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还有一个“第四国”,最后被司马懿消灭!

在东汉末年,汉室衰微,诸侯崛起。但是,在群雄逐鹿中原后,袁绍、袁术、吕布、刘表、刘璋等诸侯不断告别历史的大舞台,经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役后,魏蜀吴三国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就曹魏来说,占据了北方中原地区;就蜀汉来说,拥有益州和汉中之地;就东吴来说,则割据江东。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国时期,其实还存在一个割据势力,也即辽东公孙氏。一定程度上,辽东公孙氏可以说是三国时期的“第四国”。在割据辽东接近50年后,这一势力最终被魏国大将司马懿所消灭。

三国时期还有一个“第四国”,最后被司马懿消灭!

首先,辽东公孙氏的史事主要见于《三国志》及裴注,以及更晚写成的《后汉书》中。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则将辽东的开创者公孙度与陶谦、张杨、公孙瓒列入同传。就公孙度来说,字升济,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公元190年,经过举荐,公孙度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不久之后,中原诸侯讨伐董卓,并逐鹿中原,而公孙度趁机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在刘备颠破流离、孙权依然没有即位的时候,公孙度已经是一方诸侯了。对于辽东公孙氏来说,俨然以辽东王自居。

三国时期还有一个“第四国”,最后被司马懿消灭!

在历史上,辽东,指辽河以东地区,今辽宁省全境,是汉地九州之一。战国、秦、汉至南北朝设辽东郡。此外,广义上的辽东地区还包括吉林、黑龙江等地区。对于公孙度来说,之所以可以割据辽东,一方面是因为辽东相对远离中原地区,另一个方面,则是因为袁绍、曹操、吕布等诸侯正展开激烈地较量,也即无暇进入到辽东。在占据辽东地区后,公孙度不仅开疆扩土,还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威行海外。对此,在笔者看来,这些措施为公孙氏长期占据该地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国时期还有一个“第四国”,最后被司马懿消灭!

正是因为公孙度的锐意进取和苦心经营,使辽东地区在汉末三国的战乱年代。而这,自然促使该地区的百姓在三国时期获得了暂时的安宁。建安九年(204年),公孙度病逝,子公孙康继承其位。公元207年,曹操扫清袁绍势力的过程中,公孙康,擒斩图谋不轨的袁尚、袁熙兄弟,将其首级献予曹操。对此,曹操自然是非常高兴的。面对主动投靠的公孙康,曹操上表汉献帝刘协,授予他左将军这一官职。此前,刘备也曾被封为左将军。公元209年,公孙康大破高句丽。

三国时期还有一个“第四国”,最后被司马懿消灭!

最后,公孙康去世后,因二子年幼,由弟弟公孙恭继任。不过,到了公元228年,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选择夺其叔公孙恭位,被魏明帝拜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在曹操、刘备等诸侯去世后,公孙渊一度遣使南通孙权。之后,公孙渊虽然臣服于魏国,但到了公元237年,其又叛魏,自立为燕王。面对反复不定的公孙渊,魏明帝曹叡决定派遣太尉司马懿率军征讨。公元238年,司马懿率军四万征讨辽东。面对经验丰富的司马懿,公孙渊显然不是对手,没多久,公孙渊全军溃败,他与儿子公孙修带着数百骑兵向东南突围而逃,被司马懿的大军所击杀。在此基础上,魏国将辽东地区纳入到自己的疆域中,结束了公孙氏割据辽东近50年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