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經紀商「入侵」數字貨幣:從瘋狂進軍,到停步反思

原創 2018-01-24 匯眾資訊FinanceWord

2017年,數字貨幣的瘋狂吸引了大量的外匯經紀商湧入,外匯經紀商們抱著“搶佔新商機”的熱切期望紛紛推出數字貨幣CFD產品,然而,到2017年末時,多家外匯經紀商紛紛宣佈暫停發行數字貨幣CFD,有的還取消或限制了數字貨幣CFD交易。從瘋狂進軍,到停步反思,僅半年,這場開疆拓土的擴張之路暫時劃上了一個分號。而在這期間,外匯經紀商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外匯經紀商“入侵”數字貨幣:從瘋狂進軍,到停步反思

利誘下的“入侵”

由於數字貨幣的巨大波動性,外匯經紀商們嗅到了這一投機工具的商機,經紀商們認為:數字貨幣波動如此大,而且人們對數字貨幣的狂熱情緒不斷升級,肯定會有很多零售客戶願意交易它(或者有交易它的潛在意向),這對經紀商來說,就意味著市場潛力或新的商機,只要客戶願意交易,經紀商就有利可圖(點差、佣金、手續費等)。在經過嚴謹的成本/收益計算後,經紀商決定推出數字貨幣CFD產品(類似於現貨黃金CFD)。

數字貨幣CFD既滿足了零售客戶的數字貨幣投機需求,又保留了傳統的交易方式。對零售交易者而言,數字貨幣CFD不僅上手容易、一看就懂,而且操作起來也便捷了很多,少了很多麻煩事,不需要下載加密錢包,不需要換幣(法定貨幣和數字貨幣互換),也不需要下載新的交易軟件,直接在原來的軟件(MT4/MT5)上就可以交易。因而數字貨幣CFD也非常受零售交易者(投機者)們歡迎。

在利誘之下,傳統外匯經紀商瘋狂進軍數字貨幣領域,紛紛推出各種數字貨幣CFD,期待著這一新產品能給它們帶來新的收入來源。

歷史教訓:一邊倒行情,流動性稀缺

在外匯及差價合約的零售市場,經紀商是一個樞紐機構,一頭接著客戶/零售投資者,另一頭接著流動性(大銀行、大機構)。根據過去幾十年的經驗,在零售外匯及差價合約市場上,一般大多數客戶都是虧損,只有少數人盈利,而經紀商就坐在中間穩穩當當地賺佣金就可以了,市場的波動風險對經紀商來說,基本沒什麼影響。比如:現貨黃金漲多少跌多少,只會影響客戶的訂單盈利或虧損,並不會影響經紀商賺錢。

那麼,難道經紀商就不會受到市場價格波動的衝擊嗎?當然不是。2015年的瑞士央行黑天鵝事件就是最好的教訓。當時,歐元/瑞郎暴跌2000點,流動性提供商為控制風險不提供報價、不執行客戶訂單,由此造成流動性瞬間稀缺,使得很多訂單無法及時平倉,客戶訂單最終成交價格和掛出的價格大幅偏離,造成訂單虧損巨大,眾多客戶爆倉,而客戶爆倉後的負餘額部分的虧損均是由經紀商自行承擔,由此也使得多家經紀商虧損嚴重,甚至破產。

由此可見,當市場出現一邊倒行情,流動性緊缺時,經紀商的致命弱點暴露無遺。

從瘋狂進軍,到停步反思:看到“黑天鵝”

其實,在之前經歷了瑞士央行黑天鵝事件後,經紀商們對類似的事件已經做好了預警心理。經紀商們在推出數字貨幣CFD之前,已經考慮到了其價格的巨大波動性和流動性支持問題。但是讓經紀商們沒想到的是,投機者情緒狂熱,數字貨幣出現了一邊倒的行情,持續大漲,客戶們“買入並持有”的策略使得經紀商累積大量的CFD多頭頭寸,這將經紀商推向了“風險之口”。

這場高歌猛進的進軍熱潮開始於在2017年6月,一直持續到2017年11月份。在11月份,開始出現轉折點,一次“黑天鵝事件”讓跟風冒進的經紀商們突然意識到:數字貨幣CFD業務的巨大風險。

2017年11月9日,SegWit2x硬分叉計劃取消,比特幣現金先是連續兩天暴漲,從630美元升至2300美元,之後又暴跌之1200美元。

外匯經紀商“入侵”數字貨幣:從瘋狂進軍,到停步反思

(比特幣現金價格走勢 來源:coinmarketcap)

比特幣現金的這次“黑天鵝事件”,讓多家提供比特幣現金CFD的經紀商蒙受了幾百萬美元的損失。經紀商虧損的原因正是:客戶在“SegWit2x硬分叉計劃取消”的消息公佈後,紛紛做多比特幣現金CFD,由此累積大量多頭頭寸,而兩天後比特幣現金暴跌,多頭頭寸因流動性缺乏無法及時平倉,由此造成客戶賬戶虧損慘重,由於經紀商需要為客戶提供負餘額保護,因而負餘額虧損的部分都由經紀商承擔。

隨著數字貨幣持續走升,投機者一邊倒的做多情緒,使得經紀商的數字貨幣CFD多頭頭寸不斷累積,同時,經紀商為客戶提供的數字貨幣CFD是帶有槓桿的,相當於說,經紀商自身持有數倍的數字貨幣CFD多頭頭寸,風險敞口是成倍增長的,這就是潛藏的巨大風險所在。

另外,傳統的外匯經紀商與數字貨幣交易所不同,數字貨幣交易所是一個撮合交易的平臺,本身就是一個流動性平臺,但是傳統經紀商不一樣,它們本身不具備數字貨幣流動性,其提供和只是一個數字貨幣衍生品而已,它們需要通過其他渠道(如數字貨幣交易所或大型銀行、大機構)接入流動性。流動性支持不夠充分,也是經紀商面臨的難題。

數字貨幣本身價格波動就大,再加上經紀商本身也不具備巨大的數字貨幣流動性支持,所以,一旦價格大跌,在加上流動性稀缺,無法及時平倉,這些累積的多頭頭寸就會像火藥桶一樣被引爆。同時,在數字貨幣上,經紀商也缺乏有效的做空機制,無法有效地對沖掉這些風險敞口。

在做空機制方面,雖然CBOE和CME都已經在去年12月推出比特幣期貨合約,但是,由於CBOE和CME的比特幣期貨合約保證金(CBOE要求44%,CME要求35%)要求太高,這與經紀商為客戶提供的槓桿完全不相稱,起到的作用不大。另外,比特幣期貨在週末是不開盤交易的,要是在週末時段發生什麼黑天鵝事件,比特幣價格崩盤,那根本起不到對沖風險的作用。

由此,傳統的外匯經紀商們在12月份時開始停下反思,重現調整數字貨幣CFD業務。有的暫停新發行數字貨幣CFD產品;有的限制客戶交易數字貨幣CFD(如限制槓桿比例至5:1,甚至2:1;限制持倉頭寸;收取高額隔夜持倉費等);還有的直接取消了其平臺上的數字貨幣CFD產品。

至今為止,外匯經紀商們在數字貨幣CFD業務上均採取的收縮策略,雖然仍有機構在推出新的數字貨幣CFD,但是在對風險敞口的限制,以及風險對沖上,都已重視起來了。

總結與反思

因而,綜上來看,經紀商們“從瘋狂進軍到停步反思”是對數字貨幣市場認知深化之後做出的及時反應,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降低自身經營風險。

從這段短暫的經歷中,我們可得出結論,經紀商進軍數字貨幣熱情冷卻,源於四大因素:一是,數字貨幣價格本身巨大波動性;二是,數字貨幣CFD本身帶有槓桿,這加劇了客戶爆倉/鉅虧風險,這種虧損風險會轉嫁到經紀商身上;三是,經紀商不能獲得充足的流動性支持,這也加劇了爆倉/鉅虧風險,也會轉嫁到經紀商身上;四是,投機者們一邊倒的做多情緒,造成CFD多頭大量累積,同時也缺乏有效做空機制(對沖風險),這是對經紀商最大的威脅因素,手中捧著火藥桶,一旦被引線被點燃(價格暴跌),經紀商將損失巨大。

這次的經歷對經紀商們而言,最大的收穫有兩點:一是應對可能出現的巨大風險(無論是“黑天鵝”還是“灰犀牛”),積極及時採取措施應對;二是,面對未知的事物,未知的商機,積極探索是可取的,但是不可盲目跟風冒進,一定認真、慎重、全面地考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