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土生土長在壽光的小新來說
壽光這座城市沒有一線城市的繁華
卻是小新心中最溫暖的家鄉
近日,記者來到壽光市最大的災民安置點——營裡二中,實地查看災民安置情況,瞭解受災群眾的迫切需求。
73歲的袁月梅拉住記者:“我有話要說”
就在新聞直播要結束的時候,73歲的袁月梅把記者拉過去,指著旁邊還在接電話的一個人,說自己有話要說。袁大娘想再絮叨兩句的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這個營裡二中安置點的負責人營裡鎮黨委陳書記。
袁大娘告訴記者,“我之前都不認識她,她是我們這裡的陳書記。晚上的時候,她挨個屋巡邏,問道俺有沒有不舒服的,晚上還給送吃的,送喝的。來了5天了,照顧得特別好,吃的喝的都很好。上下樓這麼累人,她一直爬著問道。這個同志實在太好了,你們得給她掛掛名譽哈。”一旁接完電話的陳書記不好意思地笑著說,應該的,應該的。袁大娘反倒截了陳書記的話頭,“不是應該的,沒和你這麼好滴。”
不能讓一個人受傷
6000人連夜大撤離 醫護24小時待命
陳書記告訴記者,營裡二中這個安置點是從20日凌晨啟用的。“高峰期的時候,我們這個安置點到了6000人,當時洩洪量非常大,我們本著不讓一個人受傷的原則,讓周邊的24個村都撤離了。”陳書記介紹說,第二天洪峰過了之後,沒有過水的9個村的村民已返家,現在還有15個村安置在這裡。正值假期,安置點就把營裡二中的學生公寓騰出來讓村民居住,但因為安置的村民太多,就又啟用了兩個教學樓。“教學樓裡面就是桌子和凳子,我們就用摺疊床,鋪上棉被、毛巾被,滿足最基本的需求。”
記者採訪過程中,到了中午飯點,村民們紛紛從送餐車裡卸盒飯。陳書記告訴記者,“剛開始安置的時候,因為事發突然,我們主要配發方便麵。但老這樣不行,現在我們早飯就是牛奶、方便麵、餅乾,中午和晚飯就是盒飯,肉菜素菜都有,還有米飯、包子、饅頭,人人有份。”
陳書記告訴記者,在20日凌晨12點多,第一批受災群眾到達的時候,安置點馬上設立了4個工作組。災民妥善安置組保證轉移過來的群眾能第一時間有安置的地方,物資採購接收和發放組負責調配解決安置群眾的吃飯問題,保安保衛組負責維持整個安置點的秩序,還有一個就是醫療組。陳書記介紹,因為轉移出來的人口太多,還有很多老人和孩子。剛開始的時候,營裡醫院配了兩名醫生、兩名護士、120救護車來到安置點。在轉移群眾當天,對村裡身體癱瘓或是其他行動不便的重症患者,安置點就用120車直接送到營裡醫院進行妥善安置。後來,壽光市衛計局又聯繫中醫院,給安置點配了一輛急救車,也安排了醫生和護士過來。
壽光中醫院的醫生告訴記者,他們在安置點待了3天了,醫院施行兩班倒,每班24小時,保證安置點時時有人。
大貨車拉來6000斤愛心蘋果
“都是壽光老百姓,有錢的出錢,有力就出力”
現場,一輛滿載著蘋果的大貨車來到安置點。據悉,這是當地的公益組織捐助的。有位王老師介紹說,這些蘋果大約有6500斤,光購買就花了很長時間。因為怕受災群眾吃不到新鮮水果,所以才特意送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有錢的出錢,有力出力,都是壽光老百姓。”記者現場看到,志願者排了十幾米的長隊,通過接力的方式,往物資存放點放置蘋果。
記者在安置點物資存放處看到,這裡存放了很多的物資,包括礦泉水、帳篷、棉被、摺疊床、衛生紙、牛奶,還有小孩的衣物。陳書記說,安置點的物資主要來源於3個渠道,一是鎮政府的採購,二是濰坊市啟動應急機制,緊急調撥了足夠的食物,還有帳篷、棉被、摺疊床等,滿足受災群眾最基本的吃住供應。第三部分就來源於愛心企業、愛心個人和組織的捐助。
陳書記告訴記者,愛心個人大都是壽光本地人。“作為自己的同鄉,大家是第一時間救助。壽光沒有受災的鎮街,均以個人名義進行捐助。還有不少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壓歲錢,讓爸爸媽媽換成物資送過來。”陳書記說,據粗略統計,單營裡二中這安置點,自費捐贈物資的愛心企業和個人有一百多家。還有愛心企業直接聯繫安置點,問安置點目前最需要什麼。“因為過水村莊特別多,有20多個村進水,最高的水深能達到1米5,普遍都到七八十公分,抽水泵比較緊缺。他們就給捐贈了抽水泵,民政局瞭解情況後,也給我們配發了不少抽水泵。”
3天3夜沒回家
安置點裡有這些“最美志願者”
在這場抗洪救災中,眾多志願者用自己的行動,溫暖著災民,感動著他人……
記者採訪到了營裡二中安置點裡的志願者崔月霞。崔月霞是一名人民教師,她告訴記者,自己在安置好自己家人後,立即就穿上了志願者馬甲。“剛來到安置點的時候,還是凌晨,漆黑一片,現場非常混亂。很多家人都走散了,我們就扶著老人慢慢走著,邊走邊找,直到找到他們的家人。”崔月霞和幾個志願者從20日凌晨一直忙到晚上十一點多,連續20多個小時在安置點服務。
崔月霞還告訴記者,安置點裡的志願者都已經三天沒有離開了。“我們從最初150多人擴大到200多人,他們有的是老師,有的是企業家,還有大學生。”
現場還有幾個16歲的學生志願者,記者瞭解到,他們是濰坊濱海國際學校的學生,自己家裡沒有受災,就想著過來幫幫忙。他們已經過來兩天了,一直跟跟安置點的群眾同吃同住。
其實
不僅僅是在安置點
在壽光
每個人都在為了受災群眾而努力
水災是冷酷的
但這不會妨礙壽光人
用自已勤勞的雙手建設家鄉
閱讀更多 新鮮壽光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