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志願引發的思考

高考填志願引發的思考

高考分數出來了,表妹小穎一家人來到我家共商填志願的事,小穎的分數比較尷尬,距離本科線差了十來分,一家人都很糾結,是復讀呢還是讀個大專呢?明天是填志願的截止日期,今天是學校復讀報名的截止日期,緊密的時間安排著實讓人焦躁,一家人爭論了一個下午,爭論的內容讓我思考良多。

1關於“鐵飯碗”的思考

小穎的初衷是復讀,因為她覺得自己沒發揮好,不甘心,穎爸和穎媽想她去讀大專,他們認為即使復讀給她多個100分,上不了一流的大學,回到我們這樣的非一線城市,好單位還是不會要你,那和讀大專沒區別。

他們口中的好單位就是體制內,估計和大多數父母期待的一樣,他們想自己的女兒出來社會找一份安穩的工作,年紀差不多了找一戶好人家嫁了,生個娃,一輩子穩穩地過就是最好的選擇。我很納悶,社會迅速發展,為什麼人的路還是那麼窄?

他們的規劃在他們眼裡是很好,不僅僅是他們這麼想,放眼望去,他們身邊的人以至於他們的長輩全都這麼想,這樣的思想一輩一輩地傳下來,

但是我看起來總覺得有點彆扭,連我自己都不確定我的質疑是不是對的。也許我沒經歷太多的社會教訓,沒吃過苦,不能領會穩定就是人生追求的真諦。

高考填志願引發的思考

他們的良苦用心我是能理解的,哪個父母想自己的孩子吃苦,如果你選擇了體制外,你就必須去打拼,就要吃苦,好好做了幾年還要擔心來年會不會被裁員,公司會不會倒閉,工作朝不保夕,而另一邊是安穩的工作,保你到退休的待遇,為什麼要跑去吃苦呢?

這麼說好像也沒毛病,假設把人生在體制內和體制外的曲線畫出來,體制內隨著時間的發展是一條穩穩的直線,體制外是一條大起大落的波浪線,即使今天高於體制內,難保明天會低於體制內,既然這樣為什麼要選擇有低谷的路呢?

高考填志願引發的思考

我從小就是接受這樣的教育的,好像唯有體制內才是正道,偏離了體制,一輩子就涼涼了。可是,當我真正地走到這個社會,我的世界觀遭受到了這個多元化社會的極大衝擊,人生明明就遠遠不止這兩條線,而是密密麻麻各種走向的線,體制外的誰都有可能過上香車寶馬的日子,而體制內的也不見得都過得很瀟灑呀。

我看到的體制內的線雖然是平穩的,但是如果按他們的安逸思維,這條線的趨勢只是一條緩緩下降的線,那是一條“溫水煮青蛙”的線,不過我相信,有些青蛙已經發現了水在升溫了,在奮力的往上跳,他們在試圖扭轉趨勢,讓線緩緩上升,我猜這才是“體制內是最好選擇”的解釋——穩中求進,而不是穩得一成不變。

再看看體制外的線,有上升趨勢的,也有下降趨勢的,有時會低於體制內的線很多,有時也會高於體制內的線很多,是不是有起伏才叫人生呢,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呢?估計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給不出答案,能想到的是這樣的一句話,

如果不能接受最差的,那也不配享有最好的。

高考填志願引發的思考

按道理他們吃鹽比我吃米要多,他們也應該見識到這個社會的多元化,而且比我見識得更深,難道他們說的才是正確的,而我只是很傻很天真?

我私下和小穎說,不一定體制內才是好工作,只要自己肯努力,行行出狀元,而且現在互聯網催生了很多新興的自由職業者,自媒體、主播、漫畫家……都可以做得很出色。

小穎可能以為我在開玩笑,她聽了笑了笑,放佛她自己也認為,自己沒走上父母規劃好的道路,這輩子就涼涼定了。我不知道她真實的想法是怎麼樣,如果我是她,我會覺得自己很可憐,選擇不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讀書出來找份穩定工作,找戶好人家,生個娃,讓娃讀書出來找份穩定工作,找戶好人家……這樣不斷循環的生活真的很有意思嗎?

2

關於“我很瞭解你”的思考

穎爸穎媽認為,從小看著孩子長大,什麼個性自己當然清楚,孩子懶,吃不了苦,復讀是沒有必要的,所以他們是根據孩子量身定做的路線。嘴上雖然沒有明說,但是聽起來好像是,孩子不是讀書的料子,孩子容易受到周圍的同學影響,讀了也是浪費時間。畢竟孩子是從自己肚子裡出來的,最瞭解的當然是自己,孩子九成的人生已經被看透了,這種論調好像也沒毛病。

不過,我不能理解這樣看透一切的把握從何而來,也許要等我做了父母才知道吧,原來我還能給自己的孩子畫好框框,讓她只在我的框框裡成長。

高考填志願引發的思考

孩子小時候都在父母身邊,一舉一動父母都能看得很清楚,但是孩子出去唸書,和周圍的人和事已經有接觸了,影響不說有多大,但是總會有吧,這些影響帶來的變化難道也在父母的預料之中?他們認為孩子即使受了影響也不會有成長?

《少有人走的路》說到,許多家庭不幸福是因為孩子成長了,而家長自己沒有跟著成長。父母依舊試圖以小時候的目光看待自己的孩子,當自己的孩子成長了,表達出有自己想法的意見時,他們一時間不知所措,感覺這個好像不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怎麼會和自己的意見相阻。

他們並不在意孩子真實的想法,他們在意的只是他們覺得孩子該有的想法,因為他們“瞭解孩子”,所以,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孩子出了問題,採取責備的手段,不懂得如何處理變化,也不懂得如何與孩子溝通,從而導致了家庭原本的和睦出現了裂痕。

高考填志願引發的思考

父母的想法也是能理解,比如他們和你從小到大都吃慣了中餐,當然也認為你長大了也該吃中餐,他們並沒有想到,在你十幾年的成長中口味早已變了,你喜歡吃西餐了。也許他們知道你口味變了,但沒想到你的口味變得如此之快,也許他們沒吃過西餐,並不知道西餐的好,只道中餐才是最佳的選擇。

當然,沒吃過西餐也可以解釋為自己沒有成長,一輩子都在吃中餐,怎麼可能會知道其他餐的滋味呢?我不提倡一種餐吃到老,我重視變化,餐食需要依賴環境,沒有哪一種餐是任何時候都能供應上的,擁有多種口味有何不好?任何時候都能飽餐一頓!

3

關於”乖寶寶“的思考

看著小穎難做的樣子,我給了她一枚硬幣,看天吧,如果是字你就復讀,如果是花你就讀大專。

其實,我並不是真的想讓她靠硬幣決定,而是在拋硬幣的瞬間,她腦海裡會最期待出現某一面,那一面才是她最真實的想法。

她拋了,結果是花,很明顯看出她臉上更多的是不情願。

高考填志願引發的思考

這個時候,穎媽終於語重心長地說出自己心裡話了,“孩子,其實我真的不想你去復讀,但是如果你堅持要讀,我們也不攔你。”嘴上說著不攔,臉上卻凝重地寫著“你敢去嗎?”

哈,這也許是我們從小到大司空見慣的“伎倆”吧!果然,小穎就動搖了,打個電話和同學聊聊,她就想改變主意了。

我不知道穎媽這樣的舉動是情真意切的,還是因為把握了孩子的個性使出來的,反正就是很有效,我從旁觀者的角度看,這樣的舉動似乎無關痛癢,但是對小穎卻是殺傷力巨大,再想想我自己,從小到大也中過不少類似的招,印象中,聽到類似的話身子會為之一震,霎時間巨大的壓力從天而降。

為什麼會如此大的壓力呢?我想了想,因為我們都是“乖寶寶”吧,不聽話就會有巨大壓力,霎時間成為“千古罪人”。

高考填志願引發的思考

從小到大,長輩、鄰里、老師都教育我們,要做個聽話的“乖寶寶”,只要聽話就可以得到表揚,都不管自己喜不喜歡,反正父母叫做這我就做這,叫做那我就做那,一直是別人眼裡的好孩子,而那些不聽話的孩子就是大家眼中的“異類”,不可以和他們玩,會學壞。小時候的“乖寶寶”就是大家眼中的榜樣,快樂地成長著,但是長大後走入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後就陷入了很多痛苦和矛盾中,體現在這幾個方面:

1.太在意別人的意見

從小看著父母長輩的臉色做人,長大了之後也會習慣性地做一個“乖寶寶”,做事總是在意別人的意見,總是放不開,無法坦誠地做自己,說句話都怕別人指指點點。

2.患得患失

一切都是以父母的話為聖旨,沒有獨立的思考能力,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怕這怕那,為什麼怕,因為父母說該怕呀,自己對未來沒有明確的指向,而父母這時卻總是在一邊嘆氣,你什麼時候才能獨立,其實自己壓根就不知道什麼叫獨立。

3.沒有出頭的魄力

怕自己成為異類,做事安分守己,在家圍繞“長者之言”,在外圍繞“領導之言”,在朋友中圍繞“大聲之言”,自己說話沒有底氣,總是畏畏縮縮,做事謹小慎微,到最後可能依附一份自己並沒有那麼喜歡的工作,為了養家餬口老老實實地打工。

小穎的動搖,也是上述這些方面的體現,自己不知道做了選擇將要承擔什麼後果,反正聽話就不會有錯,因為“父母都是為了你好”,這樣的話估計不少孩子都聽過,父母確實不會害自己的孩子,但是聽他們說的去做是不是真的好,這個我不敢苟同了,如前所述,父母自身是否成長也會影響到他們決策的正確性。

高考填志願引發的思考

我認為,讓孩子獨立去思考後果,並且有勇氣去承擔後果才是真正為了孩子好,打著“為了你好”的旗號為他們做決定,也許能換來短時的順利,換得了一輩子風雨無阻嗎?孩子總會有摔倒的一天,就應該試著讓他們摔倒了自己站起來,而不是每次都防止他們摔倒,這樣會讓他們有一種慣性,每走一步都要先聽聽父母怎麼說,父母點頭了才敢邁一步。終有一天父母會離去,那一刻孩子該怎麼往下走呢?

龍應臺在《目送》裡說:

“漸漸地,我們變成了那個目送的人。我們在各種各樣的離別裡,終於明白,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我們能做的,只是放手讓他去飛。”

不試著放他們飛,他們累,做父母的也累,常常能聽到這樣的嘆息,“你什麼時候才可以長大,什麼時候才能獨立?”捫心自問,做父母的什麼時候放過孩子長大,放過孩子獨立呢?不要在孩子自己做決定的時候用“不聽話,不孝順”去捆綁他們,不要再用“我養你這麼大,你怎麼可以不聽話?”去責難他們,不要再用“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樣”去批評他們……

讓他們去飛吧,他們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做主的權利,越早越好,畢竟,人越長大,就越難改變了。

嗯嗯,口號喊得很好,但實踐還是沒那麼容易的,那是十幾二十年埋下的種子,早已生根發芽,不管孩子說什麼,他們都會認為“在我們眼裡,不管走多遠,孩子永遠是孩子”,試想一個小屁孩在你面前說三道四,你會當回事嗎?所以,口號喊完了,孩子還需要自己努力,自己做出獨立成長的樣子給他們看到,讓他們意識到不應該把你當做小屁孩,不過,這個過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高考填志願引發的思考

“乖寶寶”邁出自己的第一步後,會感到自我懷疑、困惑、不堅定、暴躁等情緒,甚至會與父母有經常性的衝突,每一次衝突過後,自己還會迷茫怎麼謂之成長,身邊的過來人告訴我,你自己要試著擺正心態,克服潛意識裡“父母會幫我安排”的頑症,要多搶事做,不管在家裡還是家外都要主動承擔責任,真真正正地去做一個大人,也許,一段時間你就成長了,父母也不會再像看“小孩”那樣看你。

父母的某些思想可能會與時代格格不入,但同時也會有些思想值得自己參考,尊重他們的意見,耐著性子聽完,不要急於駁倒他們,駁倒是沒有價值的,只有做成給他們看才有價值,就像和秦始皇楊貴妃說飛機火箭沒有意義一樣,只有讓他們看到飛機火箭,他們才會相信有那麼一回事。在家難免會聽到父母不絕的教誨,無論多麼不合口味都要心平氣和,一旦你動氣了,他們內心的傷口你是看不見的,如果做不到,可以試著和他們保持一定的距離,搬出去住,但是要常回家看看,不管發生什麼,父母都是希望孩子呆在自己身邊的。

高考填志願引發的思考

洋洋灑灑地寫了那麼多想法,我自己還是很沒底的,畢竟我做了二十多年的“乖寶寶”,至今依舊迷茫,畢竟“有些事要等我做了父母才知道”,但是我還是先把話寫這了,十年二十年後回頭看看,我究竟是不是很天真?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