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好的宣纸总是难寻?

为何好的宣纸总是难寻?

宣纸,一个我们太熟悉的名字,从小时候在学校上“大字”课开始,我们似乎隐约知道了什么是宣纸。但它又离我们很遥远,现在我们已经不知道什么才是好的宣纸,或者说我们都不知道什么样的纸才能叫做宣纸。今日这篇文章将带我们进入宣纸的前世今生,也许你会由此而感叹,好纸难寻。

为何好的宣纸总是难寻?

我们时常会听到书画家的抱怨,现在的宣纸质地如何如何不好,影响了好作品的诞生。由此我就羡慕起古人。中国历代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对文房四宝都非常考究。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纸,西汉末年造纸术的发明也正是这种需求的产物。

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蔡伦去世后,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很想造出一种洁白的纸,好为老师画像,以表缅怀之情。一次,他在一峡谷溪边,忽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溪上,由于经受流水长时间冲洗,树皮腐烂变成一缕缕长而洁白的纤维,孔丹欣喜若狂,便拿来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大功告成,这就是后来文房四宝之一的宣纸的由来。

“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宣纸的闻名始于唐代,唐代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说明唐代已把宣纸用于书画了。

另据《旧唐书》记载,天宝二年(743年),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而宣城郡纸尤为精美。可见宣纸在当时已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地。

为何好的宣纸总是难寻?

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其采用皖南地区特有的青檀树皮、沙田长秆籼稻草、杨桃藤等原料,经过浸泡、灰掩、蒸煮、漂白、制浆、水捞、加胶、贴烘等十八道工序,从材料生长,到纸张制成,历经五年时间。

传统材料与技法制成的宣纸具有“

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用宣纸。这也是为什么欧阳询、颜真卿、张旭、李煜等都对它花那么大的心思去研究,甚至有属于自己的定制品的原因。

为何好的宣纸总是难寻?

宣纸对写字画画非常重要,其质感、吸水性直接影响书画创作的效果。

在书法上,写不同的字体,对纸张吸水速度有不同的要求。“譬如隶书、篆书这类字体圆润没有棱角,就要用吸水快一些的纸张,也就是常说的偏生的纸张。而写一些棱角锋利的字体,譬如欧体或者小楷,则应用偏熟一点的纸。”

为何好的宣纸总是难寻?

再者,不同的纸张,墨涂上去显示的颜色是有细微差别的,这就是同样的墨,写在好的纸上油光黑亮;写在差的纸上发灰发暗,作品也没有神采。此外,不同的纸润墨性也不同,中国画讲究墨分五色,尤其是泼墨写意,经水稀释的墨画在纸上,会迅速向周围散开,在好的纸上,水走而墨留,能够分出由浓到淡的层次。因此,不同材料、种类、品牌,甚至同一家生产的但是年份批次不同的纸张,在上述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差距。

为何好的宣纸总是难寻?

当一个画家的技艺达到一定的水准时,好的材料可以为其作品“加分”。很多画了几十年画的画家也不知道,他们一直使用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宣纸,只能叫书画纸。“书画纸就是在纸浆里加一点点稻草和其他东西制作出来的。”书画纸最大的缺陷是不晕墨。古人写字、画画往往可以做到墨分五色,而现在却难以达到这个境界。

千百年来,造纸技术经过了很大变化,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造纸术进行了技术变革与创新,开始大规模的现代工业化生产,这就是“化工宣纸”,采用烧碱、漂白液对宣纸的材料进行漂白,严重降低了宣纸的寿命,做出来的宣纸,虽然其材料可能与宣纸一样,但漂白、加工都用了化学材料。若不经特殊包装,保存时间很难超过百年,即使是某些知名企业的产品,与古代的宣纸相比,无论是用材还是工艺,都不可同日而语。

古法制造宣纸,原料采用日光自然漂白,需要两年才能做出来,而现在都用高锰酸钾漂白,一天、半天就制成了,两种纸的价值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不仅是宣纸,现在文房四宝中的笔、墨、砚也都存在失传、失真的情况。失传是因为制作者因条件艰苦,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而改行。失真就是学不来完整的手艺。在传承过程中,很多东西丢失掉了,或者因为制作者不对传承的工艺进行体验、体会,不去琢磨,导致有些东西摸不透。想想宣纸的前世,看看它的今生,我们只能是一声叹息!哀莫大焉!

(来自至善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