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的思考:優秀基金經理的共同特徵

獨立的決策判斷

這些基金經理都堅持獨立的決策判斷,他們不會受短期市場排名影響。雖然公募基金是相對收益考核的,但是這些基金經理中的絕大多數都是絕對收益導向。在訪談中,不止一位基金經理跟我們說,相對收益思維常常會讓人變得焦慮,每天要和其他人“賽跑”。這個版塊漲了,自己沒有就會很煩躁,導致動作可能變形。當開始用絕對收益的想法做投資後,心態就會好很多,迴歸到公司和組合本身。

當然,我們也訪談過一些以相對收益為考核目標的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但他們的相對收益考核目標也是基於獨立的決策判斷,不是看到市場風格轉向哪一邊,就讓基金經理去配置哪些品種。這些公司甚至對於產品有很嚴格的限制,不希望市場風格導致基金經理的風格變形。

所以第一條,優秀的基金經理都是基於獨立的思考做決策,不會被市場波動左右。他們都有足夠好的心態面對每一天市場的漲跌。而心態背後就是這種獨立決策的思維方式。

構建組合和風險的意識

我們訪談的這些基金經理,他們都屬於“膽子比較小”的人,風控意識非常強。他們都提到了一點,不希望通過過多暴露風險,來博取高彈性和高收益。甚至我們訪談過的一批成長股風格基金經理,他們都屬於成長股中回撤比較小,膽子比較小的。

這些基金經理對於組合的構建,已經上升到了更高的維度,不是僅僅把所有最好的股票全部放進組合,也不是看自己組合在某個行業是否重倉足夠多。他們會相對均衡的做組合,然後來觀察整個組合暴露了多少風險,組合是不是有時代感,節奏感;組合和基準的跟蹤誤差有多大等等。

他們有些人持股集中,有些人持股分散,但無論集中還是分散,他們都會關注風險的本質。比如說,有些人即使持股很分散,但是其持股的特徵很一致,其實也是對某一種風格進行了很大的暴露。有些人雖然持股集中,但持股的特徵很不一樣,其實從本質上分散了風險。

在訪談中,他們都提到了“風險調整後的收益”。這是他們希望給持有人帶來的,用更低的風險提供相對高的收益。

所以第二條,我們訪談的大部分基金經理,短期業績排名不會特別靠前(除了交銀的雙子星楊浩和何帥),但是他們的長期業績排名都很高。以三年作為維度,這些人的市場排名都是前10%。他們不是追求淨值曲線突然的爆發式上升,而是一種相對平穩的上升曲線,追求淨值不斷創新高,給投資者帶來更好的體驗。

完整的投研體系方法論

無論是管理幾十億到上百億規模的基金經理,還是搭建產品和投研體系的首席投資官,他們都有一個完整的投研方法論。這個方法論絕對不是泛泛而談,都是非常完整,而且不斷在完善中的。這些基金經理會在自己的框架中做投資,並且懂得放棄能力圈之外的東西。

而且我們發現出身很重要,許多基金經理的方法論都是和其出身有關。有人出身是看週期性行業,有人出身是看機械的,有人出身是看化工的,也有人出身是看TMT。不同的出身,往往會對應不同的方法論,這種方法論是他們的底層價值觀。這樣他們才能夠找到做適合自己的框架。如果和自己底層價值觀不一致,那每天要逆自己的人性,也是很痛苦的。

我們訪談的幾位首席投資官,他們需要搭建完整的投研體系,這個體系會提高基金經理的投資效率。而且既然是體系,就一定是可複製,可驗證的。

個股研究上看重現金流和ROE

在個股研究上,這些基金經理都非常看重現金流和ROE。對於一個公司的三張表,他們已經不僅僅看損益表了,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表同樣重要。對於一個公司的估值,他們也不是簡單看看利潤增速,而是去看這個公司的ROE,思考其長期的競爭力。

這些優秀的基金經理,對於一個公司合理的估值做得比其他人更好,就是因為他們用更全面的角度去公司競爭力,不是單純用PEG的模式去簡單粗暴做估值了。

加入現金流和ROE指標後,對於公司的估值模型變得更加科學了。這一點正好和2015年大牛市完全不同。那時候幾乎沒有人看財務報表了,大家都是看空間和方向,用市值的角度去估值。是高風險偏好中,一種特別簡單粗暴的方法。經歷了這輪牛熊切換後,大家對於質地看得更苛刻了。

所有我們訪談的優秀基金經理,都說過一句話:“價值投資就是基於企業長期現金流的回報”

更科學的公司分類思維模式

他們往往會對公司按照其生命週期和成長性進行歸類,這種歸類比過去按照行業和風格更有效。我們拿TMT來舉例子,許多人想到TMT就感覺是高速成長,是泡沫。其實TMT中有大量低速成長的成熟公司。

通過更科學的規律,能夠更有效把握公司的估值模型。比如有些週期股很便宜,但這種便宜肯定不能去和成長股比,其行業特徵和所處階段也不一樣。如果不懂得科學歸類,就會用估值的刻舟求劍做投資。什麼永遠不買20倍估值以上的公司。其實不同屬性公司,其對應的定價和估值是不同的。

還有一點是,不同的時代背景和宏觀特徵,會導致不同類型的公司有超額收益,基金經理也會通過把握核心矛盾來提升自己的投研效率。

他們的運氣都不錯

我們還發現一個有趣的共同點,這些基金經理的運氣都不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在第一年做基金經理的時候,業績至少在前50%的分位,許多人在前25%甚至前10%的分位。因為你有了一個不錯的開局,才能夠有條件按照自己的投資框架來做。如果一開局運氣很差,那麼大概率要去博取短期收益率,來保住自己不要下崗,這樣也會導致負反饋從而長期無法建立框架。

所以投資中,運氣是非常重要的。

價值投資是不是變成一種風格因子?

在進行了大量訪談後,我們曾經也有一些疑惑:價值投資是不是變成了一種風格因子。我們訪談的基金經理都是價值投資思維,我們也曾經反思,價值投資是不是變成了一種風格(Smart Beta)。

在重新思考了這些基金經理的特質後,我們認為這並非一種風格因子。從古到今,價值投資都是收益率最高,可持續性最強的投資方法。特別是調整後的收益率,也都是市場最強。這些專業的基金經理,拿著持有人的錢,本身也一定是通過價值投資來創造超額收益。價值投資可以是多變的,比如低估值投資,成長股投資,自上而下配置投資,行業輪動投資等等。但這些東西本來的面目,就是為持有人創造價值。

所以到最後,我們發現了一個這批基金經理更重要的相同點:他們內心都有足夠正確的價值觀。他們都在踐行一種善意的策略,為持有人創造回報,而非為了自己的名利。

長期看,善意的策略一定會帶來持久的回報,所有的勝利都是價值觀的勝利。

最後我們做一個小小的推廣。過去幾年業績出色的基金經理,都非常看重ROE,而消費品是ROE最高的行業之一。消費品板塊三年漲幅40%,也是表現最好的行業。進門財經做了一個食品飲料行業的研究框架培訓,五位明星分析師分別講解五個子行業,從白酒到調味品再到乳製品。超過100頁PPT,五個小時的音視頻和10000字的完整紀要。希望能有興趣的朋友帶來幫助。

访谈的思考:优秀基金经理的共同特征

點拾最近熱門文章:

500億美元的小米、美團和頭條,你更看好誰?

無法預測市場底部,你還做什麼投資呢?

访谈的思考:优秀基金经理的共同特征

作者交流,請加微信:dianshi830,請告知職業和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