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能同意與李陵的子孫認親,爲何卻不願認李陵這個祖宗


唐太宗能同意與李陵的子孫認親,為何卻不願認李陵這個祖宗


李廣,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被稱為“飛將軍”,其名字讓匈奴聞之膽寒。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漢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尉。後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李廣英勇善戰,歷經漢景帝、武帝,立下赫赫戰功,對部下也很謙虛和藹。司馬遷評價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王勃評價他煽情:“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導致歷史上的李廣成為廣大懷才不遇文人騷客的代言人。

唐太宗能同意與李陵的子孫認親,為何卻不願認李陵這個祖宗


李廣有3個兒子,長子李當戶,次子李椒,幼子李敢,但3人只有李當戶遺腹子李陵傳有後代,李陵年少時任侍中、建章監,後又被任命為騎都尉。天漢二年,領五千步兵進攻匈奴,以此協助李廣利的西路作戰。在浚稽山遭遇單于三萬騎兵主力,李陵率軍力克單于。單于不甘失敗,又召集左賢王等八萬騎兵接連圍攻李陵,李陵且戰且退,力戰八日,由於箭盡糧絕,後無援軍,又遭遇軍侯管敢的叛變而洩密軍情,於是突圍失敗,投降匈奴。這場戰役李陵以步兵與匈奴騎兵抗衡,孤軍苦戰,充分發揮了遠射兵器弓、弩的作用,殺傷匈奴騎兵萬餘,其戰術運用和戰役指揮是成功的。但是由於漢軍未能對李陵部實施必要的接應和支援,實力相差懸殊,最終造成李陵幾乎全軍覆滅。李陵終身只此一戰,卻一戰成名,浚稽山一役,李陵以五千步兵力抗匈奴十一萬驍騎,堅持十餘日,不可謂不奇蹟,不可謂不盡力,然而卻最終沒有實現其“吾不死,非壯士也”的諾言。總之,這一戰證明了李陵的軍事才能,而最終的結局卻使他背上了“漢奸”的罵名。匈奴單于得到李陵後,因李家世代為將的聲望,以及與之交戰時李陵英勇的表現,對他非常佩服。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李陵,並加以重用,封為右校王。

唐太宗能同意與李陵的子孫認親,為何卻不願認李陵這個祖宗


天漢四年漢武帝命令公孫敖領兵攻打匈奴,公孫敖沒能完成任務,便謊稱李陵幫匈奴訓練軍隊。漢武帝大怒,將李陵母弟妻子全部誅殺。李陵聽到這件事之後,也沒有抱怨漢武帝,而是認為當時投降匈奴,並幫助匈奴訓練兵員的李緒害了他,所以將李緒殺了,也算是為漢家清除了一大隱患;此後更帶著被單于要求娶的妻子,住到偏遠的地方,基本和匈奴採取不合作的態度,只有在遇到單于要決大事時,才“入與決”。李陵起初應該是詐降,但因武帝滅了他全家,導致他真降。

唐太宗能同意與李陵的子孫認親,為何卻不願認李陵這個祖宗


李陵在匈奴呆了二十五年,和他妻子蹠跋氏生養了幾個兒女,餘則基本無所事事,惟苟且其百死之身而已。漢昭帝即位後,李陵的另外兩個老友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輔政,二人與李陵交情非常好,便派李陵故人隴西任立政等三人去匈奴招還李陵。然而李陵深深明白,自己的漢奸之名已經坐實了,朝廷可能會給他平反,但民間那些道學文人們可不會那麼輕易放過他,人言可畏啊!李陵又豈能回去再受罪,做個反覆小人。何況他的老母妻兒已全被殺了,李陵又豈能輕易釋懷?最後李陵決意留在匈奴,不再歸漢,漢昭帝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李陵老死匈奴,死的默默無聞,秋夜無聲。李陵以其特殊的經歷使其成為歷史上頗有爭論的人物。有人以李陵投降匈奴而不恥於他,也有人認為他敢以“步卒五千人橫行匈奴”,並非怕死。“將軍百戰聲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辛棄疾· 賀新郎)也許只有司馬遷評“其功可以抵過”的那一番言論,才是歷史對李陵的公正評價。

唐太宗能同意與李陵的子孫認親,為何卻不願認李陵這個祖宗


李陵無疑是不幸的,但大概是上天也感覺對李陵不公吧,所以李陵的後人人才輩出,其中有歷史記載是李陵後代就有2大家族,根據《隋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李穆傳》記載:“李穆,字顯慶,自雲隴西成紀人,漢騎都尉陵(李陵)之後也。陵沒匈奴,子孫代居北狄,其後隨魏南遷,復歸汧、隴。祖斌,以都督鎮高平,因家焉。父文保,早卒,及穆貴,贈司空。...穆以二兄賢(李賢)、遠(李遠)併為佐命功臣,而子弟佈列清顯,穆深懼盈滿,辭不受拜。”李穆是北周名將。累遷都督、大將軍、柱國大司空,屢建奇功。公元581年,楊堅受禪登基,封李穆為太師,位列三公。當時李穆的兒孫們都居高官享厚祿,李惇為鳳州刺史、李怡為渭州刺史、李雅是大將軍兼荊州總管,李氏成為當朝最顯赫的名門望族。而社會上讖語四起,“楊花落,李花開”、“桃李子,有天下”的民謠沸沸揚揚。隋煬帝楊廣第三次出征高麗時,一個名叫安伽陀的方士自稱能預見將來,他對隋煬帝說:“當有李氏應為天子”,並勸隋煬帝盡誅天下李姓;隋煬帝心腹大臣宇文述與李穆的第十子李渾有很大的矛盾,一直尋隙報復,便藉機誣告李渾。隨後,隋煬帝對李穆後人痛下殺手,殺掉32人,其餘全部流放。不過“楊花落李花開”的讖語最終還是實現了,但滅掉隋朝的不是申國公李穆的後人,而是唐國公李淵!

唐太宗能同意與李陵的子孫認親,為何卻不願認李陵這個祖宗


有考證證明,李陵一支子孫到唐朝時為戛黠斯(吉爾吉斯)人,建國並自稱可汗,君於漠北,亦垂百年。據史料記載,公元648年,一支來自今俄羅斯葉尼塞河上游地區的黠戛斯朝貢團,在其酋長失缽屈阿棧率領下,抵達了唐朝首都長安。黠戛斯酋長自稱是漢朝李陵的後裔,與唐朝皇帝是同宗,要跟唐朝皇帝“認親”。 史料記載,李陵被匈奴單于封為右校王后,負責管轄當時被匈奴征服的堅昆一帶地區,而堅昆正好是黠戛斯的古稱。另外,黠戛斯人大多為赤發綠瞳,而自稱是李陵後裔的黠戛斯人則為黑髮黑瞳,這很有可能是由於混血產生的,明顯具有漢人的特徵。因此,黠戛斯酋長自稱是李陵的後裔,可信度還是很高的。基於以上這些原因的考慮,唐太宗同意了黠戛斯酋長的“認親”請求,並設宴款待於他,席上相談甚歡。由於這份特殊的關係,黠戛斯酋長決定歸屬唐朝,並與唐朝保持良好的外交關係。 此後百餘年,黠戛斯一直同唐朝保持著友好關係。公元708年黠戛斯遣使訪唐時,唐中宗舊話重提:“爾國與我同宗,非它蕃比。”使者感動得連連頓首。事實上,黠戛斯還是唐朝最為信任的蕃邦,多次參加唐朝打擊後突厥的軍事行動。唐玄宗曾在《徵突厥制》詔書中稱讚黠戛斯軍隊“弧矢之利,所向無前”。 據歷史考證,我國少數民族柯爾克孜族和中亞的吉爾吉斯人,就是黠戛斯人的後代。

唐太宗能同意與李陵的子孫認親,為何卻不願認李陵這個祖宗


還有些自稱是李陵後人的,有待歷史學家去考證,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有建立北魏帝國的拓跋珪就自稱是李陵後代,如果他不是妄言,那麼猛將輩出的拓跋家族實際上是李廣李陵家族的延續。後代很多戰功赫赫的軍事強人也把自己歸於李陵後裔,如十六國時期建立西涼割據一方的李暠就自稱是李廣十六世孫;還有人稱拓跋鮮卑部落也是李陵的後人,當初匈奴單于十分看重李陵,將拓跋氏嫁給了李陵,由於匈奴的後代是跟隨母性的,所以李陵的後人就成了拓跋部落。而這個拓跋部落又和當地的鮮卑人通婚,進而發展成拓跋鮮卑部落。在五胡亂華時期,拓跋鮮卑算是其中的重要主力軍,殺了很多漢人。正是如此,當時的漢族對李陵還是十分痛恨的,當時隴西一代的李姓家族也是羞於談論李陵, 當然這些沒有明確歷史記載的傳說,都有待歷史專家去考證。

唐太宗能同意與李陵的子孫認親,為何卻不願認李陵這個祖宗


李穆家族與黠戛斯人這兩個都是有明確歷史記載的李陵後人,而且很多人稱西魏八大柱國之一的隴西郡公李虎其實也是李陵的後代,李虎的孫子叫李淵,公元618年,李淵稱帝,是為大唐。根據歷史考證,李淵和李穆屬於同宗,當初的唐太宗也同意了李陵的一支子孫黠戛斯酋長的“認親”請求,這都是有歷史資料記載的,可考證的,唐太宗能同意與李陵的子孫認親,為何卻不敢認李陵這個祖宗呢?李陵一戰成名,但最後彈盡糧絕投降了匈奴,雖然有情不得已的地方,但當時很多人還是把李陵當作漢奸的代名詞,所謂蘇武廟李陵碑,李陵一直被人釘在漢奸的恥辱柱上。唐朝為了穩定自己的政權,肯定是不敢認李陵這個祖宗的,否則就會遭到當時很多漢人的反對而導致政權的不穩,這也是唐朝正史不敢認親的主要原因。


唐太宗能同意與李陵的子孫認親,為何卻不願認李陵這個祖宗


唐朝皇帝不敢認親,但不會放任自己的祖宗一直被人釘在漢奸的恥辱柱上,所以李陵的叛漢行為從唐朝開始就“撥亂反正”,逐漸被弱化。最終,李唐王朝將李陵塑造成一位本有王佐之才,卻因漢武帝的錯誤使用,導致其被迫投降匈奴的悲劇英雄,而在唐朝之前,李陵就是一個鐵板釘釘的大漢奸。唐德宗時將李廣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由此很多人感慨,後代牛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洗白自己的祖宗啊。當然,這也是人之常情,誰都願意往自己祖宗臉上貼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