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辨證上中下,對應天地人,日月星,這都是以後慢慢會學得中醫

三焦辨證上中下,對應天地人,日月星,這都是以後慢慢會學得中醫

三焦辨證

(一) 上焦病證

[臨床表現]表熱症狀,微惡風寒,身熱自汗,口渴;或火熱傷陰,不渴而咳,午後熱甚;邪陷心包症狀,舌謇肢厥,神昏譫語。脈數或兩寸獨大。

[證候分析]上焦病證,是溫邪自口鼻而入,病在肺衛的表現。正邪交爭於表,則有風熱表證;溫熱內舍於肺,肺氣化不利,故多兼肺系症狀;火熱傷陰,或可見於午後熱甚,溫邪在上焦衛分,故脈浮,兩寸獨大。

若上焦溫熱之邪徑直入心包,則使心陽氣內阻,而肢厥;熱擾神明,則神昏譫語。

(二) 中焦病證

[臨床表現]邪入中焦,主要以脾胃病證為主。可分為以下兩種證型:

陽明燥熱證:面紅目赤,呼吸氣粗,腹滿便秘,口燥咽乾,唇裂舌焦,苔黃焦黑,脈沉澀。

太陰溼熱證:面色淡黃,頭脹身重,胸悶不飢,身熱不暢,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溏瀉,舌苔黃膩,脈細而濡數。

[證候分析]脾胃相表裡,同屬中焦,五行為土。但胃喜潤而惡燥,屬陽,故病多從陽而燥化,表現為熱盛津虧內燥特點。

脾喜燥而惡溼,屬陰,故病多從陰而溫化,表現為陽虛陰盛,溼熱中阻,氣機不暢等特點。

(三) 下焦病證

[臨床表現]全身陰虛內熱症狀:身熱面赤,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口乾舌燥,神倦耳聾,脈虛大。虛風內動症狀:手足蠕動,或瘈瘲,心中憺憺大動,神倦,脈虛,舌絳苔少,甚或時時欲脫。

[證候分析]溫病後期,邪入下焦,重在傷肝腎之陰。溫邪傷津,真陰虧損,虛火內熱,故有一派陰虛內熱之症。水虧火旺,筋脈失於濡潤,故虛風內動,變生諸症。

二、三焦病證傳變

(一) 傳變規律

1、順傳:溫熱病邪從上焦證發病,依次為中焦證和下焦證。

2、逆傳:溫熱病邪發於上焦,不入中焦,直陷心包。

3、其他傳變:

(1)病自上焦而愈,不再下傳。

(2)病自上焦,不經中焦而直入下焦。

(3)起病即為中焦太陰病證,或直接為厥陰病證。

(4)上焦轉入中焦,經入肝腎。

(5)兩焦互見或三焦瀰漫。

(二) 傳變因素

取決於病邪性質和正氣強弱。

陰虛體質,正氣偏盛,或邪氣偏盛,則病多從燥化,為陽明燥化證,入下焦則為肝腎陰虛證。

陽虛體質,正氣不足,邪氣偏寒,則病入中焦多寒溼,為太陰溼化證,入下焦,既可傷陰,又可傷陽。

(三) 傳變意義

1、表示為三個不同病程:上焦證為溼病初期;中焦證為溫病極期,下焦證為溫病末期。

2、預示病情輕重,順傳多佳,逆傳多屬病證較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