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未來科學大獎揭曉:袁隆平、張啓發等7位頂尖科學家獲獎!

9月8日消息,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今日在北京舉行。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獲得“生命科學獎”,馬大為、周其林、馮小明分獲物質科學大獎,林本堅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大獎。每個獎項單個獎金為100萬美金。

出席本屆未來科學大會頒獎禮的還有丁磊、丁健、徐小平等捐贈人代表,饒毅、董欣年、駱利群、鮑哲南等科學委員會成員。

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正式設立,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一年一屆,未來科學大獎的頒獎對象不限國籍,但需要是在大中華地區(包含中國大陸地區、香港、澳門及臺灣)完成研究的科學家,且研究要具備原創性、長期重要性和巨大的國際影響。

2016年,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的“生命科學獎”和“物質科學獎”得主分別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和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

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增設“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位獲獎人分別是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博雅講席教授許晨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

2018年生命科學獎

2018未來科學大獎揭曉:袁隆平、張啟發等7位頂尖科學家獲獎!


獲獎人名單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

獲獎理由:獎勵他們系統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的分子機制和採用新技術選育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中的開創性貢獻。


2018未來科學大獎揭曉:袁隆平、張啟發等7位頂尖科學家獲獎!


李家洋

李家洋,1956年7月出生,安徽肥西人,植物分子遺傳學家。1982年,畢業於安徽農學院(現安徽農業大學)學士學位 。1984年,中國科學院遺傳所 碩士學位。1985-1991年,獲美國布蘭代斯(Brandeis)大學博士學位。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德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和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員。

李家洋院士長期從事高等植物生長髮育與代謝途徑調控的分子網絡研究和水稻品種設計育種,著重於闡明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機理,並致力於水稻的分子品種設計,培育高產、優質、高抗、高效新品種,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開創性貢獻,引領了該領域的國際科學前沿。李家洋領銜的團隊經過十餘年的艱辛攻關,通過分子設計育種技術,精準選出高產與優質的控制基因“組裝”在一起,破解水稻了“高產不優質、優質不高產”的難題。該研究成果“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也榮獲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2018未來科學大獎揭曉:袁隆平、張啟發等7位頂尖科學家獲獎!


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生於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榮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 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2017年7月,任青島海水稻學院首席教授。 2017年9月,袁隆平宣佈一項剔除水稻中重金屬鎘的新成果。 2018年4月14日,袁隆平在海南接受鳳凰財經採訪時發表了對轉基因的看法。對於轉基因大豆,袁隆平指出,只要是通過安全檢測的轉基因作物,都是沒有問題的。袁隆平表示,轉基因是農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2018未來科學大獎揭曉:袁隆平、張啟發等7位頂尖科學家獲獎!


張啟發

張啟發,1953年12月出生於湖北公安,作物遺傳育種和植物分子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976年張啟發從華中農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1985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學位後留在該校從事博士後工作;1986年回國後在華中農業大學農學系工作,先後擔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1994年擔任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首任院長;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被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首批特聘教授;200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1年擔任國家農作物分子技術育種中心主任;2007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08年獲得湖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張啟發一直致力於水稻基因組研究,並在此基礎上開發抗蟲、抗旱、少化的“綠色超級稻”,其領銜開發的“抗蟲轉基因水稻”就是綠色超級稻研究中的一部分。

2018年物質科學獎

2018未來科學大獎揭曉:袁隆平、張啟發等7位頂尖科學家獲獎!


獲獎人:馬大為 周其林 馮小明

獲獎理由:表彰他們在發明新催化劑和新反應方面的創造性貢獻,為合成有機分子,特別是藥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徑。


2018未來科學大獎揭曉:袁隆平、張啟發等7位頂尖科學家獲獎!


馬大為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美國匹茲堡大學和Mayo Clinic博士後,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理學博士,山東大學化學系理學學士。

主要研究方向是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複雜天然產物全合成、有機合成方法學、化學生物學等。為化學生物學導向的有機合成和藥物化學。已在國際重要雜誌上發表論文100餘篇。所發表的論文已經被他人引用800餘次。其中作為責任作者已發表論文70餘篇,這些論文已經被他人引用400餘次,其中2002、2003年每年都被引用上百次。最近的兩項工作分別被“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和“Chemtracts”評論。


2018未來科學大獎揭曉:袁隆平、張啟發等7位頂尖科學家獲獎!


周其林

1957年2月出生於江蘇南京,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教育部首批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2年 畢業於蘭州大學化學系

1982-1987 就讀於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

1988-1996 先後在華東理工大學、德國Max-Planck研究所、瑞士Basel大學和美國Trinity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

1996年起任華東理工大學精細化工研究所教授、博導

1997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1999年8月被教育部聘為有機化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轉入南開大學工作

2009年11月當選為中科院院士

2013年1月當選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院長

2009年12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院長,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是不對稱催化,包括設計合成新型手性配體和手性催化劑,開發新的不對稱催化反應;生物活性的手性天然和非天然化合物合成;手性藥物合成等。

周其林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為金屬有機化合物在有機合成中應用、不對稱合成、生物活性的天然和非天然化合物的合成和有機合成方法學研究。承擔和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973) 子項目等科研項目多項。迄今己發表研究論文120餘篇,參編著作3部。論文已被他人引用2300餘次。另外還申請中國發明專利4項。


2018未來科學大獎揭曉:袁隆平、張啟發等7位頂尖科學家獲獎!


馮小明

四川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化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1-1988,蘭州大學化學系有機化學專業學習,分獲理學學士學位和理學碩士學位。1996年獲中國科學院理學博士學位。2013年12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從事不對稱合成方法學及手性醫藥、農藥和具有生理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對不對稱合成中發展新型優勢手性催化劑、新反應和新策略等核心和挑戰性問題,開展了系統深入的研究。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2018未來科學大獎揭曉:袁隆平、張啟發等7位頂尖科學家獲獎!


獲獎人名單:林本堅

獲獎理由:發明並推廣浸潤式微影技術,使其成為半導體領域的世界領先者,改變了全球半導體產業技術路徑。

林本堅曾任職於IBM在美國的研究中心,帶領團隊創造出許多領先全球的技術,包括1.25微米、1微米、0.75微米、0.5微米、0.35微米的微影技術。在IBM工作22年後,林本堅選擇在美國自行創業將近10年。

在臺積電力邀下,林本堅於2000年加入臺積電,並在2002年開始推動浸潤式微影技術,此項技術對全球半導體產業及臺積電先進製程貢獻極大。他在臺積電研發的期間帶領團隊從130納米、做到90納米、65納米、40納米、28納米、20納米、和16納米,並開始研發10納米、7納米、和5納米。

林本堅獲獎無數,曾10度獲美國IBM傑出發明獎、美國IBM傑出貢獻獎、2008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因浸潤式微影技術的創新,獲頒2013年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西澤潤一獎、及2009 Cledo Brunetti 獎、2013工業研究院院士、2008 俄亥俄州立大學傑出校友、2004國際光學和光電學會(SPIE)的首屆Frits Zernike獎\、2004潘文淵文教基金會研究傑出獎、2003 IEEE會士、2003 SPIE 會士;2014年獲選為中研院院士,為臺灣最高學術殿堂首位企業界院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