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压 996 的 247 来了,程序员究竟为什么这么拼?

碾压 996 的 247 来了,程序员究竟为什么这么拼?

钱多话少996?对于程序员来说,这或许已经成为过去式了,更加流行的247即将成为常态——可是为什么互联网从业者会愿意如此之“拼”?

碾压 996 的 247 来了,程序员究竟为什么这么拼?

上个星期,某朋友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在医院挂水的照片,并配文称 “连续996一个月了,在互联网团队工作,真心扛不住啊”。有个调皮的小伙伴在评论区嘲讽道:“一个月?都一年多了,没见你们公司业务有啥增长呀,你们天天都在瞎忙啥呢?”

尤记得去年在罗振宇的跨年演讲中,他说互联网公司的996已经过去,247才是大势所趋,并声称某讯某团队就是247:一天24小时,上7天班,员工们是如何如何努力、如何如何勤奋等等。

的确,996就是互联网节奏,247就是面向未来。这就好比现在你到任何一家公司,与某技术负责人交流,问他 “你们的研发模式是敏捷还是传统啊?” ——他肯定拍着胸脯告诉你 “废话!当然是敏捷啊!我们不但快速迭代,而且有任务看板,所以我们就是敏捷模式。”

不喷别人,我也是这么回答的,并且比他们嗓门更大,腰板挺得更直。

这也正常,人都会因为潜意识的关系,将印象转变为言谈行为,并逐渐将某些词汇与现实进行接壤,哪怕是一些错误的暗示。

由于才疏学浅,水平有限,因此本文将以几年前某同仁的教学视频为基石,结合自身经历,谈一谈对互联网团队的理解。

碾压 996 的 247 来了,程序员究竟为什么这么拼?

碾压 996 的 247 来了,程序员究竟为什么这么拼?

提到互联网团队,你会优先想到什么?

在普通人的脑海中,一提到互联网首先会想到工作时间超长,比如从鸡叫做到鬼叫,有上班时间没下班概念那都是常态;再比如开年会包游艇,优秀员工送Tesla,年会请波多野结衣来助阵等等......总感觉互联网那个团队不仅花起钱来非常壕气,而且还十分舍得花钱。

在技术同学的心里,一提到互联网则会更多地联想到技术大牛、架构师、拥有海量高并发场景、或者 “去IOE”、“分布式”、“容器化” 等耳熟能详的技术名词。

那是不是拥有了以上这些标签属性,就能够成为“合格”的互联网团队呢?我通过亲身经历的案例来进行下解读:

碾压 996 的 247 来了,程序员究竟为什么这么拼?

在某通讯行业软件公司有A团队与B团队,他们在局方的项目中都很努力,但得到的评价却不同。

先说A团队,团队做得非常好,也没出什么问题,但A团队的局方也没对他们留下什么印象。再说B团队,由于经常凌晨起来给客户解决问题,所以B团队的局方特地给他们公司发了感谢信,赞赏他们具有互联网团队精神,并把B团队推荐给了其他局方。

显而易见,在客户眼中,B团队不仅态度好,并且具有拼搏精神。所以就默认他们是互联网精神的体现,而且还给了更好的绩效。

为什么讲这个案例呢?因为许多人会认为通讯行业相对偏传统领域,按传统观念会认为A团队会受到好评,可结果却恰恰不是。

碾压 996 的 247 来了,程序员究竟为什么这么拼?

传统团队与互联网团队,差异在哪里?

如果以上只是客观印象,那么互联网团队与传统团队的差异究竟在哪里?那些听上去很牛的评价都是从何而来的呢?

碾压 996 的 247 来了,程序员究竟为什么这么拼?

相比互联网团队,传统团队的成员更关心如何将现有业务做好。因为所有的工作模式是面向老板工作,而老板在想些什么呢?面对团队管理,大部分老板的脑海中都仿佛有着类似的 “如何推动这些人能够拿更少的工资,产出更高的效率” 这样标准化的公式。比如通过KPI、打卡及加班时间来确定你是否努力,再比如通过你所产出内容的量化程度来评判你是否获得好评。

碾压 996 的 247 来了,程序员究竟为什么这么拼?

在互联网团队中,老板的角色突然不见了,替而代之的是用户。这种情况下团队开发业务的核心是什么?又该怎么去影响用户?相比传统团队,整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为什么呢?如果工作模式是面向老板,至少工作内容是确定的,比如说老板叫你把这事情干完,谁能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干完,谁就有好的绩效。但工作模式是面向用户,即使是老板也无法强迫用户,而通常由用户的体验来决定。

所以,在传统团队你总会听到有人说 “这个事情我知道该做成什么样子”,或者 “我觉得就应该做成这个样子”。只要符合老板胃口,这事也许就成了,而现在突然老板说了不算了,面对用户又无法得知他们会有什么反应。所以只能根据用户的反应去猜。

面对目标的不确定性,团队也会变得不确定。用什么方式工作才能达到最佳?用什么方式用户才会满意?因此产出要快,反馈也要快,最终让这个不确定性变得更好,或让猜的能力变得更强。

碾压 996 的 247 来了,程序员究竟为什么这么拼?

我通过两句话简要对比下:

传统团队中,通常由一个领导或者老板指定一个明确的边界,所有要做的事、要追求的目标、最后的结果都是被明确的。因此团队特别推崇流程化、标准化等规则。

在互联网团队中,因为不知道用户的反应是什么,所做的事与追求的目标都无法确定,所以必须打破边界。除了硬件与人力成本能够确定外,如用户满意度、流失率都无法确定,因此在确定成本前提下,要追求更多的用户留存与黏性,推崇自主、快速产出与快速反馈。

碾压 996 的 247 来了,程序员究竟为什么这么拼?

你适合做互联网团队的管理者吗?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无论是互联网团队还是传统团队,管理者的风格决定着团队的价值观导向。

碾压 996 的 247 来了,程序员究竟为什么这么拼?

我觉得,判断互联网团队管理者的标准可以通过三点来衡量:

首先是业务模式。他应该帮助团队去找到业务指数型增长的机会,比如用户是否能有十倍的增长,业务流量是否能有百倍的增长,而不应该去思考采用什么手段让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再来说心态。我觉得绝大多数人是厌恶不确定性,并且希望自己的目标能够被确定的,所以互联网管理者也经常会遇到下属来找你,不断找你询问下一步该如何做,下一阶段目标该如何制定。而此时,互联网管理者要帮助大家打破边界,帮助团队去应对这种不确定性。

最后谈技术。当你的流量增长十倍时,你的技术选型与架构一定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当你的业务逻辑产生变化时,你的应用系统轻则迭代版本,重则发起重构。在互联网技术团队中,管理者通常也扮演着技术负责人的角色,需要利用自己的经验来帮助团队从容应对,不但要满足业务需求,还要避免由过度设计引起的不必要损失。

而这些,不是用个看板就是所谓的敏捷开发,不是搞个996或247作息时间就是互联网团队了。

在我看来,许多团队目前正处于 “身在曹营,心在汉” 的阶段。怎么理解?许多业务驱动型企业的老大,希望得到互联网团队的效率,却又不愿舍弃传统团队的权力。为什么?因为他们多数非技术出生,他们正在转型的路上。

被我说中了吗?

作者:王晔倞,18年IT从业经验,现任职好买财富平台架构部技术总监,负责好买中间件及平台化的研发及运营,团队管理和实施重大技术决策。曾任大智慧测试总监,在2年内带领团队自研了“大智慧云测试平台”,通过平台化将金融数据服务业务从瀑布式逐渐转型为DevOps。

“征稿啦”

CSDN 公众号秉持着「与千万技术人共成长」理念,不仅以「极客头条」、「畅言」栏目在第一时间以技术人的独特视角描述技术人关心的行业焦点事件,更有「技术头条」专栏,深度解读行业内的热门技术与场景应用,让所有的开发者紧跟技术潮流,保持警醒的技术嗅觉,对行业趋势、技术有更为全面的认知。

如果你有优质的文章,或是行业热点事件、技术趋势的真知灼见,或是深度的应用实践、场景方案等的新见解,欢迎联系 CSDN 投稿,联系方式:微信(guorui_1118,请备注投稿+姓名+公司职位),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