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刀劍經常用來對砍,爲什麼既用不壞也砍不捲?

通過如今為數不少的影視作品,我們不難了解到古時候行走江湖的俠客們大都喜歡快意恩仇,天天過著刀光劍影的日子。如此一來,他們所用的刀劍對砍自然就是家常便飯了,那麼為什麼他們的兵器既用不壞也砍不卷呢?

古人的刀劍經常用來對砍,為什麼既用不壞也砍不卷?

首先,我們要說明的是,藝術是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所以在影視作品中有時候為了情節需要,它所闡述的東西並不一定都是真的。古裝劇中刀劍的頻繁對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刀劍大開大合的對砍幾乎是不存在的。閱遍古今中外,刀劍一直都是很嬌貴的存在。甚至於有不少的俠客將自己的兵器看得比自己的性命都重要,又怎麼會捨得實打實的對砍、碰撞呢?

古人的刀劍經常用來對砍,為什麼既用不壞也砍不卷?

在不少刀譜、劍譜中,都要求使用者儘可能的使用刀背來進行格擋動作,並且還要努力避免任何形式的正面撞擊,為的就是減少對砍,保護自己的兵器。

我國古代的冷兵器經歷過幾次變革。在隋唐時期,冷兵器大都要對刃口進行熱處理,使得刃口的硬度至少要達到洛氏硬度52以上,在使用時比較容易崩口。在隋唐之後,隨著技術的日趨成熟,古人開始使用刃口不進行熱處理的夾鋼兵器。這種兵器硬度依然很高,而且不易崩口,使用壽命較長。從理論而言,這種兵器只要一直研磨,就可以無限使用,直到兵器無法再進行研磨為止。相比之下,日本刀就相當不耐用,一旦其切先部位的刃金消失殆盡,就宣告著兵器完全報廢。

古人的刀劍經常用來對砍,為什麼既用不壞也砍不卷?

在真實的對戰中,面對對手的攻擊,雙方都會以閃躲為上,而不會無頭無腦的硬碰硬。當實在無法閃躲的時候,才會用兵器進行格擋,而用來格擋的部位也往往是鎬部或者刀背。只有迫不得已的時候,才會用刀刃相抵,而這樣的結果必然會是兩敗俱傷,或卷或崩,只不過程度不一而同罷了。而且在事後,對兵器的保養是一定的。

古代服役於部隊的軍用冷兵器,大都不會刻意的強調其鋒利程度。因為想要刃口鋒利,兵器勢必就要很薄,這樣的兵器容易出現折斷或者砍入不深的情況,影響戰果,得不償失。最為鋒利的兵器往往也是最為容易折斷的兵器。

古人的刀劍經常用來對砍,為什麼既用不壞也砍不卷?

據記載,古代使用刀劍的俠客是相當不願意和使用棍棒的人對打的。不為別的,就因為和棍棒的碰撞會很傷自己兵器。也有人說,當看到自己的攻擊要被對手硬碰硬的格擋時,會盡量的撤去力量,以減少自己兵器刃口的受損程度。

總的來說,古人很愛惜自己的刀劍,幾乎是不會使用刀劍與對方大開大合的對砍的,更不消說去使用刀劍碰撞出火花了。

感謝觀賞!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