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出謎語考此人,答對就錄用,此人略一思索:你已經錄用我了

王安石出謎語考此人,答對就錄用,此人略一思索:你已經錄用我了

古代山水畫中,高傲的文人,喜歡訪山問道,獨來獨往,唯有一個垂髫懵懂的小童始終不離左右,或攜書抱琴或烹茶磨墨,構成了文人生活中的一道獨特風景,僮僕是歷史上的一個特殊人群,這些隨侍先生身後的沉默形象,有著怎樣的人生呢?

王安石出謎語考此人,答對就錄用,此人略一思索:你已經錄用我了

蘇軾有一首《臨江仙》:

夜宴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東坡先生喝得醉醺醺,半夜回家敲門,家裡的桐普卻睡得鼾聲如雷,東坡先生只好獨自走到江邊,以這首杖聽江水聲,這個小童顯然不是聰明機警之輩,若是在尋常人家,不知該受到主人怎樣的責罰,而在東坡先生的筆下,卻顯得鮮活可愛,他的一生再無任何事蹟流傳於世,卻因為一次無知無覺的酣睡,而被寫進了先生的翰墨,流傳千古。

王安石出謎語考此人,答對就錄用,此人略一思索:你已經錄用我了

蘇東坡的書童缺乏穎悟卻被寫盡千古名篇,相比之下聰明機智的書童當然更受主人喜愛了,話說當年王安石府上缺一名書童,管家多方物色選了幾名,他都不滿意,嫌不夠聰穎,某一天管家又帶來一個男孩,大約十四五歲,雙目有神,透著機靈,王安石暗自高興,心裡已經做了,留下他的決定,嘴上卻變了一道字謎,先考一考他的才學,能答出便留用:一月又一月,兩月共半邊,上有可耕之田,下有流水之川,一家有六口,兩口不團圓。

男孩一聽就對管家說,老爺用我了,請安排我的住處吧,官家略一思索,便去為他安排住宿,原來這孩子猜中了王安石的謎底,正是一個“用”字。

王安石出謎語考此人,答對就錄用,此人略一思索:你已經錄用我了

文學作品裡最神奇的僮僕當屬諸葛亮的書童了,三國演義裡劉全德一長串名號,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被他清高傲慢的一句,我記不得許多名字給懟了回去,張飛被他惹得咬牙切齒,他卻神情自若,給劉皇叔倒過茶,給諸葛先生展過天下圖,還現場聽過隆中對,後世甚至有虛構小說以諸葛先生的書童為主角,重新咀嚼三國風雲,小酌不論,但由此可見書童的非凡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