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的生态变迁

“生态产业带才是小康路”

2008年,当时的村支书找到张卫庞,告诉他说木军塬上的地准备退耕,要搞经济林,问张卫庞愿不愿意在自己的地里栽苹果。“早都想栽了,要不是你们一开始不让塬地退耕,我早都栽上苹果了,还能不愿意?”张卫庞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在自己的10亩承包地里全栽了苹果。当年,木军塬上共有120亩地退耕栽上了苹果树。

种过烤烟养过鸡的张卫庞知道,抚育果树光靠力气是不行的,所以不论镇里举办技术培训、还是技术员到果园实地指导,他一次都不落下。通过刻苦学习,张卫庞熟练地掌握了果树各个生产环节的管理技能。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梁家河村,了解到张卫庞的苹果园第一年挂果就收入2万元时,高兴地说,张卫庞发了!2015年,张卫庞的苹果卖了5万多元;2016年,张卫庞的苹果就卖了40万元。

“我一人富不算富,只有梁家河的群众都富了,那才叫富!”2016年,张卫庞注册了延川县张卫庞苹果种植合作社,吸收了137户合作户;2017年,合作户达到379户。“各干各的弄不成事,只有让梁家河流域所有果农都加入合作社,形成真正的生态产业带,才能让更多的人走上小康之路。”

张卫庞想到的,正是政府要做的。目前,位于延川县文安驿的梁家河环线万亩生态有机果园位已经形成,主要涉及梁家河、贺家河、白家塬、破石河、杜木塬5个行政村,果园面积达10630亩,其中挂果面积3600亩,产量4500吨,产值3420万元。万亩生态有机果园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以市场为导向,从提高苹果的质量入手,走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道路,有力地促进了苹果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尽我的本事看好林子”

贺和林是梁家河的一名护林员,每天早晨他都要扛着工具翻过两座山梁巡山,查看林子里有没有火灾隐患或者是毁林现象的发生。不变的巡山工作也没有让他觉得乏味,走在林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看着满眼的绿色,反而让他觉得无比惬意。

贺和林告诉记者,在他小时候,山上并没有什么树,春天的黄风经常刮得人睁不开眼睛,夏天的雨经常让村里铺满黄泥。后来的退耕还林让山上长满了树,黄风不见了,黄泥也没有了,他觉得村子变美了,再后来他就成了护林员。“现在我们梁家河的林子可好了,里面最粗的树直径都有六七寸,林子里野兔野鸡随时都能见到,这在以前根本就别想。”

林子长起来了,村民也认识到了有林子的好处,毁林的情况渐渐没有了。现在,贺和林最担心的就是山火,每年清明节和春节期间都是他最担心的日子,他要保证村民们祭祀后的坟头没有一点火星才离开。

今年正月十八,让贺和林最担心的事发生了,巡山时,他发现一处山林着火了。由于是刚刚着火,火势不是很大。将火情上报后,贺和林考虑,在等消防人员的时间里,火会越烧越大,不如一边等消防人员一边灭火。打定主意后,他赶紧找到离火场最近的一户人家,叫来人帮忙灭火。通过两个人的共同努力,在消防人员赶来之前,火就被扑灭了。他们俩又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一棵树被烧死、也不存在复燃的隐患后,才各自回家。看着贺和林疲惫的身影、满身的灰尘和被熏得漆黑的脸庞,妻子心疼地埋怨他太过拼命。贺和林却说,“既然当上了护林员,我就要尽本事把这片林子护好。”

在梁家河,还有着和贺和林一样的4名护林员,他们管护着梁家河流域5590亩的退耕还林成果和10721亩其余林地。每天定点巡逻、发现情况及时上报,是他工作的全部。但就是这看似简单的工作,梁家河的绿色长城才逐渐建成,梁家河的绿色才愈加葱茏。(记者 郑 鹏 通讯员 李 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