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岳池朱元璋傳說搜集與考證之17:朱元璋爲何急修《元史》?

四川嶽池朱元璋傳說蒐集與考證之17:

朱元璋為何急修《元史》?

採訪:侯立新、邱秋、胡佐斌 攝影、執筆:胡佐斌

四川嶽池朱元璋傳說蒐集與考證之17:朱元璋為何急修《元史》?

朱元璋像。

《元史》,是中國二十四史之一。二十四史,即從《史記》開始,到《明史》結束,是反映中華民族從上古時期傳說中的黃帝開始,到明朝末年間上下數千年曆史的最權威的官方史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正史。

二十四史中,《元史》是編得最爛的一部官方正史。這句話可不是筆者說的,明清以來,史學家都是這樣的觀點。如清代“史考三大家”之一的錢大昕便這樣評介《元史》:“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無如《元史》者。”

當代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博士曹泳蘭(韓國人)批評起《元史》來,更是不留一點情面:“《元史》纂修,總共331天,修成210卷,幾乎一天時間修成一卷。時間如此迫促,兼之史臣不諳體例,故書中舛誤甚多,在歷代正史中最受譏議。由此,便註定了《元史》從它脫胎之日起,就存在嚴重的先天不足——史實闕(缺)漏,舛訛百出。《元史》中前後重複,史實錯誤,缺漏和自相矛盾之處,比比皆是,甚至把一件事當成兩件事,一個人當成兩三個人,這種混亂現象在二十四史中是最突出的,故歷來有‘元史難治’之嘆。”

《元史》之所以編得這麼爛,這與朱元璋的猴急心態不無關係。

在常人看來,朱元璋年少時讀書不多,還當過乞丐,參加起義後,一路打打殺殺,居然推翻了元朝而當上了皇帝,就其帝王的位置不說,他純粹就是一介武夫,哪裡有什麼歷史人文情懷?

但事實恰恰相反,朱元璋對歷史似乎特別地看重。明書《皇明大政記·卷一》記載,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明太祖發兵攻滅陳友諒,即下令訪求遺書。這裡的“遺書”,或指陳友諒臨死之前留下的遺言,更或許指陳友諒大漢政權所留下的書冊。另據《明太祖本紀》記載,洪武元年(1368)八月二日,徐達進入元都,封存府庫圖籍。

徐達攻下元大都後,將元朝皇宮裡的圖書全部封存,這自然有著朱元璋的旨意。徐達封存圖書的目的是什麼呢?看看朱元璋的表現就知道了。

據史料記載,洪武元年(1368)底,朱元璋便詔修《元史》,下詔後又多次過問催促。經過一段時間準備,纂修《元史》的班子終於搭成,左丞相李善長為監修,宋濂、王禕為總裁,並徵來山林隱逸之士高啟、汪克寬、趙壎、胡翰等人為纂修官,修史地點設在南京朝天宮東側的天界寺,這裡也是當時的皇家史館,同時掌管天下寺廟的最高機構僧錄司也在此。

四川嶽池朱元璋傳說蒐集與考證之17:朱元璋為何急修《元史》?

李善長像。

這兒需說明的是,修史的這一班人馬中,除李善長外,其他均是山林隱士,其中,宋濂與王禕在朱元璋稱帝前就已被朱元璋用在身邊,為朱元璋修《起居注》。

四川嶽池朱元璋傳說蒐集與考證之17:朱元璋為何急修《元史》?

明初大學士宋濂像。


洪武二年(1369)二月丙寅(初三),宋濂、王禕等人便正式開啟了《元史》的纂修工作。儘管這一班人都沒有在元朝作史官的經歷,但由於有徐達先前在元大都封存的府庫圖籍為基礎,他們歷時188天,也就是半年時間,便宣佈《元史》纂修完工。這個工程量有多大呢?一共159卷,大約有300多萬字。這樣的工程,這樣的修史速度,即便放在高度智能化時代的今天,也讓人不得不服,更何況當時全靠毛筆一筆一筆地書寫。

然而,這只是第一次修《元史》,洪武三年(1370)二月乙丑(初二),第二次修《元史》又開始了,為啥呢?

原來,這一次是專門修元朝最後一個皇帝元順帝期間發生的事。按史料的說法,他們手中沒有現成的參考資料。

第二次修《元史》,宋濂、王禕仍為總裁,但具體的纂修官作了一些調整。如,王禕原計劃邀請徐一夔參與續修,但徐一夔卻婉言拒絕了,在拒絕前還說了一段話:“上次開局修《元史》,既有元十三朝《實錄》,又有虞集《經世大典》可以參考,而且當時參加修纂諸公,如胡仲申、陶中立、趙伯友、趙子常、徐大年等,皆有史才史學,勤勉成書。至於元順帝三十六年之事,既無《實錄》可據,又無參考之書,惟憑採訪,恐怕未必確實,語言未必通順,首尾未必貫穿。以前參與編修的諸公,有的已受官任職,有的隱歸山林,都散走了,而要以我這不才又多病之人來承擔繼續修撰,我雖願達到執事的希望,但又如何做得到!”(詳見《白話二十四史·明史·徐一夔傳》)

四川嶽池朱元璋傳說蒐集與考證之17:朱元璋為何急修《元史》?

史料中的宋濂隱士像。

這裡就讓人感到奇怪了,元順帝之前的帝王都有史料可考,而元順帝在位36年,難道一點文字就沒有留下麼?這是當時的真實情況,還是朱元璋有意將元順帝36年間留下的真實史料給毀了呢?

儘管沒有任何參考,洪武三年(1370)二月初二,第二次纂修《元史》又開始了,歷時133天后又宣佈完工,加上第一次纂修內容,共成書210卷,《元史》終算大功告成。

按徐一夔的說法,第二次纂修增補元順帝期間的史實,是很難完成的,但以宋濂、王禕為總裁的一邦人竟也很快完成了,他們是怎麼完成的,這恐怕至今就是一個謎。至於他們完成的這部分內容真實度有多高,想必就是今天的史學家們也還得謹慎地打個問號吧?

拋開朱元璋下詔修《元史》不說,看看其他朝代的史是怎麼修的。我國自漢唐以來,各代納入正史的典籍,多由新代人編舊代史,一般耗時數十年,甚至隔朝隔代才完成。如元修《宋史》,在元世祖忽必烈時期就有人提出來了,但遲遲未能啟動,直到元末順帝脫脫任右丞相時,才正式得以推進,終於在元至正五年(1345)完成了定稿。再如清代修《明史》,雖然在滿清入關的第二年便開始著手編修,但一直到康熙十八年(1679)才形成初稿,後來保和殿大學士張廷玉等人,在康熙初稿的基礎又加以整理完善,到乾隆四年才算全面完成,從開始編修到正式成書,將近百年。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朱元璋稱帝第二年就開始下詔修《元史》,兩次修史加起來才331天,和元修《宋史》、清修《明史》的時長相比,簡直是九牛一毛,根本不值一提。更何況,元朝最後一任皇帝元順帝這36年,一點資料就沒有,朱元璋請來的山林隱士們,竟也能克服種種困難,不到半年就完成了。

一時間,我們真有點搞不懂,朱元璋這麼急著修《元史》,是真的為了傳承歷史,還是暗藏著其他什麼秘密呢?

從《元史》的內容來看,我們似乎也感覺到朱元璋想掩藏一些什麼。如吳晗曾寫《明教與大明帝國》,深入闡述了明教在中國久遠的發展史,以及它與大明王朝的密切聯繫。然而,《元史》裡隻字不提“明教”,好像在元末時期,明教根本就是一個不存在的東西。

再有,一些地方的元朝官員,有可能與朱元璋的身世相關時,其名字也較隱諱。如《元史》記載,元中統三年(1262),元世祖忽必烈任命欽察為東川軍最高統兵官,駐守在南充青居城。這裡的“欽察”其實不是人名,而是蒙古的一個王族的名稱,即蒙古欽察部王族,朱元璋的身份或與這支蒙古王族有關,筆者將在後期的《朱元璋身世之謎》一文中詳細闡述。

在記載人物姓名方面出現漏洞,也是《元史》最為明顯的特徵,故當代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博士曹泳蘭(韓國人)對《元史》還這樣評論道:“《元史》中人物姓名多憑音直書,深不能辨其源流及血統之演變,故其中有不少人物世系記載疏漏或模糊不清,且關鍵之處,往往語焉不詳。”這裡的“關鍵之處,往往語焉不詳”,似乎也在暗示,朱元璋急修《元史》,似有藏史之目的。

【下期預告】四川嶽池朱元璋傳說蒐集與考證之18:《元史》作者宋濂為何死後葬蜀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