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讀書︱魏延安:農村歷史的真實悲劇——賈平凹《古爐》讀記

周末读书︱魏延安:农村历史的真实悲剧——贾平凹《古炉》读记

周末读书︱魏延安:农村历史的真实悲剧——贾平凹《古炉》读记

沒有想到,《古爐》會讀得比《秦腔》還辛苦。《秦腔》當年曾被好多人反映為不好讀,而且太沉重。如今《古爐》依然不好讀,讀得很辛苦,還更加痛苦。辛苦,是因為這樣大部頭的書,每端起來一陣手腕就發睏,而且內容沉重,排版密集,閱讀起來很慢;痛苦,是因為那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經過作家傳神的文筆之後,讓人更加深刻的感到了陣痛,且痛苦的感受難以抑制。但不能否認,雖然受著閱讀的煎熬,卻一拿起就不能再放下,直至讀完,並不斷地回味。

01

周末读书︱魏延安:农村历史的真实悲剧——贾平凹《古炉》读记

在拿起這本書的時候,我第一印象是想起了銅川的古爐鎮,但讀後發現,這依然是作者熟悉的商洛村莊的故事。正如書的封面所說,《古爐》直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國最大的歷史運動,即文革。全書講述了在一個叫古爐的村莊,1965年冬到1967年春一年多時間裡發生的與文革有關的故事,這個故事結局悽慘。

在古爐村,以支書朱大櫃為代表的村幹部集體,雖然也有不民主、不透明,但總體來講依然有較高的威信,組織著全村的農業生產,經營著村裡燒瓷的窯場,維持著全村的社會穩定。但以霸槽為代表的一批年輕人始終不滿於現狀,時常有一種反抗的衝動。從1965年冬開始,動盪的因素不斷積累。隨著老隊長滿盆的因病卸職,圍繞隊長一職的競爭上演了明爭暗鬥,最後還發生了投毒事件。雖然磨子“順利”地按支書意見接任隊長,但實際上矛盾已經進一步激化,霸槽等人從此開始了反抗的準備。

1966年夏天,一個叫黃生生的古怪人物以上級造反組織代表的名義來到了古爐村,策動霸槽成立了村上的造反組織――榔頭隊,以夜姓和雜姓為主體,將支書揪下臺,開始掌權,清查帳務,批鬥支書,並逐漸暴露出驕橫的面孔,村上的正常生產陷入停頓。在此情況下,以天布、灶火等為代表的朱姓家族,共同擁立新當選的隊長磨子牽頭成立村上另一個造反組織――紅大刀,與榔頭隊對抗,並開始恢復村上的生產。

儘管一時間兩派絞盡腦汁,互相爭鬥,但總體還處於溫和狀態,不過由於紅大刀抓住了生計這個關鍵問題,逐漸掌握了鬥爭的主動。在此情況下,榔頭隊開始尋求外力支持。隨著榔頭隊所屬造反體系――聯指的介入,古爐村陷入前所未有的大械鬥,全村一片血腥,死傷數人,紅大刀主要成員或死或逃,大權重入榔頭隊之手。不僅如此,聯指還以古爐村為基地,設卡立哨,打擊其對手另一個造反體系――聯總,這也是紅大刀的對應上級。但紅大刀組織並未善罷甘休,頻頻入村開展報復行動,再次造成死傷事件。

最後,由於聯指、聯總兩派爭鬥的激烈和對國家金融、糧食體系的破壞(兩派均多次到鎮上的糧站、信用社“借糧”“借錢”),解放軍出動,各派及其下屬組織瞬間瓦解,村上涉及的幾個主要頭目均被槍斃。就此,文革引發的古爐村大動盪歸於平寂,但留下的卻是滿目瘡痍,一片簫條。

書中的故事可能達不到驚心動魄,但絕對觸目驚心,從而對農村文革的歷史留下深刻的感受。

02

周末读书︱魏延安:农村历史的真实悲剧——贾平凹《古炉》读记

我是生於1977年的人,文革不要說經歷,就是一點概念也不曾體驗。長大後讀了一些文革方面的作品,其中一些也與農村有關,但總感覺那是文人的感受,是城裡人的感受,與農村、與農民實際無關。但讀了《古爐》之後,我卻深切地感受了文革帶給農村的深重災難。在我看來,《古爐》的最大意義就在於,這是一部真正的從農民角度再現文革歷史的現實作品,也是一部真正寫文革中農民形象的作品,讓文革敘述的主角――知識分子破例“煽遠”(《古爐》中用詞)。

文革到底給農村帶來了什麼?可能有生產力的倒退,可能有人心的渙散,也可能是農民人性中的惡的充分暴露,但最為嚴重的災難是,讓一群並不知文革是什麼的樸實農民,在無知中猝然陷入爭鬥,打破了農村的平衡和穩定,讓一個本應恬靜的鄉村不正常的喧鬧起來,並引發多種經濟和社會問題。文革實質上淪為農村個別不甘現狀的人發洩自己私慾的工具,而到底文革是什麼,這些人從未思考過,遭殃的卻是無辜的農民。

在《古爐》中,除被打倒的老支書朱大櫃確實因為有經濟問題外,其他人的被打倒純粹是捕風捉影。在豬瘟來臨的時候,多家養的豬死亡,禿子金看著自家的豬安然無恙,禁不住說出一句他家的豬真是萬壽無疆,立刻被定性為對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惡毒攻擊。磨子在撒尿時說了句毛主席萬歲,也隨即被說成是反革命,因為他將生殖器與萬歲對等。在一次關鍵的遊行對抗集會中,榔頭隊的領話人水皮無意間將“擁護毛主席打倒劉少奇”說反,馬上成為現行反革命,差點導致榔頭隊解體。

普通的農民至始至終也未搞明白文革是什麼,他們聽到的只是那些拗口的口號,和無數不知所云的傳單。當上面傳來劉少奇被作為黨內最大的走資派打倒時,群眾一片驚愕;當繼續傳來又有多個黨的高層領導被打倒時,村上的人不禁問道,為什麼毛主席身邊有那麼多走資派。以學習毛主席最高指示的名義,村上多次遊行,且不分白天和黑夜,半夜的集中學習,讓農民終於產生了“毛主席的指示咋那麼多”的不耐煩。

雖然未搞懂文革到底是什麼,但文革帶來的深重災難卻讓農民刻骨銘心。一個又一個活生生的生命在逝去,生產秩序大亂,村上重要的經濟支柱――窯場也被砸毀,多個家庭的房屋受損、東西被砸,家破人亡,村上的象徵性標誌――大白皮松樹被砍、山神廟被燒,每戶家庭都過得提心掉膽。在一次打鬥中,六升的老婆終於發出了“文化大革命我日你媽,你這樣害擾人?!”的怒吼,代表了普通農民對於文革的痛恨。

《古爐》這種農村的觀察視覺,有利於更全面的認識文革的災難,進行歷史性的反思。

03

周末读书︱魏延安:农村历史的真实悲剧——贾平凹《古炉》读记

《古爐》的成功,皆在看似平常的卻其實很不平常的鄉土風格中。從《懷念狼》開始,我就不由自主地感受到賈平凹對於語言的超強把握能力,獨有的賈氏風格開始形成,其對文字的運用近乎隨心所欲。這一風格的最大特點是,已經不再為文而文,而是越來越隨意、越來越平淡。正如有網友的評論,其境界已經到了佛家的看山又是山的地步。在這部作品中,一切都是農民化的,所有的比喻、描寫全部是農民的眼光,農民的語言,讓人幾乎忘記這是小說作品,而是農村現實的立體實錄,不覺有身臨其境之感。

純正的陝西農村方言是《古爐》的一大特點。從書的第一頁開始,陝西農村方言一一映入眼簾:碎爺(差不多等於“小祖宗”之意)、圪蹴(蹲下來)、熟皮(收拾、教訓)、乍乍毛(頭髮翹著,有張狂之意)、碎骨泉(song,小傢伙之意,訓斥時為罵人,而親呢時為親近)、噙(含在嘴裡)、彈泡(敲腦瓜崩)、歡實(活潑)、大(爹)、廝跟(緊隨)、燥著(煩躁欲怒)、溜勾子(拍馬溜鬚)、扇遠(離遠點)、鵮(鬥嘴)、輓聯(粘乎在一起、打鬥在一起),等等。作為一個地道的陝西農村人,我在閱讀中感受到的是熟悉、親切,還有因那些俗鄙的方言產生的不好意思。

原生態的表述是《古爐》的又一大特點。正如作者在後記中所說,古爐村的人“雖然勤勞又擅長技工,卻極度的貧窮,正因為太貧窮了,他們落後,簡陋,委瑣,荒誕,殘忍”;“人人病病懨懨,使強用恨,驚驚恐恐,爭吵不休”;“一方面極其的自私,一方面不惜生命”。《古爐》以看似沒有經過任何雕琢的文字真實地再現了農村生活的實際場景,一些場景的描寫甚至讓人感到粗俗、噁心,卻又倍感真實。如孩子拉下來叫狗來吃;為肥自己田而憋著屎尿到自家田裡;抹鼻涕來治蜂蜇;等等。再如喝黃鼠狼血、用饅頭醮被槍斃犯人的腦漿來治病,又反映了農村的愚味落後。

《古爐》亦真亦幻的敘述風格很有特色。最主要的人物狗尿苔與動物、植物的對話,雖在現實中不可能,但在作品中卻描寫得惟妙惟肖,非常傳神,為小說增色不少。蠶婆用迷信色彩濃厚的方式給人治病(多是心病),善人以說道的方式給人治病(也多是心病),對此一些人批評有神秘色彩,但在農村確實真實存在,直到今天,“頂神”在農村依然有市場,一些農村的事用科學還沒有好的解釋。當然,作者絕不是在宣揚迷信,而是以此增加作品中農村現實生活的真實度。

返璞歸真,這是《古爐》的最大風格特點。正如作者自己所說,“採取了寫實的手法”,“盡力使這個村子有聲有色,有氣味,有溫度,開目即見,觸手可摸”,“讓讀者讀時不覺得它是小說了”。為了寫實,作者反思了年輕時的追求,那時“追求怎樣寫得有哲理,有觀念,怎樣標新立異”,“現在看起來,激情充滿,刻意作勢,太過矯情”。為了寫實,作者充分借鑑了美術理論,努力讓中西方美術理念融合,努力達到“看似寫實,其實寫意,看似沒秩序,沒工整,胡攤亂堆,整體上卻清明透徹”。但最樸素的是最難的,作者為此在《秦腔》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出了艱苦的思索和試驗,終於成書。這種樸素在書中隨處可見,人物是農村化的,人物對話是農村化的,場景也是農村化的,連描寫性的文字也是農村化的。州河裡起霧,水面忽隱忽現,書中的描述是“水好像不流動,鋪著玻璃片子”;春雨下得大了,書中的描述是地面“水潭上密密麻麻都立著雨腳,像跳舞的釘子”;等等。這些描寫都沒有刻意的形容,而是隨手即來,完全是農村化的。

04

周末读书︱魏延安:农村历史的真实悲剧——贾平凹《古炉》读记

《古爐》成功塑造了多個活靈活現的農民形象,主要的有以下幾個:

狗尿苔。如同《秦腔》中的引生,狗尿苔是《古爐》中最重要的人物。小說中發生的主要事件,狗尿苔均是經歷者,好多故事情節與狗尿苔有密切關係。狗尿苔是蠶婆收養的孤兒,不知父母是誰;雖然年齡也有十多歲了,可是個子卻並不見長,以至於好多人嘲笑,生產隊也不給記工分。但狗尿苔機靈、懂事、善良,卻也總孩子氣性,村中的大小人都願意與這個四類分子打交道,村裡的兩個造反組織也都容得下他,一方面因為他是個孩子,另一方面也因為他的品質。儘管一些人狗尿苔很不喜歡,但他絕不傷害他們,而是在他們遇到麻煩時,本能地幫助和施救。為了突出狗尿苔的形象,作者專門又安排了年齡相仿的牛齡來襯托,更加顯示出狗尿苔形象的可愛。可以說,狗尿苔這一形象其實容農村若干人的優秀品質於一身,而又被作者恰當地賦予了合適的年齡特徵。

蠶婆。她是狗尿苔的婆,丈夫被國民黨抓了壯丁,聽說去了臺灣,但始終音信全無,自己卻被以偽軍屬的身份多次批鬥,而收養的孫子也成了“殘渣餘孽”,受到牽連。蠶婆有一手剪紙的好手藝,沒事就揀一些廢紙來剪一剪,常剪些動物,既逗樂了孫子,也消磨了孤寂,還寄託了心中的念想。但更重要的是,蠶婆是農村傳統美德的集中代表,不僅心底善良,而且待人熱誠,寬宏大量,樂於助人,她常給人說病,卻不收報酬,甚至要反貼一些東西;雖然她是各派都爭取的對象,但她誰也不去靠近,堅持著公平的道德原則,在任何人有危難時都會明裡或暗裡給予幫助,因而在村中有很高的威信,是各派人物都能接受的人物。在婆的教導下,狗尿苔身心健康地成長。

善人。一個出了家又被迫還俗的人,無親無友,在古爐村當屬另類,在其身上寄託了作者的某種理想,那就是想通過善人這樣的努力,力圖恢復、修補已經塌陷的農村傳統秩序,維持基本的人倫道德。他以“說病”的方式治好了不少人,但對好多人來說,依然有“對牛彈琴”之感,大家聽不懂他的深奧道理,甚至是不知所云。更重要的是,在那個人性之惡集中暴發的時代,他的理想無法實現,他講道,講天地人倫,講個人修行,全部失效,一場前所未有的混亂讓他不再抱任何幻想,以一場大火結束生命。

霸槽。這一人物形象是人性惡的集中體現。其在小說中的出場即很不平常,他捉住一隻蜘蛛一個一個拔掉它的腿,讓狗尿苔看了大感殘忍。雖然霸槽做非農個體,並且不給村集體交提留,已經引起其他幾家做個體交提留人家對支書的意見,但他仍然很不滿足,始終覺得窩在這樣的村子生不逢時。他以自己的腳底和生殖器上有痣而自命不凡,他身材高大,也讀過書,對於村子的領導班子打心眼裡看不起,一種反叛的衝動時刻充斥在其身體的的各個角落。當文革來臨的時候,他立刻第一個站出來造反,但他從造反的第一步起就不擇手段,紅衛兵帽子、徽章都是搶來的;在村裡無法立足,又請來所謂的上級代表黃生生來蠱惑人心;第一次奪權成功後,立刻熱衷於砸爛一切,經常做宣傳,請縣上的人唱樣板戲,知道搶權就是不知道抓生產,於是紅大刀得以崛起,並贏得人心。造反的瘋狂讓他失去理智,開始使用陰謀,暗地破壞,最後又請來不男不女的女上級馬部長來增援,直接導致慘烈的武鬥發生。在紅大刀成員復仇時,他又進行血腥鎮壓。為了“革命”成功,他拋棄了為他做出巨大犧牲並且為他懷著孩子的杏開,與又黑又醜的馬部長粘在一起。他在造反中顯示出手段厲害,但越是如此,帶來的災難越深重。最後,他被槍斃,也算是應有的歸宿。只是可憐了杏開,一個未出嫁的姑娘懷了孕,孩子出生時丈夫又被槍斃,後半生讓人不敢想象。

磨子。接任隊長後顯示出良好的組織能力,也有正義感。在榔頭隊“胡作非為”而老支書不願拋頭露面的時候,挺身而出,組織紅大刀來對抗,並迅速恢復生產,一度得到村裡人的支持。但在霸槽裡應外合的夾擊下不幸失敗,自己身負重傷,最終下落不明,讓人唏噓不已。這其實也是那個年代農村有良知幹部的一般結局。

老支書。如果不是文革,老支書的權威無人撼動,而且形象高大。但突如其來的文革,讓老支書形象轟然倒地,外強中乾,膽小怕事,更重要的是老奸巨滑,最終竟然在幾次混戰中奇蹟般地安然無恙,讓人感到是一種諷刺,但也是一種無奈的現實。

黃生生、馬部長、麻子黑。均是惡的代表。黃生生的出現讓霸槽如同有了“神人相助”一般,終於鬧騰起來,全書對於黃生生沒有一點好的描寫,他被霸槽打了並搶了紅衛兵帽子、徽章,卻能反過來幫助霸槽“革命”;他像一個文弱書生,卻吃蛇、吃麻雀,讓村裡的人震驚;他滿口的“革命”卻在一手製造混亂。多行不義必自斃,最終被燒死。他的死,沒有得到半點同情,就如書中善人所說,這樣的人不死,就沒有了天理。馬部長是從上面來的“革命”上級,一來就不男不女的模樣,似乎是完全克服性別差異的女“革命者”,但很快卻與霸槽私情難了,並強行讓霸槽拋棄杏開,“革命”的手段殘忍、老道,讓人恐懼。最後,迎接她的也是槍斃,實屬罪有應得。麻子黑本身形象就不好,一聽說可以競爭隊長,人性惡迅速暴發,竟然向競爭對手磨子一家投毒。因投毒被捕後兩次越獄,徹底走向沒有人性的瘋狂,以沒有任何理智的燒殺搶奪來報復每一個人,其形象也在文革中具有代表性。

天布、馬勺、灶火、守燈。他們是在混亂中被迫反抗出擊的。天布、馬勺、灶火走向了有組織的反抗,成為紅大刀的骨幹,儘管自身也有缺點,但其反抗的出發點依然是善良的,但可惜的是,在對立派的內外夾擊下失敗,此後便開始了瘋狂的復仇,失去了理智,最終天布被槍斃,灶火、馬勺在復仇過程中被打死,結局中讓人痛楚。而守燈則走向反叛的另一面,他一直揹著四類分子的惡名,在屢次努力(一直想攻關青瓷工藝,提高村上生產瓷器的商品價值)爭取進步不成反而捲入鬥爭漩渦的情況下,徹底絕望,與麻子黑同流合汙,開始了瘋狂的報復,最終也迎來被槍斃的命運,讓人不能不感到震驚。這種以暴制暴的可怕邏輯不僅僅在農民思想中存在,而且在好多中國人的腦海裡存在,並導致了中國歷史上多次悽慘故事的發生,尤其值得反思。

05

周末读书︱魏延安:农村历史的真实悲剧——贾平凹《古炉》读记

《古爐》的創作耗費了作者四年的時間,種種辛苦自不必說,小說的質量也屬上乘,但作為一個忠實的讀者,還想就一些問題作些討論。

其一,原生態是個雙刃劍。前面已經說到,陝西方言是本書的一個重要特色,但缺陷也隨之而來,即不是陝西人的讀者可能就會產生閱讀上的障礙,而且書中關於方言的註釋太少,加之情節敘述很慢,這對讀者的閱讀耐性構成了考驗。畢竟,作為全國知名的作家,這絕不是一部只給陝西人看的小說。

其二,對自然主義的反思。小說近乎實錄性質的寫實風格,讓我想起了左拉的自然主義,而自然主義遭到了文學理論的批評。因而,我在想,農村文學作品的“土”“實”也應該有一個度,它寫的是現實,但絕對不是對現實的完全抄錄,超過一定的度,是有害的。

其三,小說的基調問題。在《秦腔》讀後,我的感覺是基調過暗,在《古爐》讀後我有類似感覺,即結局過於悽慘。我所聽說過的農村文革故事還沒有像小說那樣慘的,這可能要影響讀者對農村文革歷史的判斷。

其四,在一些文字上還需斟酌和校訂。比如在“春部”,暨出現了迎春花,也出現了牽牛花、薔薇花,而這幾種花在現實中難以在同一時節開放。文中數次出現的“造業”,似以“造孽”代替為妥;全書出現頻率最高的口頭禪用字“骨泉”,用“屍從”的合體字即可替代,似不必再用更生僻的字來表述;“扇遠”“煽遠”在書中交替出現,似應統一為“煽遠”;牛“牴仗”“抵仗”在書中交替出現,似也應統一;擦蘿蔔絲用的工具書中引用了“礤”(ca)子來表述,但在表述擦蘿蔔絲這一動作時,也表述為“礤”點蘿蔔絲,似應直接用“擦”為好;書中所稱野菜“人汗”在農業用詞中一般表述為“仁罕”,亦應規範;在《後記》中還出現“仁義理智信”字樣,恐為“仁義禮智信”之誤。另有書中幾個對話的段子,效果也不是很好,有明顯的仿製痕跡。如霸槽在鎮上飯館混麵湯喝時說的幾句,明顯讓人想到了趙本山小品《不差錢》;再如小說結尾狗尿苔與牛齡打賭吃“屎”的一節,則明顯是某經濟學家比喻GDP概念時用的粗俗例子。

但不管怎樣,《古爐》是繼《秦腔》之後有關農村題材文學作品的又一力作,從農村和農民的角度再現了文革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飽含著對這一歷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四年的創作過程讓作者受盡了“難場”(《古爐》中用詞),而這一沉重的題材也會讓讀者無法輕鬆,甚至痛苦。但文學的魅力恰恰在此,以傳神的文筆觸動著人們的心靈,不管讀後的感受是苦還是樂。

2011年4月12日

(本文圖片均選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