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何去何從?能否成功逆勢上漲?

製造業謎霧重重,老辦法解決不了新問題,要了解真相需實地調研。在持續走低一段時間之後,製造業投資於2017年12月絕地反彈。這是曇花一現還是趨勢反彈,市場對此莫衷一是。

行業洗牌如火如荼,製造業的需求總體上尚未明顯好轉,但行業差異大,高新技術產業需求較好,但傳統制造業情況仍相對不妙。部分企業的需求確實好轉,但並非由於蛋糕本身自發增長,而是各有特殊原因,比如基建推動、油價上升、行業集中度提升和自身營銷改善。

製造業何去何從?能否成功逆勢上漲?

從供應端來看,原材料漲價疊加環保成本上升,對傳統制造業利潤擠壓較為明顯。

但在行業洗牌的大背景下,向上遊拓展的企業、有議價能力的企業受到影響較小比如,人造革企業表示需求未改善、技術革新有限,當前新增成本中環保成本佔了一半左右,對利潤擠壓嚴重;而自己設立配件車間的空氣能熱水器企業並未受原材料漲價影響;"低小散"企業倒閉後導致需求轉移的行業,溢價能力較強,漲價可以向下遊傳導;一家插座企業利用加成方式轉移原材料漲價,另外一家汽配企業則試圖通過降本增效的方式降低原材料漲價影響。

從融資狀況來看,製造業的資金需求並沒有出現明顯好轉,而銀行對不同企業態度分化明顯,總體上仍然較謹慎,融資條件還未見明顯起色。

早前聯保對製造業的影響還未完全消化,銀行風險偏好仍低,貸款主要還是投向基建、消費貸和住房按揭,開發貸未鬆綁。製造業中銀行偏向新興產業、高新科技產業和龍頭企業扥製造業企業,傳統制造業和中小微企業融資仍艱難。商業銀行存在抽貸、壓貸現象,但國有銀行情況稍好;融資貴問題仍然存在,但企業和行業差異較大,好的企業貸款利率上浮10-20%(有的企業利率近期還下行),一般企業上浮30%以上,抵押物縮水導致可貸資金減少。

製造業何去何從?能否成功逆勢上漲?

製造業全面復甦或需時日,但升級換代醞釀結構性機會,在政府和企業多方努力下,製造業春暖花開會有時。

某些行業需求平穩增長,再加上"低小散"企業倒閉導致訂單轉移至大企業、環保趨嚴、機器換人以及更新換代設備提升市場競爭力,支撐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但持續明顯反彈可能性較小,預計2018年全年製造業投資增長為5%左右,行業和區域均分化明顯。在中央大力支持製造業發展的背景下,被調研地區的政府機構也不遺餘力為企業提供最優的服務,打造廉潔、高效、便捷的創業投資環境。十九大之後追求"公平"或致我國金融週期見頂轉向,資源分配將得到改善,製造業春暖花開會有時。

製造業投資會有多強勁?

如前所述,製造業需求似乎沒有出現明顯改善,那麼製造業投資為什麼會在2017底年出現大幅反彈呢?未來到底會如何演變呢?我們調研結果表明,儘管製造業需求穩定,但內部的行業結構在逐步發生變化,製造業洗牌還處於進行時,好的企業日子好過,傳統企業處境相對不利。在製造業行業集中度提升的過程中,大型製造業企業存在投資擴產的衝動,但總體而言,製造業投資難言明顯好轉。主要結論大概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儘管製造業整體需求穩定,但環保、安監政策導致"低小散"企業倒閉,訂單轉移到大企業,企業訂單需求增加後存在投資擴產需求。如我們走訪的兩家閥門企業就是因為"低小散"企業關閉後訂單轉移,需求增加,開始擴產,擴產主要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

第二,環保政策趨嚴,要求企業增加環保類固定資產投資。如我們走訪的皮革企業為達到環保要求,增加環保類固定資產投資,其新增投資中大約一半是環保投資。第三、人工成本提升,招工難普遍存在,為節約成本和提升企業效率,通過機器換人增加固定資產投資。如我們走訪的一個製造汽車電機的企業,為了節約人工成本,全部實行機器換人,更換機器設備,增加了設備類固定資產投資。第四、競爭壓力,對手在更新換代,自己不更新換代設備,就會被淘汰,也導致了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第五,新興行業和政府支持類行業需求增加,存在擴產必要性,但此類行業佔製造業比重還不是很高。如我們走訪的一家空氣能電器企業,受"煤改電"需求提升影響,需求暴漲,企業目前計劃購地擴產,增建廠房,擴大供給。

總體來看,比較好的製造業企業確實存在增加固定資產投資的需求,但背後的主要原因並非是需求大幅好轉。再加上傳統行業的製造業和小微企業投資動力不足,我們判斷製造業投資增速持續明顯反彈可能性較小,預計2018年全年製造業投資增長為5%左右,跟2017年全年相差不太大。

製造業何去何從?能否成功逆勢上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