記載:“史記漢高帝下析酈攻武關,而中鄉之名不甚著。漢初置酈縣、析縣,析故城在今城西(指淅川老縣城)二十里白亭保左近,酈縣故城在今內鄉縣城北十里酈城保。”一直到南北朝時候,魏設置淅川縣,淅川故城在今馬蹬鎮。自此,淅川之名正式存在,白亭也完成了作為析縣縣城的歷史使命。


丹江湖畔:白羽城究竟在淅川還是在西峽?


三、白亭作為丹江岸邊重鎮長期存在

在1953以前,白亭街一直是豫、鄂、陝交界處的交通樞紐和農副產品集散地,與淅川老縣城、荊紫關、李官橋、埠口街並稱丹江五大集鎮。從白亭往西一百多里就是雞鳴三省荊紫關。由白亭街向西北有一條東西大道通向陝西的商南和西安;一條大道向東,經淅川縣老城由內鄉通向南陽直達許昌。走水路,可從白亭街對岸的大石橋碼頭,坐船由丹江入漢江直達武漢。白亭商賈雲集,生意興隆,人們熙熙攘攘的來往於街市上,直日頭偏西,小鎮上才恢復平靜。

隨著陸路交通的發展和丹江航運衰退,白亭街慢慢退化為村級集鎮。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後,白亭街一部分居民遠離故土,遷往他鄉。白亭老街也被大部分被拆除,在老街南邊建設了一條新街,但沒有了昔日的繁華和喧鬧。不過,隨著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我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白亭一定會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

作者簡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五四文藝獎獲得者,南陽市五個一文藝工程獎獲得者,淅川縣文聯副主席,淅川縣作協副主席兼秘書長,在全國各大報刊雜誌刊發作品3000餘篇,《讀者》、《意林》簽約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禪谷禪韻》;長篇小說《淚落水中化血痕》;參與主編《魅力淅川》叢書(六卷),撰寫的《北京,不渴》微電影劇本拍攝後榮獲國家林業部“十佳影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